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货币与现实货币的距离
本文摘编自《人民币崛起》,作者:刘晓春(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浙商银行原行长),袁满,36氪经授权发布。
货币的基础:共识与信任
货币是一个共识现象。共识是人们共同的认可,当然包含着信任,货币尤其如此。
共识和信任所从何来?最初应该是民间自然形成,并且这样自然形成的共识与信任,在人类历史上一直没有中断过,只是每一个特定的共识与信任,存在的范围和时间有所不同。在大多数情况下,民间自然形成的货币共识与信任,流行的范围不大,流行的时间不长。
货币的出现,肯定是因为交换的需要。先民们经过相当长时间的交换,认定某一个物品可以作为交换的媒介。比如中国的先民,认定的是贝壳。因为贝壳可以作为媒介物购买货品,那时的人大概都会经常去沙滩、海边寻找贝壳。现在加密货币的“挖矿者”,也是这么个意思。只是,与先民不同,“矿工们”上来就觉得这是货币,并且认定挖到的加密货币还能增值,同时市场上又有法定货币在流通,心里还是记挂着法定货币的价值,下意识里是希望“挖”到的加密货币最终可以变为法定货币。所以,加密货币没有成为媒介物,反而成了被“媒介”物。
民间自发的共识和信任,具有不稳定性和游移性。媒介物的不稳定和不确定,会影响商品交换的流畅性。古人早就认识到“货能畅其流”的道理,并且明白货币在商品交换中起到的像流水一样的作用,所以中国古人把货币称作“泉”。于是就有权威出来强化共识和信任,最初的权威或许是部落首领等人物,之后便是政府。中国商代甲骨卜辞中有“朋”字,意思是两串贝币,“朋”是一个货币单位。或许,那时贝作为货币就已经制度化了。但无论如何,春秋时代各诸侯国都开始以国家的名义来发行铸币。
接着为货币的共识和信任加持的是财富与信誉或人品。比如,历史上钱庄或私营银行发行的可用于支付流通的债务凭证, 如庄票、支票以及纸币等。但这样的支付货币或凭证一般有特定的流通范围,大多数因为信用和财富的坍塌而崩溃。
最后为货币的共识和信任背书的是强权。布雷顿森林会议就是史无前例的由强权确认世界货币的案例。在此之前,并没有制度化的世界货币体系,国际贸易使用的货币是一种自发的过程或约定俗成。一段时期内是英镑强势,这是英国的经济和军事在国际贸易中的强势造成的,并不是开会确认的。正因为布雷顿森林会议形成的强权规则,即使美元脱离金本位,美元依然是当今世界具有本位地位的世界货币。
由此可见,只要有共识和信任,以什么作为货币的载体,并不是必然的。司马迁《史记》说:“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中外历史上,曾经用作货币的物品有很多, 物品本身的价值有时重要,有时则不然,比如美元纸币。黄金如今依然是重要的保值物品,但显然已经不能承担货币职能。从中国历史来看,用黄金作为货币的历史几乎可以忽略,其原因是, 黄金的供应量不足以支持庞大经济体运转的需要,更关键的是, 中国文化中始终把黄金看作财富,但并没有形成货币的共识。
或许是因为认识到这一点,比特币希望以民间发行的方式来形成共识和信任,并在哈耶克理论的指引下最终颠覆现有的官方货币体系。而 Libra 想以财富实力的方式来形成共识和信任,对现有国际货币体系发起攻击。历史上的许多金融创新确实都是民间发起的,包括货币和各类支付手段。但就货币而言,能持续的不多。至于各类地下经济现象,历来多有,如走私、地下钱庄、各种转移资产的媒介等,都是长期存在的现象,但并不等同于普遍被接受的货币共识。更何况,所有这些现象的存在都是为了赚取阳光下以当时流通货币计价的财富。所以,比特币已经异化为被炒作的资产,Libra 则尚未萌芽即被扼杀。奇怪的是,Libra 居然被许多专家作为现实存在的一种创新在论述。
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就像历史上的货币体系一样,不可能是永久的存在,目前也确实显露了不少败象。这应该是百年变局的一部分。在这样的时刻,出现各种以数字货币创新为口号的颠覆现有货币体系的理论和行动,确实不奇怪。
