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觅科技」:研发、销售岗位扩招,年轻人快速晋升通道开启|秋季招聘报道

职场Bonus·2025年09月30日 19:49
扁平管理,结果导向,吸引大量清北、C9及海外人才。

36氪「职场Bonus」(ID:ZhiChangHongLi)

2025年,创业公司与巨头的齐头并进,为求职招聘、人力资源领域重新带来了热闹景象。雇主的口碑与形象也逐渐脱离了传统雇主品牌的重复性叙事,在网络社区、媒体视线里反向影响公司整体品牌甚至产品销售。

匿名的公司八卦或许对求职避雷有帮助——但那些具备稀缺性和成长性的职业机会,也不该因为网上一句没头没尾的评论而被错失。在招聘量大的春秋两季,36氪@职场Bonus 用专业评分模型筛选出一批在招人的“红利公司”进行实地探厂,结合投资人和猎头的多重视角向雇主发问,为你带来“一文看懂”的红利公司招聘报道。

高速增长的AB面 ╱ 01

大干一场的前提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 02

关于「追觅科技」,你还可以领先其他求职者了解这些 ╱ 03

 

职场Bonus获悉,智能制造公司「追觅科技」正在进行2025年秋季招聘。此次招聘岗位主要覆盖研发销售,工作地点以其总部苏州为主,其次是深圳、上海、北京

追觅科技成立于2017年,是一家以高速数字马达、智能算法、运动控制技术为核心的全球高端消费电子及智能制造公司。如今,追觅科技全渠道会员总人数已突破1100万人,在全球市场累计服务超过3000万家庭。

36氪「职场Bonus」(ID:ZhiChangHongLi)

今年,追觅的全年场景布局动作频繁。距AWE2025首次展出空调、冰箱等大家电仅6个月,追觅又集中发布电视机、净水机、洗烘一体机等多款家电新品;同时,公司同步启动的追觅汽车手机天文等业务的消息亦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不仅业务在快速扩张,追觅在人员招聘上也动作不断。从2017年不到20人的初创团队到如今已有2万多人(加上工厂侧)的全球化组织,追觅科技用八年时间走完了行业平均十年的扩张路径。

相较于一般公司,飞速成长的追觅总在舆论的风头浪尖。光是今年被市场热烈讨论的事件,就包括:3月追觅音乐节;8月老板俞浩给包括保洁在内的所有员工及其家属,购买重疾险;8月底宣布跨界造车;9月宣布成立天文业务BU……

与此同时,追觅核心业务所身处的行业也正悄然变化。2025年,全球扫地机器人告别高增长,进入存量竞争。核心家庭需求见顶,中国清洁产品渗透率仅6.9%。仅有的扫地机器人公司技术方案同质化,价格战激化。

清洁家电行业的龙头集中,而头部企业加速外溢。除了追觅,科沃斯、石头也都把品类延伸至空调、冰箱、洗烘等大家电,并在产能方面布局越南、泰国。

想要在下一个阶段中继续保持增速,人才是重中之重。

 

高速增长的AB面

9月份,陆辰恺迎来加入追觅的第三年。

2022年,在平台势能和成长机会的双重吸引下,陆辰恺离开了原先任职的老牌咨询公司,选择了追觅的offer。最开始,陆辰恺的职位为校招经理,负责整个追觅科技的招聘工作。工作中,陆辰恺发现当时追觅的校招体系并不成熟,而他刚好曾经服务过作为管培生摇篮的外企,过往的经验可以复用,于是便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像清北这样的国内顶尖院校的优秀学生上。

去年,他与团队尝试了海外校招,链接到了剑桥、牛津、哈佛等顶级藤校的优质学生——这是因为追觅非常重视青年人才的建设。和公司的整体业务发展一样,追觅上来就把人才招聘的目光投向了全球。这样,不仅人才结构不会限制在国内的C9院校及一些科创达人,还在侧面打开了品牌的海外知名度。

在追觅,年轻人的快速晋升是种常态。陆辰恺入职的三年里,不仅亲眼见过应届生不到半年担任一项目的负责人,还见过社招新人半年便开始带团队。

另一位追觅的HR告诉《职场Bonus》,目前公司里大多数高级别管理者都是“从一线打仗成为将军的”,核心骨干年龄多在30~40岁之间。

追觅每一年的晋升人员中,有很大比例的年轻人。在咨询公司时,陆辰恺大多对接500强外企,每天打交道的多为资历深厚的“长辈”;而加入追觅后,他明显能感觉到身边聚集的年轻活力,“在一个身边很多95后的团队中,我感觉自身的状态也跟着年轻化。”

