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中的4类挑战性问题,我的答案

第六个人·2022年08月22日 16:19
你在此之前的人生经历中,做过什么重要的取舍?

篇文章,是用来回应脱不花近期的一篇文章《面试一个人,问这4个问题就够了》,我的个人梳理和总结。

无论作为面试官还是候选人,我想,过往我已经积累了比较多的问题清单,但看到这4个问题时,还是觉得眼前一亮,但又觉得,似乎很难答好。

以下,作为一种阶段性梳理,我想,反思和深度思考是对过往最好的总结,也是了解深层次职业发展动机最好的方式——

1.

如果你突然有半个月的带薪休假,只有一个条件,就是必须研究一个事儿,你会研究什么?

我想,可能会选择一个相对稳定的流量平台比如小红书,了解一下:后来者居上的新打法。

对今天的品牌,新的内容/渠道垂直平台每天都在诞生,发掘一个全新平台弄明白从0到1有很重要的意义,那是新的红利区;DTC自建内容平台内部的控制性更好、自由度大、执行更容易到位,事实上,最大的难点仍然是在第三方的内容及渠道平台运营上,这考验顶层战略能力、下沉到具体的战术层面如何承接目标,从产品渠道匹配、新品发力、产品线管理角度,研究这个问题可以带来未来相似问题的解决思路,更有可复制的意义。

不可避免,我们逃不开一个本质问题:

如何在主流平台上进一步拉升营销的效率;特别是,很晚入局到一个平台时,应该如何进入。

按照过往我的研究进度,可能会花2-3天快速梳理出打法,但在此之前,我会扫描身边可利用的一切专家资源,以「先入为主」的假设方法讨论出实操的关键路径与问题。这种方法会节省盲目搜集信息带来的观点繁杂,有助于推进研究进度,较快的收拢研究方向,明确这个命题的1-2个清晰结论。这里,需要限定品牌的发展阶段,把命题的范围缩小。

一周时间做出一个大概结论是可能的,但需要为返工和思路不清留出足够验证的时间。决定了战术实操的关键路径后,最好自己注册账号在平台上玩一玩,获得“研究”和“数据分析”所不能带来的最直接的手感和认知。

第二周,需要将这个独立的垂直平台的起盘运营策略,放置在更宽广的战略层面去思考、梳理如下关系:

1. 目前增长的核心瓶颈,是否与这类内容与垂直平台相关?在所有营销动作中,起到什么意义和作用?

2. 品牌在「顾客经营」的全流程里,核心待解决的问题——比如,终生价值过低;拉新成本过高;会员单客贡献值的销售拉升等,是否与这类平台的进入及运营能力有高相关性?

3. 研究规律的适用性:在哪些行业、品类或产品中能得到很好的效果?对于高频低价、低频高价的不同产品,操盘的差异点在哪里?

4. 冷启动的掣肘:到底什么因素在影响后进入者的效率和成功率?

5. 预算钳制:完全0预算和可控预算前提下,能做哪些事?

通过在高维审视战略层面的既定问题,来反哺对这个平台的理解,将会进一步强化对这个平台的认识,尤其是,在战略中的位置,以及战术的节奏该如何处理。

这个阶段,还需要放开思路,与更多的战略、品牌专家进行交流,来求证个人思路是否客观、准确,找到几种打法的方案。

我认为,回答这个问题的角度完全可以甩开现实工作,去研究任何你感兴趣的事情。一个人的好奇心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前提。对商业和人性的理解,也并不限于眼前、当下、手头业务的关注点,打开思路寻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又可被挖掘出的一些研究,甚至可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2.

你正在做的事,行业里最顶尖的人或公司是谁,他们是怎么做的?

我认为,行业存在这种博弈:很多超新星品牌一时间成为网红,被人追捧;而后因为低利润、过快扩张、内部管理不匹配融资阶段而造成严重的管理问题、产品质量不过关PR危机等,又被捧杀。而现在,整个行业开始回归到一种比较理性的状态:向小品牌、创新品牌学习单点爆发经验;向成熟品牌学习高效的营销管理流程与机制,严谨的顾客洞察与敏捷市场研究的方法、品类扩张和并购。

我认为,几个维度都非常值得关注:

1. 如可口可乐等超级品牌在增长战略、品类战略、品牌组合层面上的战略设计:包括,如何做减法砍掉表现不佳品牌及产品线;如何聚焦母品牌品牌定位,投资品牌资产;如何处理纳新战略、增频战略与留存战略之间的关系,稳健获取年轻顾客;如何利用情感驱动品牌价值的认知与传递,创造情感营销的价值体系和工作流;

2. 创新品牌比如Lululemon、观夏,都在冷启动和快速扩张上有独到的打法:前者以深度耕耘顾客关系,先做关系,再做产品和交易,形成了强势的自建渠道;有些因为强内容驱动, 甚至可以不依赖第三方渠道平台(包括但不限于电商),以内容建立起一个媒介型的组织,形成了规模化。这为今天的品牌破局、冷启动带来了很多新的启示。

3. 更多toB品牌开始转向toC,孵化新的品牌 。处理两条业务线的关系、如何利用toB的客户基础转向toC的用户运营及获客,也值得关注。

我认为,这个问题的回答要根据面试对象的岗位和学科背景、面试企业的赛道做案例剖析的调整,要尽量创造和面试官在「语言体系」和「专业认知」上的交集。

而难点在于,如何给出足够的信息量,以及非常扎实的实操步骤及难点解析。而凡是提及的关键词,一定要做到准备充分,有问必答,了解背后深层次的规律和事实。

3.