货币更替的决定因素不是载体
以一种价值更高的物品作为货币或一种更先进的技术作为货币,是否就一定能战胜原有的货币?实际上,货币的共识和信任并不是由货币的载体所决定的,或者说货币载体不是主要决定因素。
货币理论有所谓劣币驱逐良币之说,确切地说,应该是假币驱逐真币。明清两朝,银与铜钱并行,有说是银钱双本位。究其本质,不可能是双本位。从制度安排来看,银与铜钱有着固定的兑换比例,但政府税收一律用银。在这一制度安排下,并没有出现铜钱驱逐银的问题。让人奇怪的是,到明代,中国已有 2 000 年左右的铸币史,并且当时还在铸造铜币,却没有铸造银币。我以为,这是一个非常巧妙的安排。不铸造制式统一的银币,就不需要鉴别银币真假,只要对银进行称重和辨别成色即可;因为有银在,铜币只是在小额交易中流通,造假和造次的获益不大,即使有,对经济也不会有太大冲击。在这样的安排下,国家对货币体系运行的管理成本是最经济的。所以,只有在同样面额、同样材料的情况下以次充好,劣币驱逐良币才会发生。这与环保企业与非环保企业生产同样的商品一样,非环保企业的成本低,必然会把环保的企业驱逐出市场。
明代银钱并行最后崩溃,一方面是因为白银外流,市场上流通的白银减少,但政府不改变银钱的兑换比例,税收按原比例收取银两。税收是刚性的,这造成市场上白银兑铜钱涨价,形成货币标准的双轨制,导致市场混乱。另一方面,朝廷由于战争、腐败等,已经失去了重新建立共识和信任的能力。很快,明朝灭亡。
南宋和元的纸币,似乎并没有什么本位,一开始运行得非常不错。南宋和元朝廷是货币主义者,它们明白货币发行数量与市场的关系,因而发行纸币有一定的规则。但是,首先,它们没有独立的中央银行体系;其次,它们放的水只能在中国这个池子里流通,一旦数量控制不好,就会造成田野干涸或洪水泛滥。田野干涸相对容易应付,增发货币即可。洪水泛滥却难以应付:一是因为没有手段或工具收水;二是因为政府本身这块田地旱情严重,无法收水。
当今的美元有点像南宋和元的纸币,没有本位,不同的是, 它的水可以漫向全世界。只是我们不知道,地球这个水池子是不是可以无限地容纳美元潮水。脱离金本位的美元刚刚 50 年,还没有南宋和元朝纸币的流通时间长。美国现任财政部长耶伦说,美元现在面对的是积累了 50 年的风险。舆论推测,耶伦是不是就是指美元脱离金本位的风险。看来完全可能。以当时西方的货币理论来看,脱离金本位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冒险行为,是无奈的选择。美国的主事者们心知肚明,50 年后耶伦说漏了嘴,也是她决定要“干一票大的”的无奈。
中国历史上,秦半两和汉五铢在货币中的地位犹如孔子理想中的周朝和书法中的《兰亭序》。但是,就像后世的政治家虽然重复孔子的语言,却并不做孔子想要做的事一样,后世从来没有哪个朝代试图恢复秦半两或汉五铢,除了短命的新莽政权。其原因就在于货币物质表象背后的一系列制度安排。表面来看,货币是用于支付的,只要支付的一刹那方便快捷就好,背后则是从货币制作、发行到流通管理等一系列满足货币各种功能需求的制度和基础设施安排,以及看不见的共识和信任能力的维护与加强。
货币具体以什么作为载体并不是决定性的。一张印制精良的委内瑞拉货币主权玻利瓦尔是不可能打败一张破旧的美元 dollar 的。当美元取代英镑成为世界货币的时候,英镑和美元都是金本位,美元在制作技术上并不比英镑先进。规定中东石油只能使用美元计价和交易,才是美元成为霸权货币的关键一环。
数字货币的金融技术短板
如果美元体系式微,替代它的将是什么样的货币体系?数字货币给了人们很大的想象空间。不过,数字货币首先必须确认自己是一种什么样的货币。
第一种,数字货币是本身具有价值的媒介物,比如黄金、白银等。数字货币价值的共识和信任,由谁来确认?如果考虑到数字货币要颠覆现有银行体系,那么,在这样的体系中,是否承认或允许信用创造的货币?需不需要召开一次如布雷顿森林会议那样的会议来形成共识?作为“去中心化”的货币,该由谁来发起这样的会议,谁有资格参加这样的会议?矛盾的是,这个会议本身是不是一个中心?这类“去中心化”数字货币理论真正的创新,不是点对点支付,而是货币发行与流通的超主权、民间自发管理。遗憾的是,无政府主义作为理想可以,但几乎不能成为人类社会美好的现实。
