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精特新”政策解读及重点领域研究(上)
内容摘要:
1、设立背景:解决中小企业发展难题, 推动中高端制造业发展
2、国际经验:企业深耕细分市场,政府制定针对性政策
3、政策解读:多层次企业培育体系,多维度政府服务支持
4、行业与领域分析:以制造业为核心,新兴产业受到重视
5、区域与城市分析:东部省份表现强势,企业呈现集群分布
6、企业上市分析:财务水平差异显著,多数处于融资早期
作者:远博志城 | 王睿琦、林艳玲
本文共4189字,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设立背景:解决中小企业发展难题, 推动中高端制造业发展
「解决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主体,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工信部于2020年的报告显示:“中小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在此背景下,中小企业的发展程度极大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实力和民生福祉。
图1:2018年第四次经济普查中小企业在所有类型企业中的占比情况
然而,配套政策欠缺、产业结构失衡和国际形势动荡多变阻碍了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首先,由于缺乏针对性的扶持政策,中小企业面临着税负重、融资难和行业准入条件高等发展困境;其次,中小企业集中于传统产业,部分行业存在产能过剩、布局雷同、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最后,乌克兰危机、中美贸易战、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国际性事件推高了企业的原材料购买成本,并对企业的对外贸易造成冲击。根据中国中小企业协会的数据:2021-2022年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SMEDI)数值低于100的景气临界值,并在近期呈现下滑趋势。
图2 :2021年1月-2022年4月中小企业发展指数
「补齐中高端制造业的“短板”」
面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和外部贸易保护风潮的挑战,自主掌握核心技术,在制造业关键领域“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成为当务之急。在目前全球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分工中,欧、美、日、韩等国家在研发领域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与影响力;相较而言,中国多数情况下仅在低附加值产业和环节占据优势,缺乏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与关键产品。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高新技术、知识产权等领域设置高门槛,试图利用设立实体清单等方式减少技术输出和产品进口,阻碍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进程。因此,实现创新驱动、建立自主的产业链与价值链体系不仅能够提高国内制造业的抗风险能力,还将帮助中国实现“后发超越”,重新塑造全球制造业格局。
图3:2019年半导体细分产业各国市场占比
国际经验:企业深耕细分市场,政府制定针对性政策
事实上,如何促进中小企业的良性发展也是众多国家面临的难题。部分发达国家成功应对了这一挑战,并留下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它们的经验证明: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转向细分市场;政府应给予企业必要的支持。
「企业层面:“隐形冠军”与利基市场战略」
德国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境内的“隐形冠军”。“隐形冠军”是指在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排名前三,营业收入小于50亿欧元,品牌认知度相对较低的企业。这些企业尽管规模较小,在行业外缺乏知名度,但创新实力强、行业美誉度高、在细分领域形成垄断。部分研究显示,全球46%的“隐形冠军”和48%的细分市场巨头为德国企业[1][2]。
利基市场战略(niche market strategy)是德国“隐形冠军”获得成功的关键:企业通过生产高质量、新型产品和定制化服务,垄断了产业链中的细分行业市场,降低了消费者的价格弹性和替代品购买意愿,最终实现产品营业收入和利润的大幅提升。为实现利基市场战略和细分行业垄断,德国“隐形冠军”企业采取直接出口、创新导向、人力资本导向的商业战略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见图4)。“隐形冠军”在德国的成功说明:企业应深耕制造业领域的细分市场,实现高端产品的技术优势。
图4:德国“隐形冠军”的利基市场战略
「政府层面:门槛降低与针对性扶持」
相较于德国模式,意大利与日本在推动中小企业专业化发展的基础上,颁布了不同形式的针对性扶持政策。意大利把专业化、联合化作为中小企业基本发展战略,形成了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模式(见图5)。政府通过财政支持、税收减免、设立专业行业组织、搭建信息共享平台等多种方式降低中小企业的行业进入门槛。日本政府制定多样化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扶持政策来推动中小企业“精细化”发展。例如,日本中央政府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去”,在海外开展产品售卖和技术服务;大阪市政府设立“领跑者”计划,利用专家咨询、融资支持、市场营销支持等方式支持地方初创企业发展。意大利和日本的经验说明,政府是催化和推动中小企业持久发展的“中坚力量”。
图5:意大利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模式
政策解读:多层次企业培育体系,多维度政府服务支持
「“专精特新”的概念与内涵」
“专精特新”最早在2011年提出,包含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新颖化四个维度。四个维度分别就企业的生产领域,产品与服务的质量、独特性和创新性提出了要求:企业需为产业链的细分领域服务;企业产品需在制作工艺、功能与适用性等层面具有独特优势,能够创造或垄断细分市场。“专精特新”概念的建立代表政府希望引导中小企业专注于产业链、价值链的细分领域,实现创新驱动和集约发展。
表1:“专精特新”的概念理解
