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挺起A股脊梁的 竟是预告巨亏的房地产 | 原创

未来可栖·2022年01月29日 09:57
至少在过去三个月,沪深两市所有行业板块,申万房地产取得7.61%的涨幅,相对沪深300跑出14%以上的相对超额收益。

作者 | 岳嘉

1月28日晚间,即虎年春节前沪深两市最后一个交易日结束后,证券APP此起彼伏的弹窗,让本不富裕的投资者再一次雪上加霜。一些风雨飘摇的上市房企公布了2021年度巨幅亏损的业绩预告,其中:

阳光城:预计2021年归属股东净亏损45亿元-58亿元;

蓝光发展:预计2021年归属股东净亏损120.37亿元;

华夏幸福:预计2021年归属股东净亏损331亿-391亿元。

仅仅这三家的亏损总计,就相当于新能源龙头宁德时代创纪录年度净利润的4倍以上。然而,极少有人注意到:最近,真正挺起A股「脊梁」的,反而是房地产。

申万房地产与沪深300涨跌对比

至少在过去三个月,沪深两市所有行业板块,申万房地产取得7.61%的涨幅,同期代表公募基金等机构抱团股的沪深300录得7.03%的跌幅。也就是说,这段时间内,被机构嫌弃缺乏成长性的房地产,反而跑出了14%以上的相对超额收益。

另外,房地产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涨幅居前的行业还有建筑装饰、轻工制造、建筑材料、家用电器,这些都是地产链的组成部分,也是地产商的商票大户。

行业港资持股比例变动排行

进一步看被称为「聪明钱」的北上资金对沪深房地产个股的偏好:近一个季度以来,北上资金显著增持的典型房企(主营房地产且年销售额排名前二十)包括保利发展、荣盛发展及金地集团,显著减持的典型房企是华夏幸福、阳光城、中南建设、泰禾集团和蓝光发展。

「聪明钱」不一定总是有超额回报,但起码「先知先觉」地回避了业绩预告巨亏可能产生的负反馈效应。只能期望华夏幸福、阳光城和蓝光发展的投资者,务必好好过年,为假期后第一个交易日的行情做足充分的心理建设。

抛开具体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及业绩预告,投资者可以回望过去三个月:究竟是什么因素刺激了申万房地产领跑沪深两市?

我们常听一句话,「Buy the rumors, Sell the facts」,即「买预期,卖事实」——用于总结近三个月房地产行业板块的超额收益表现,再合适不过了。房地产的基本面并没有明显好转,只是偶有资产出售及债务重组的个案进展,一季度偿债高峰期降至,行业现金流继续紧张。

但市场预期发生了显著变化,特别是高层定调「经济稳增长、房地产仍是支柱产业、释放居民住房需求」之后,以及「并购贷、公司债及中票」等杠杆被重新举起来之后。再加上央行降息引导5年期LPR利率下降,也改善了楼市购房者的预期。

站在预期之上,仍有多头坚定地看好房地产板块在春季持续跑出超额收益。这时候,业绩预告的巨亏现象又泼了一盆冷水,它提示投资者,期待超预期的事实,即更多的楼市刺激及更快速的行业止血,可能并不现实。

总结前述三家业绩预告巨幅亏损公司的相似点:

一是楼盘竣工交付延迟导致确认营收规模大幅降低,从收入锐减上削弱了盈利能力;

二是信用违约导致的利息、罚息支出或计提大幅增长,从成本支出增加上降低了盈利能力;

三是投资性物业的公允价值折损,从非经常性损益上侵蚀了盈利能力。

其中一和三,可能是行业内大部分公司都面临的困境。二,则是一部分已经实质性违约的公司不得不承担的风险。

当然,一些关于房企巨亏预告的解读存在明显的误区:

比如,有分析称,去年下半年楼市下行期的打折促销,导致房企当期毛利率下降以及亏损,这显然忽视了预售制下房企营收结算的滞后性:2021年度业绩中竣工楼盘结转的营业收入,往往对应2019年甚至更早时候的期房销售,而去年下半年打折促销对营收及毛利的影响,要到2023年甚至更晚的业绩报告中才有所体现。

再比如,有分析认为类似阳光城的存货减值损失计提,可能将是普遍现象,后续将有更多房企采取同样动作进而削弱利润。存货减值最有可能出现在大规模布局低能级城市的公司身上,而那些一二线及强三线城市,基本可以维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格局,防涨而不是防跌,对应房企不会鲁莽地计提存货减值,间接扰乱市场秩序。所以存货减值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房地产PE与沪深300

又比如,有分析认为房地产板块市盈率仍处在低位,低估值优势明显,此前长期下挫跌出了配置价值。暂且不论配置价值,所谓低估值分位数,需要对比过去十年,拉长周期看。但自2016年房住不炒以来,房地产板块估值中枢就在持续走低,对应房地产持续紧信用、经济增长转型以及城镇化需求增速回落。

用市盈率估值更应该面向未来,而不是活在过去。30倍以上的市盈率意味着30%以上的年复合业绩增速才算合理,给予一家当前政策环境及市场长期趋势下的房地产公司,需要的不是智慧,而是足够的勇气。

顺便再做一则风险提示:

1月28日,港交所的合生创展早盘一度跌超30%,此前公司宣布与审计机构普华永道解约,因双方对于审计费用、投资性物业估值及其他财务报告内容未能达成一致。

据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朋友透露,现在服务房地产客户最头疼的工作是审核货币资金的非受限份额。举例来说,一家公司有息负债1000亿,货币资金总额300亿,股东权益1000亿,净负债率表观为70%,甚至有追加杠杆的融资空间。

但麻烦的是货币资金绝大部分涉及预售资金监管,分布在各区域、城市的银行支行,能用多少很难彻底摸清。按照最严标准执行,很可能前述公司货币资金总额全部受限,再算上表外负债,净负债率实际远超100%,进入超融范围,也踩上了三道红线。

有些公司希望年报避免踩线以缓解融资压力,就在货币资金总额上少算受限资金,但实际情况却是,资金账目显示有几百亿,却连几个亿的债券和信托都无法到期兑付。

也就是说,即使那些后续披露年报、表观处于绿档的公司,也不能完全排除存在上升的信用违约风险。就像此前36氪未来地产所报道过的:佳兆业、奥园三季报显示公司仍属于绿档或橙档,但依然出现了大面积的债务违约而不得不出售资产。

现今环境下,如果非要投资一家房地产公司且不得不参考公开财务报表,与其盯着调表空间巨大的资产负债表及净利润表,不如多看看现金流表。

话说回来,在过去三个月,房地产板块的确独树一帜地挺起了A股的脊梁。但并不是它有多优秀,而是仰仗于落后同行的衬托。

此情此景不禁使人回想起,一位房地产行业分析师曾在研报中一本正经地写下——地产龙头估值修复,需要市场上无数投资者凝聚「怜悯」的心。

这个冬天,可能是最适合房地产及股民彼此怜悯、抱团取暖的历史性时刻。只不过,价值投资的基金经理正蠢蠢欲动,准备逢低布局,房地产会不会重返他们的自选股,就要打个问号了。

扫码关注36氪未来可栖

+1
2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它能检验出你的产品是否具有市场潜力

2022-01-29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