第二种,数字货币有如美元这样,没有本身价值和本位支撑,靠一定的权威或民间自发力量形成共识和信任。从逻辑上说, 现在的美元和人民币就是这样的货币,这样的货币无所谓使用什 么载体,并不一定非要靠数字加密技术才能实现。
第三种,数字货币成为现有货币的载体之一。即将发行的数字人民币就是此种类型。
数字货币的探索者关注的是技术如何解决了点对点支付,即技术本身的特点和优势,并没有顾及货币的各类功能以及相关的 制度安排和基础设施建设。当然,它们都关心发行,却没有站在为市场流通服务这个出发点,在考虑发行数量时找到确定市场流 通规模的根据。比特币的初衷是为网上交易提供支付手段,教条式地考虑了通货膨胀问题,设定了发行进度和发行数量的极值, 根本没有顾及现实交易的流通需求。信仰者们则把它当作投资品,因此,比特币很快被逐出了交易支付领域。就流通支付这个角度来说,比特币是完全失败的。
银行的产生使货币的发行与流通发生了颠覆性变化。银行信用创造货币,银行提供的信用,使得货币在贮藏的同时具有流通和支付职能,因此,货币可以不依赖于任何载体(包括数字加密技术),仅凭银行账户中的数字完成货币的各项功能。必须看到,银行凭借现有的货币创造货币,并不是发行另外的货币。比如银行吸收人民币存款,发放人民币贷款,它创造的是人民币,并不是另外一种货币。数字加密技术是一种载体,可以作为货币,也可以作为其他凭证。数字加密技术作为货币,发行多少就是多少,与纸币、金属货币一样,其本身并不能像银行那样创造货币。一项科学技术可以作为货币载体的功能,但它与银行依靠信用背书创造货币的功能不同,应用的是不同的技术。银行创造货币的功能应用的是金融技术。事实上,数字货币要真正、充分发挥货币功能,除了需要科学技术,还需要金融技术的加持。
经济社会中发生的支付形形色色,并不只有“一手交货,一手交钱”式的交换。点对点支付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可能笔数占比比较大,但金额占比很小。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之所以探索区块链技术在证券交易支付结算领域的应用,是因为证券交易“一手交货”不容易,牵涉所有权转移的确认过程,导致交割结算效率低下的真正原因并不在支付这个环节。区块链技术在这样特定 的领域或许可以充分施展它的功能。由此可见,许多领域结算环节复杂,并不是支付环节本身的问题,而是各类交易特殊的属性决定的。单纯数字货币点对点支付的特点并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在许多非个人支付领域,是排斥点对点支付的。
点对点支付技术的局限性
货币的功能不仅仅是用于商品交易支付。一般货币理论涉及货币的四大职能或五大职能。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货币还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工具。对于企业来讲,货币就是资金。资金是要用来产生效益的,不仅仅是用来支付的。即使是支付,什么时候支付、用什么方式支付,都要从效益出发,并不是企业与企业点对点支付就好。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来看,使用货币有着安全、效率和效益的考虑。就安全而言,让各个业务部门或采购经理自己带着数字钱包和数字货币去采购,肯定是有问题的。就效率而言, 这种方式或许方便了各业务部门和采购经理,但肯定会降低企业整体资金调拨效率。就效益而言,资金的分散管理肯定不如集中管理有效,同时,数字货币放在数字钱包里与现钞存放在保险箱里一样,是不产生利息收入的。