陆辰恺认为,在追觅的年轻人更懂得拥抱变化。“企业在高速成长阶段,天然会裂变出大量横向岗位。”这些岗位并非自上而下设计,而是业务边界快速扩张时的即时需求。年轻人恰恰具备适应这种不确定性的优势:对变化的钝感力更强,也更愿意体验新事物,因此自然更容易在追觅出彩。

为了更好地配合年轻员工,追觅采用扁平化管理模式。在其企业文化中,经营结果比职级体系更重要,“大家都在一起办公,职级再高也不会互称‘XX总’。”不仅如此,员工之间还鼓励为了解决问题而对话,杜绝了阶级隔阂。

不过,但因为组织变化的频繁,舆论场上出现了更多不同的声音,如人员流动性强、HR部门压力大、招聘体验出现大量的负面评价。

陆辰恺提供了一种内部视角。                

他认为,追觅迭代的思路,通常会“先有、后优、再精”。“一些制造业企业会追求一步到位的极致,但追觅这里通常是‘先完成再完美’。”

这意味着,新业务线一旦立项,招聘就需要开足马力。追觅的首要原则是先向内看,拒绝空降:谁的复合能力最接近缺口就让谁先顶上去,边干边学。“或许今天你还是一名纯粹的算法工程师,明天就可能被推到技术Leader的位置”——陆辰恺表示这也是追觅能够为员工提供大量机会的原因之一。

在这样的环境中,员工创造的结果决定了升职加薪。以追觅的HR部门为例,目前HR部门有80%~90%的BP role(Business Partner,通常除了招聘也会兼顾其他HR模块工作),在互联网上,偶尔能看到追觅多个BU的HR对同一个候选人抛出橄榄枝“抢人”。但在内部,这样“直白”的升职方式,撇去人情关系,抛开向上管理,给年轻人撕出一条“凭本事上位”的新路。

“内部有一个开玩笑的形容:三国时期人人都有机会振臂一呼组团作战。对我们来说,你有梦想,我们有舞台,一拍即合。”这对喜欢竞争成长型环境的员工而言,意味着快速成长的机会。

 

大干一场的前提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谈到追觅,创始人俞浩是不可忽视的存在。“清华高材生”、“创业天才”、“三旋翼飞行器发明者”。人们围绕他的探讨从未停止。

员工眼中的俞浩,通常脚步匆匆,说话语速很快,“非常聪明且勤奋”。俞浩仍会把他的战略思考毫无保留地同步给各BU,在大群里公开分享。追觅的管理层月会也对所有员工开放,强调信息共享与透明——亲身体验下来,陆辰恺认为这是员工难得的学习窗口;当然,这也间接造就了舆论场里有关追觅的小道消息满天飞的额外情况。

扫地机事业部总裁孟佳告诉《职场Bonus》,无论是俞浩本人还是同事们在日常工作中,“四象限理论”是一项被反复推崇的方法论。

● 图源:公众号“追觅人”

追觅内部推行的“四象限理论”中,第一、二象限放着“当下主流且强势的竞争者”,用“包围+超越”策略应对。第三、四象限则留给“小而美”的创新玩家,把他们尚未被验证的新功能、新场景全部扫描进来,快速验证后嫁接到自家中高端产品线。总结成一句通俗的话,就是“一学、二改、三创新”。

无论是扫地机、割草机,还是汽车,每一次新品立项前,追觅的研发团队都会先拉一张四象限图,明确“先包围、再颠覆”的标的,让每一行代码、每一颗螺丝钉都有清晰的规划。

“当一家公司创始人的形象过大,公司离开他是否还能正常运行?”对于被俞浩个人光环照耀的追觅,曾有人发出质疑。

面对这个问题,孟佳回答得很笃定:“追觅科技的创新机制源于组织能力。”

孟佳最初是被追觅团队的创业者心态所吸引的。六年前,他受好友邀请,以专家型人才的身份加入追觅,“每个人都对自己要做的事情抱有热情,我当时一看(这样的团队状态),就觉得一定能成功。”

积极心态下,能深度参与的工作就变成了一件乐事。

2023年,追觅扫地机X20上市即爆火,一月的订单10万台,而当时产线的产能是3万台,缺口三倍起跳。孟佳和团队连夜制模具、跑多地工厂,盯着产品生产。现在回味起那段日子,他反而笑了起来:“虽然当时压力很大,但供应商、产品、销售,一堆人围着我要货,说‘不给我就不走了’。”这也让他感受到了团队付出的心血所换来的产品价值。

