指掌之间装下1T文件,固态硬盘的秘密都在这了
下一个获得突破的PC配件,你觉得会是什么?
最近15年PC中得到跨越式发展的配件,首屈一指的应该是硬盘。
与曾经的机械硬盘相比,如今的中高端固态硬盘,容量足够大的同时,速度实现了20倍以上的提升,并且还将体积缩小到了过去无法想象的地步。
我们最近拿到了一款Solidigm出品的M.2固态硬盘。今天我们借这款产品,看看是什么样的魔法,能把1个T的文件压缩在了这半张卡片大小的固态硬盘上。
我们知道,无论图片、音乐还是视频,当它们以数字形式存储在硬盘上时,本质都是无数个0和1的组合,硬盘的功能其实就是记录并读取这些0和1。
机械硬盘是利用磁头和碟片。磁盘上有存储用的小区块,磁盘转动配合机械臂摆动,磁头定位到需要的内容后,改变其磁场状态,完成读取或写入的动作,磁化的小区块是1,去磁化的是0。
所以不难理解,机械硬盘要想扩大容量,就得增加碟片尺寸和数量,相应的磁头也要变多,于是也就很难控制硬盘的体积。
与使用机械结构的机械硬盘不同,固态硬盘则是利用微观层面的电子隧穿来工作,这就让压缩硬盘体积成为了一件可能的事。具体来说,固态硬盘最小存储单元是“浮栅晶体管”,它们通过控制电子运动,来存储数据。在控制级G施加一个高压,就可以让电子穿过隧穿层,进入浮栅层。即使断电,这些电子也会被锁在浮栅层中。
而通过检测浮栅层中的电子数量,就可以记录0或1的数据状态。浮栅层中电子数量高于阈值时就是0,反之为1。这样就能存1bit的数据。
简单理解,往硬盘里写数据就是改变电子数量,读内容,就是判断浮栅层中的电子多少。
不过随着时间流逝,会有一些浮栅层的电子逃逸出去,而当“越狱”的电子达到一定数量时,硬盘中的数据就会丢失,这也就是很多人会说的固态硬盘尽量要定期通电,数据才不容易丢失。
严格意义上,世界上第一款商用固态硬盘诞生于1991年,只有20M容量,价格高达1000美元。
此后固态硬盘开始逐渐走进民用领域,但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它真正被普通消费者使用的时间其实不算长,这中间是发生了什么技术变化,把成本打下来了吗?
先看个例子,现实中,这样一张约3MB大小的照片虽然看着糊,可也有2500多万bit的数据,就是2500多万个0或1。
我们刚才说一个浮栅晶体管可以存1bit数据量,那就需要2500多万个浮栅晶体管来储存3MB的图片,这便是最早的SLC技术。
为了提高固态硬盘存储密度,工程师想出一个更有效率的办法,让闪存内每个晶体管不再只有两种状态,这样就能表示出更多位数据。比如当它有四种状态,就能表示出两位的0或1,也就是2bit数据。如果状态还能更多,那就能表示出3bit或4bit的数据,这就是所谓MLC、TLC、QLC技术。
使用QLC技术,浮栅层中的电子数量可以有16种不同的状态,能够记录4位的二进制0或1数据,于是1个晶体管就能存4bit数据。
也就是说,SLC用2500多万个浮栅晶体管才能存储的3MB照片,QLC固态硬盘只需要用600多万个晶体管。
还有一种办法,是在设计制造时,将原本仅横向分布的浮栅晶体管垂直堆叠,大幅提升单位面积存储量。相当于把一片平房建成了高层,就可以住进更多的住户。
更具体的看,这是一个晶体管,把它纵向叠加后就成了一“串”,横向则是一“页“,横纵一面延伸出的是一“行”。很多行组成一个区块,多个区块则构成了硬盘上的这块NAND芯片。
这就是所谓的3D NAND技术,它在提升固态硬盘的容量和读写速度的同时,还能降低功耗,是存储行业的一项突破性技术。
能否把它叠得更高,也反映了厂商的技术实力。我们手里这块Solidigm P41 Plus已经堆到了144层,存储密度是单层SLC硬盘的百倍以上。
而为了能在海量堆叠的浮栅晶体管中找到我们想要读取的数据,固态硬盘会给晶体管进行分区。
比如当电脑读取这一张3MB图片时,这种分区方法,就能很快的从密密麻麻结构中,准确地去找第几区块内,第几页的哪个数据。
为了让数量庞大的数据实现快速读写,就需要硬盘的主控芯片发挥作用了,他就像固态硬盘的大脑,发挥着指挥协调的作用。这也是虽然都使用NAND芯片,但固态硬盘相对于闪存速度快很多的主要原因。
总体来说,一方面是QLC技术和堆叠工艺的进步,另一方面是摩尔定律支配下半导体制程工艺的提升,让存储单元的宽度只有几十甚至十几纳米,所以固态硬盘的体积可以不断变小,容量不断变大,读写速度不断变快,于是我们手中这块Solidigm P41 Plus,也就只有卡片大小了。
两年前Intel把NAND闪存和存储业务出售给了SK海力士,并在去年成立了新的品牌Solidigm,可以说它有双重的技术优势传承,是两家在存储领域拥有雄厚技术积累的大厂的合作产品。
这块售价500多的Solidigm P41 Plus 1TB,它使用了我们上面介绍的QLC和3D NAND技术。标称4125MB/秒和2950MB/秒的缓内顺序读写。搭配使用Solidigm Synergy软件,还可以优化性能,提供极快的访问速度。
寿命方面,1TB版本耐用度400TBW,2TB版本800TBW。意味着在报废前,能至少让你往硬盘里写入1.33亿或2.66亿张3MB照片。
我们也用实验室的设备,针对这款硬盘的读写数据进行了实测,另外结合日常使用场景我们也做了一些测试。从测试结果来看,总体上说,符合这个价位的主流水平,对于普通消费者完全够用了,对于经常要传输超大文件的用户还是建议直接上手旗舰产品。
最后我们想说,今天对硬盘技术的介绍,只能算是管中窥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专业书籍来了解更多。其实从硬盘的发展中我们也能看到,任何硬件的发展都是渐进式的。
固态硬盘的大规模普及,用了20年左右的时间才完成技术积累,直到现在还在不断进化中。科技行业的演进大致如此,从硬盘这样的配件,到PC、手机这样的品类,概莫能外。
科技对世界的改变从未停歇,而一次小小的爆发,就可能让我们的生活彻底改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X科技实验室”(ID:xtech2020),作者:X科技实验室,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