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喜剧爆款,不能只靠开心麻花
6+亿!
上映仅两天,《独行月球》票房成绩一路高涨,气势如虹,再次验证了喜剧+开心麻花这套组合公式强大的市场吸引力。
细细数来,自2019年贺岁档《半个喜剧》之后,开心麻花主投主控电影已睽违内地影市近三年。本来,《超能一家人》计划上映今年春节档,但最终还是无奈撤下;再加上连月以来的票房不景气,全国影院的希望,便也就都压在了《独行月球》身上。
然而,在我们为《独行月球》欢呼之际,或许也应看到中国喜剧电影市场的另外一面。
当“开心麻花”成为金字招牌的同时,国内似乎无出其右者,喜剧电影市场缺乏良性竞争;当人们看重和强调“含腾量”或“沈马组合”的同时,国内似乎无比肩而立者,喜剧电影明星/人才缺乏新生代补充;当《独行月球》被看作“全村的希望”的同时,今年上映的国产喜剧类型电影格外稀少,观众对喜剧品类的刚需,谁人来填?
莫被一时的欢呼掩盖了长久的沉寂,开心麻花无需捧杀,国产喜剧却需焕新。
从冯氏喜剧到开心麻花
说起国产喜剧电影,有那么几个人物或厂牌,是绕不过去的。
其一,是“华谊兄弟+冯小刚”搭档之下的“冯氏喜剧”。千禧年前后的《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无疑就是当时的爆款。
其二,是来自香港的周星驰一派。纵然星爷的成名作多数拍摄在回归之前,但他在北上之后拍摄的《长江七号》《西游·降魔篇》《美人鱼》《西游伏妖篇》《新喜剧之王》等作品,也称得上是口碑票房双丰收。同理,吴君如一派的《大内密探灵灵狗》《妖铃铃》等作品虽然不及星爷体量,但也算是给内地市场带来了更加多元的港式喜剧。
其三,是以演员及演员组合为卖点的情况。比如徐峥及其开创的“囧”系列,王宝强+刘昊然领衔的“唐探”系列等等。
其四,是以厂牌为卖点的情况,个中代表便是从舞台剧领域转战而来的开心麻花了。2003年,开心麻花首创“贺岁舞台剧”概;2014年,沈腾、马丽主演春晚小品《扶不扶》一炮而红;2015年,《夏洛特烦恼》创造票房神话。
当然,假若算上曲艺内容或网生内容,德云社、万合天宜、笑果文化等厂牌也称得上是各有特长。但是,至今为止有在尝试进军电影业(并获得一定成绩)的,却也只有万合天宜。
那么,究竟是喜剧不好做,喜剧不赚钱,还是全国观众对喜剧类型别有挑剔呢?近年来,新的厂牌不见出头,旧的系列少见换新,好看的喜剧越来越少,从院线到观众,对开心麻花的依赖却似乎变得越来越重。
关于这一点,情报君认为,或许可以归因到“优秀喜剧产能有限”。从来,喜剧就认为要比正剧更难创作;《光明日报》文艺评论曾分析道,近年国产喜剧电影的创作路径也越来越走向泛类型化、品牌化和镜像化。换言之,假若没有知名演员或厂牌背书,没有恰当揉杂诸如奇幻、青春、侦探、公路等亚类型,没有直接或间接地关照现实世界情况,一部院线喜剧电影难以走向成功。
而能在泛类型化、品牌化和镜像化这三点上取得一个最大公约数的代表,不正就是“开心麻花”吗?