所以,资金不仅应该集中管理、集中调拨,更应该存在银行里,需要支付时直接从银行账户中支出。中国人民银行充分意识到了企业财务管理的需要,专门设计了对公钱包的母子钱包,并且有资金归集和分发、会计处理、财务管理等功能。这样的话,对公母子钱包实际上有账户关系的性质了。不过,该做法还是没有解决效益问题。尽管被接受程度如何尚未可知,这样的创新还是非常值得称赞的。其他许多关于数字货币的设计,没有这样深入的思考。
数字货币的点对点支付功能可以在跨境支付中发挥作用、提高效率。这是数字货币探索者的一个重点,其原因在于现在银行体系的国际结算环节多、效率低。上文已经说到,许多业务结算环节多,实际上不是支付环节本身有什么问题,而是贸易交割方式的问题。像期货、期权、股票分红、股票买卖、大宗商品等, 都因为有着不同的交割方式,才配以相应的结算支付方式。
以国际贸易结算为例,在当前中国的国际贸易结算中,信用证结算的占比已经非常小了。其原因是:过去进出口双方的贸易关系比较松散,互相了解不够、信任不够,所以用信用证结算, 加上双方银行的增信。现在由于全球化,产业链上下游关系紧密,进出口双方不需要银行增信,直接用 TT(电汇)汇款方式结算。当然,区块链技术可以用智能合约来解决信任问题,但是, 到结算支付时,付款人数字钱包里没有数字货币,或者付款人银行账户里没有存款,智能合约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
跨境支付环节多、效率低,还有一个原因是各国货币的兑换、各国外贸政策和外汇政策的限制,这些都不是数字货币可以突破的限制。
最后,数字货币的支付、流通,需要借助于数字钱包、特定网络等基础设施,这是数字货币的局限。正因为如此,数字人民币发行前要进行一轮又一轮大规模的测试。发行纸币和金属货币,根本不需要做这些测试。所以,只要一国政府禁止外国数字货币使用本国基础设施,或禁止外国数字货币基础设施进入本国,则外国数字货币就不能进入本国。由此可见,数字人民币不可能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推手。只有人民币国际化了,数字人民币才能走出国门。
货币背后的制度安排与基础设施
货币不仅仅是你我面前的一个钱币,无论是金币、银币、纸币,还是数字货币,背后都有一整套制度安排和基础设施。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所进行的数字人民币测试,希望打通所有可能的应用场景,让数字人民币在任何场景、任何情况下都能无障碍地支付使用。这个规划是宏大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今后数字经济的发展,还有许多我们想象之外的可能,我们不能让数字货币的使用局限在有限的范围内。至于数字货币最终会更集中于哪些领域使用,市场会给出答案。
不过,支付流通只是货币功能作用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制度安排和基础设施,发行环节同样是决定数字货币流通是否顺畅的重要环节。前文说到的历史上一些货币体系崩溃的情况,问题并不出在支付流通环节,都出在发行环节和管理环节,比如基础设施的安全性不足、滥发货币、未能及时补充市场流动性缺失、货币调拨过程中的损耗与贪污等。目前数字人民币发行的双层架 构,似乎与纸币的发行类似,但好像又有所不同。市场希望双层架构简洁明了,不要在双层之下搞出三六九等,叠床架屋,发行的效率、管理的有效性和公平性应该优于目前的纸币发行体系。
书名:《人民币崛起》,作者:袁满,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作者简介
袁满
《财经》杂志副主编,从事财经媒体工作20余年,聚焦经济金融领域,对人民币国际化、金融改革开放、金融数字化、财富管理变革等领域有深入的观察与洞悉。她对改革大事件屡有重磅深度解读,所采写和创作的文章引发高度关注。代表作包括:《人民币香港蓄水》《温州钱殇》《福祸利率双轨》《人民币闯关》《祛魅影子银行》《排雷金融创新》等。
创办高端财经访谈视频节目《袁来如此》,任总策划兼主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