你在此之前的人生经历中,做过什么重要的取舍?

人在30岁之前很难有清晰的认知,自我觉醒是个漫长的过程。

对大多数职场女性来说,处理生育与职业发展的关系是个麻烦头疼的难题。

面对职业生涯最重要的第一个5年,我选择了以家庭为重。这个选择没有对错,甚至有人说:当你重新选择时,你还会做出相同的选择。

但当时,我自己拥有一个错误的认知:一个阶段只能做好一件事,绝无可能兼顾。但后来事实证明,我见识了很多同龄人,他们非常有序地处理好了这两件事,并且节奏上更稳健,职业与家庭的主次优先衔接关系非常顺滑。我认为这是背后的思维模式在推动人的决策:

他们很习惯于在看上去同样具有挑战、充满压力的两件事之间游走。后来我意识到:家庭生活的很多问题,并非是回归家庭就能做得好;当人在职场学会处理复杂棘手的问题时,这种能力同样可以迁移转换到别处。

做出这个选择核心的影响因素来自家人,或者说:传统的生育理念所带来的根深蒂固的影响。因此,我就走上了一条主流道路:在被认为正确的年纪,做了正确的事。然而从内心深处而言——事实上,我自己没想清楚。包括长远的职业规划、当下的重点、是否还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我甚至从未做过面向外部的分析,看看别人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这种非常闭塞的思维模式对于大的人生决策非常不利。并且,当时我没能意识到,其实我是一个强事业驱动成就感的人。

这个选择的代价是:断断续续的经历、碎片化的专业积累,使我失去了很多进入高速道的机会,尤其是:过早的离开一个行业损失的行业认知和深度的「行业洞察」。这背后,又涉及更深层次的职业规划问题——我们如何决定自己到底是成为一个行业专家,还是要成为一个专业领域的专家?这个选择,与个人的性格、能力项怎样匹配?

独立做决策,不要将自己的决策权让位给所谓的世俗偏见、甚至家庭中最亲近的人,这种能力需要训练。所以,当我们后悔某种选择时,不能完全认为是自己被迫做了某个决定……而应该反思:是否是因为,我在不经意间间接地把决策权交给了别人,而逃避做决定的压力,没有完整的承担起责任?

后来,我逐渐学习到了在家庭与职业之间,虽然没办法完美解决冲突,但有办法进行局部调整,比如:整个家庭的进退、个人某个阶段的重点,这和战略选择没有任何差别——相同的是,你只能有一个北极星目标,但是在战术层面上,可以做阶段性优化。

按脱不花的解释:做出这种选择之后又出现了哪些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恐怕这才是重点。

此处画外音是:为了弥补前期职业选择的困境,后来,我花了很大力气在专业技能提升上。深度思考、专业评论、案例分析都是我用过的方法。在真正进入课程产品的研发后,我能够以非常快的速度萃取规律,也成了自己的新武器。此外,还包括在项目中的深度积累,以及弥补在「职业规划」、「长线规划」上缺乏的常识和知识。

4.

针对刚才提到过的某个很重要的项目或者工作,如果你有机会能重新做一遍这件事,会有哪些地方不一样?

我在创业生态下经历的最大反思和失败教训,其实是:不要在进入一家公司时就去启动品牌定位项目,并且永远不要在这样的时机下,去做类似的项目。它的成功率极低,会降低整个人的存活率。

营销是一个高危岗位,它是成本中心,而非盈利中心。操盘的人,面向管理层,甚至要做到0失误,这其实是非常艰难的。

融入一个行业、一个赛道,需要足够的时间和耐心,需要向上、向下建立深度信任。而建立深度信任最好的方法,也是融入其中,从战术层面选取局部单点,找到清晰的裂口,纵深进去。这个过程,会以点带面,帮助自己摸清整个行业、这家公司的底层逻辑。做事的方法,其实是:同时启动高频中小规模的战役和项目去推进。

在这个过程里,再逐渐向上拉升,理解清晰在战略层面上到底该怎样布局。

没有这些扎实的积累,所有的战略规划都是空的,找不到根基。

如果有机会重做,我会尽力说服管理层,可能会在用户、传播、活动、内容几个维度切几个口下去,而绝不是上来先做定位 。这个过程也能顺便探索清晰整个职能的边界和“人”的问题。工作顺序,有时甚至决定了最终结局。

我认为,一个人只要做项目,就不会没思考。但回答的踩分点,恐怕是:要将现实的反思关联到面试企业的一些实战中。埋下彩蛋,才能有惊喜有共鸣。

一个有趣的发现是:无论是内在驱动力、还是了解先进做法,再看回个人的决策机制、从失败反思中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我发现:

这些问题最终都指向了一个命题——我们如何解决自身的起心动念,我们如何将自己的进步和成长,与壮阔的行业发展、市场变化相结合。这些问题其实是情境化的,考察一个人如何探索解决问题、寻找答案,对什么保持好奇和热情,又是否具备能力,在单点上精进、提升。

这要求个人具有深度思考能力,同时,又需要跳出现有的一亩三分地,放眼世界,海纳百川!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第六个人”(ID:connect_yourself),作者:第六个人,36氪经授权发布。

+1
29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长期探索营销规律与个人品牌成功之路,分享职业与成长点滴!

下一篇

目前,特斯拉完全自动驾驶系统的一次性销售价格为1.2万美元,如果采取会员长期付费模式,则每月使用费为199美元。

2022-08-22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