大干一场的前提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对专业性的保持,是孟佳认为追觅能够做到持续增长的关键。孟佳加入时,追觅员工不到100人,其中便已多为业内资深人士。如今组织飞速扩张,但一条原则仍是金科玉律:“在追觅,每个部门长都需要是非常权威、资深的专家才行。”

在孟佳看来,公司的核心技术、研发投入和专利才是业务的核心竞争力。他刚入职时,公司不到100人,作为公司元老,他亲眼见证了追觅如今在高速数字马达、智能算法等方面的成就。截至2025年3月31日,追觅全球累计申请专利达6379件,已累计获得授权专利3155件。

“未来这个数字还会不断增加。”

 

关于「追觅科技」,你还可以领先其他求职者了解这些

 

36氪「职场Bonus」(ID:ZhiChangHongLi)

36氪「职场Bonus」(ID:ZhiChangHongLi)

36氪「职场Bonus」(ID:ZhiChangHongLi)

职场Bonus:如何看待外界“追觅科技人员流动性强,人才流失率高”的看法?

 李超 :关于外界“流失率高”的观感,我们也认真对比过内部数据:过去一年,整体离职率维持在行业中等水平,核心岗位还略低于这一均值。人才流动本身是一家高速成长企业的常态,只是在追觅被更多目光关注,因此个别变动容易被放大解读。

36氪「职场Bonus」(ID:ZhiChangHongLi)

职场Bonus:你们是如何实现研发“用户需要的产品”的?团队之间如何协作?

 孟佳 :与研发“各唱各调”是很多公司的通病。销售抱怨“需求我早提了,你们做不出来”,研发回怼“你们说的根本不是真需求”。

追觅的办法是——让需求从“传声筒”变成“共研”。我们要求产品经理、研发、市场三线一起下市场:销售把一线声音带回来,研发必须跟着去经销商门店、跟着跑用户发布会,亲眼看、亲耳听、亲手拆机。

我每年至少跑两轮全球渠道,把用户现场的原话带回实验室。只有三方在同一个场景里同时确认“这个痛点存在、这个方案可行”,需求才会进入立项池。这样,销售不再背“需求失真”的锅,研发也不会闭门造“伪创新”,两边从“掐架”变成“共战”。

职场Bonus:追觅科技有什么特色的员工福利吗?

 孟佳 :除了职位、奖金上的激励,追觅更关注细节,追觅科技演唱会、夏天送冷饮等人文关怀十分到位。节假日的节礼也会由经过多次方案讨论,最终方案会由部门负责人参与进去,比如这次公司文化衫的定制,我就参与了材质、图案等好几轮的选择。

36氪「职场Bonus」(ID:ZhiChangHongLi)

职场Bonus:年轻员工在公司内职级晋升安排是怎样的?

 李超 :公司对新晋中层的培养遵循“在实践中成长”的原则:候选人须先在业务一线承担“加一层”职责,用成果证明其管理能力后,才启动正式晋升通道。晋升后进入 3~6 个月的系统化考核期,HR 与其直属上级为其设定清晰的月度 KPI,并在内部系统按季度发起 360° 评估;评估由工作流上下游、同级、直属领导及 HR 共同完成,形成三维打分报告。考核期末,候选人需通过一场“转身答辩”方可正式确认为中层管理者,并随即进入公司后续的领导力培训与带教体系。

在追觅,我们暂时没有搭建传统意义上的职级序列,晋升和激励全部围绕“结果”展开。

之所以不急着固化职级,是因为当下更想抓住业务窗口期——职级一旦成型,容易带来层级壁垒和决策延迟。目前组织极度扁平:从俞总到一线同学,最多三到四层,其余全部横向拉通;内部直呼其名,沟通靠“坦诚开放”四个字就能跑通。职级体系未来或许会补,但现阶段先让机会和速度说话。

作者 | 田密 陈桐

采访 |陈桐

视频拍摄 | 陈桐

制图 | 陈桐

封面图 | 受访雇主授权

36氪「职场Bonus」(ID:ZhiChangHongLi)

欢迎体验我们的自研AI产品职升机AI,在红利赛道里找到适合你的机会

 

关注+星标

让你不再错过

+1
18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法院已驳回原告全部诉讼请求。

2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