麻花系的发力崛起与半壁江山
尽管如此,开心麻花也有“翻车”的时候;启用麻花班底,却没有获得麻花主投主控的“伪麻花电影”,也在损耗着“开心麻花”的金字招牌。
让我们先来看看开心麻花电影的表现情况。
算上仍未上映的《超能一家人》,开心麻花“触电”七年来共出品了七部电影,产能约在一年一部,票房基本盘较大,作品口碑也相对较好。然而,2017-18年可以称得上是开心麻花的“至暗时刻”,一方面有《李茶的姑妈》表现失利,另一方面有公司自身IPO失利。最终,麻花主控电影(不计拼盘电影中的单元部分)停留在了《半个喜剧》,麻花上市征程也停留在了2019。
再让我们来看看“伪麻花”电影的表现情况,票房和口碑可谓严重参差。
比方说,由常远执导,常远、李沁、沈腾主演的《温暖的抱抱》,收获8.64亿元票房和7.4豆猫淘均分;《西虹市首富》在2018年暑期档取得26亿+票房,今年春节档的一部黑马《这个杀手不太冷静》,不仅收获了26.27亿元票房,而且还让魏翔的知名度更上一层。但是,像是《日不落酒店》这样的影片,则是赤裸裸地票房口碑双翻车了。
有着这样的结果,与开心麻花实行的“签约制度”不无关系。
根据开心麻花曾经公开的招股说明书,该公司与明星、导演及编剧之间主要是通过签约形式来完成合作的,而在喜剧人才方面,该公司则进行了人才梯队的动态管理。具体而言,诸如沈腾、马丽这样知名度较高的演员,开心麻花称之为“功勋演员”,功勋演员占麻花全部签约演员的比例约在13%,他们可以开设自己的独资企业,亦即工作室。
在这样的人才管理体系之下,开心麻花班底既能拥有灵活性,又能拥有持续性。然而,好坏影响往往也不过是一体两面:当开心麻花主投主控电影的时候,稳定的班底能为它带来稳定的品质;但当这些演员单干的时候,他们身上的“强开心麻花烙印”,也免不了了会要反向影响开心麻花。
因此,对于“伪麻花电影”,开心麻花的一向态度都是冷处理。但不管怎样,“正牌麻花”+“伪麻花”+“麻花系演员”,确实已经成为了当下国产喜剧出品班底的半壁江山。
还有什么新的可能?
从这个角度出发,《独行月球》有多受捧,开心麻花之于国产喜剧电影的市场地位就有多“垄断”。而且,这种“垄断”是单极的;单一品牌的做大做强固然好,然内地影市容量这么大,喜剧又是个刚需品类,倘若仅靠年均一部的“麻花片”来填充头部市场,无疑就是供不应求。
所以,国产商业喜剧片,不能只靠开心麻花;反过来问,假如没了开心麻花,国产喜剧还撑得起大体量票房吗?
《独行月球》大爆之后,为国产喜剧电影寻找更多新的可能,同样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方面,像开心麻花、“囧”系列、“唐探”系列这样臻于成熟的头部品牌,类型拓展尚且充足,人才衔接却仍不够。仅以开心麻花为例,从捧出沈腾到让大家认识魏翔,足足花费八个年头。
另一方面,像万合天宜这样的第二梯队出品公司,或像笑果文化、德云社这样的跨领域选手,“触电”仍处试水阶段,“坐稳”仍待厚积薄发。比方说,《扬名立万》之后,市场暂未知悉万合天宜的下一部电影计划(备注:暂未知悉易小星监制新片《了不起的夜晚》是否有万合天宜参与制作);郭麒麟勇闯影视业界,其个人成就则与其德云社成员身份渐行远去。
此外,网生内容是否有着“转院”机会,网大班底是否可以尝试“触电”,或也是个值得探索的方向。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来,随着网络电影的不断精品化,近年来已出现了一些具有较大观众号召力的演员、班底、厂牌。比方说由“二龙湖浩哥”所带出的“四平江湖”,至今已出品了超十部系列作品。还有像潘斌龙、许君聪这样出身喜剧表演的演员,近年也越来越多地得到了亮相大银幕的机会。
二来,在流媒体内容的冲击之下,下沉用户对网生内容有着较大粘性;反过来想,业界又是否可以通过网生品牌的号召力,来把这部分观众拉回/拉进电影院呢?毕竟,根据2021年发表的《灯塔研究院X优酷网络电影 | 网络电影类型研究报告 – 喜剧篇》,大多数流媒体用户对喜剧电影院网边界仍较为模糊,正确认知影片属性的观众不足五成。院网同台竞争之下,此之“危”,或许亦是彼之“机”。
综上所述,《独行月球》是开心麻花的胜利,是国产喜剧的胜利。但同时,清醒冷静的从业者们,更应看到这场“狂飙突进”背后,国产喜剧所需/正面临的危与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电影情报处”(ID:dianyingqingbaochu),作者:侃侃,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