“专精特新”政策旨在解决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补齐中高端制造业“短板”和“空白”,推动经济转型与高质量发展。在企业层面,实现“专精特新”意味着企业能够利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提升营业收入和利润,积累品牌口碑和声誉度,增强企业韧性和抗风险能力;在行业层面,大规模的“专精特新”企业集群将补齐中高端制造业中的供应链与产业链短板,帮助“中国制造”从资本、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低附加值产业转向研发密集型的高附加值产业;在国家层面,“专精特新”企业的繁荣发展是中国经济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高能耗转向环境友好、从人力资本主导走向智力资本主导的重要途径,同是也是实现共同富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
为落实“专精特新”的政策目标,政府建立了创新型中小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创新性中小企业是指具有较高专业化水平、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优质中小企业。相较于创新性中小企业,后三类企业集中在重点制造业领域,并在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新颖化层面具有更高的成就(见表2)。中央政府提出在“十四五”期间培育一百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十万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一万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与一千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的设想,即“百、十、万、千”计划。
表2:“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体系示意
「“专精特新”的政策脉络」
自2011年提出相关概念后,“专精特新”政策经过了三个阶段: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促进高端制造业发展、建立中小企业-“小巨人”-领军企业的梯度培养和评价体系。2011-2015年是政策的起步阶段:政府意在优化中小企业营商环境,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2015年-2020年是政策的发展阶段:政府更加强调中高端制造业发展、补齐国内产业链短板。2020年后是政策的成熟阶段:“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等概念的出台和整合标志着“专精特新”培育、监督和评价体系的建立。
表3:2011-2020年有关“专精特新”的主要政策一览
近两年“专精特新”政策主要集中在“专精特新”企业评价和培育体系构建、政策与资金支持、制造业竞争力与融通创新能力提升等层面。政策颁布主体更加看重企业的“专业化”和“新颖化”特质,引导企业在制造业的关键领域开展科研攻关和多主体合作。
表4:2021-2022年有关“专精特新”的主要政策一览
「“专精特新”的政策支持」
为引导中小企业往“专精特新”方向发展,解决企业发展的政策性负担和融资问题,中央与地方政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资金扶持、资源对接、咨询服务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在中央层面,政府的支持政策可分为七类:
金融支持: 通过直接拨款、税负减免、提供融资渠道等方式减轻企业的资金问题;
资源对接:通过建立平台、定期宣讲、专业化服务等方式为企业发展提供指导;
市场开拓:通过展销支持、对外交流、鼓励企业考察等方式扩大企业海外市场;
质量提升:通过产权创造、质量帮扶、形象塑造等方式提升企业信誉和影响力;
系统培育:通过企业认定、人才培养等方式建设有梯度的中小企业体系;
数字驱动:通过数字转型、建设工业互联网等方式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融通创新:通过校企合作、供需对接、产业链帮扶等方式支持创新主体互动。
表5:“专精特新”政策中中央政府的支持内容
相较于中央政策,地方层面的“专精特新”政策具有异质性和自身特色。例如,上海市将国家制造业发展要求与上海城市的“四心”建设相结合,利用地区金融中心、贸易中心的优势对“专精特新”企业提供多元的政策支持。这体现在政府与第三方金融机构合作设立融资机构、为出口企业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打造“上海制造”的品牌形象等。深圳市的“专精特新”政策发展较晚,但其利用发达的民营经济和优越的财政条件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市场服务。相关政策包括为“专精特新”企业发放高于同类型城市的评定和项目奖金,“市-区”提供分层支持、鼓励民营平台参与“专精特新”咨询平台建设等。天津市的政策支持以政府为主导,主要做法有:为企业高质量的产品提供资金奖励,自建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信用融资担保中心等融资渠道提供金融资助,为潜在的“专精特新”企业提供早期的金融和咨询服务等。地方差异化、本地化、特色化的扶持政策帮助各地建立了“专精特新”的企业集群,形成特色优势产业。
小结
“专精特新”政策最早起源于2011年,旨在解决国内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补齐产业链和供应链中的弱项与“短板”。国际经验证明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是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专精特新”包含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新颖化四个维度。政府建立了创新型中小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并在资金、平台、市场等多个层面提供政策支持。
资料来源:
[1] DW:China eyes Germany's famous 'hidden champions' model, Aug. 2021
[2] Hermann Simon: German Hidden Champions, Springer, June 2022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城市产业动力研究院”(ID:ybconsulting),作者:王睿琦、林艳玲,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