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投消费的,走好,不送
冬至日那天,一篇名为<我那投消费的朋友,去面试硬科技了>在投资圈里引起热议,虽未至全面刷屏,但也引来不少转发。
最近跟不少投消费的朋友交流,大家普遍迷茫。
消费行业的投资热度,经过2020年和2021年上半年的脉冲式上涨之后,2021年下半年开始骤降,如今寒意十足。
但是可笑的是,投资气氛下降,估值仍然坚挺。中等以上的项目,还是难投进去。估值之高,还是难以承受。这种现象,也就是现在所讲的“内卷”的典型表现。
但是,为什么会内卷?
因为,没有增量。存量下的竞争,必然导致内卷。
今年的经济,不用看数据,大家稍微感受一下身边商业环境和亲戚朋友的变化,也能略知一二。
以数据为借鉴的话,三季度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下降到2.3%,而疫情前的2017-2019年平均增速为9.0%。
名义的2.3%。实际有多少?不知道。但,只低不高,大家心里都清楚。
所以,没办法,资本也用脚投票,跟着党走。大大说发展什么产业,咱就投什么产业。看起来也没毛病。
但,投资,真的应该这么做吗?
01
什么热、投什么,跟二级市场的炒股票追涨杀跌有什么实质区别吗?
我不否认追涨杀跌有一夜暴富的,但是绝大部分投资者,都是赔钱而归。更不要说一级市场流动性的特征下,解套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一级市场投资,本身就有长期的属性。
就笔者在行业内的观察而言,一个项目,从投资到退出,短则三五年,长则七八年。今年投,明年退,不存在的。
三五年的时间,也都可以经历一个细分行业的小周期了,过度关注一两年的行业热度而付出高溢价,安全边际实在有限,更不要提赚了多少回报。
这是其一。
02
其二。
一个投资人的基本素养,是对行业的理解和对行业的持续深耕,这是基数。在此之上,才是资源、运气等等,这是乘数。
消费行业投资,看似门槛低。毕竟门口大爷大妈都能对品牌进行一番评价,说个一二三。
但投好消费的,屈指可数。好比,北京出租车司机评价国家大事一套套的,但让他真的去从政,你敢信吗。
看见,不意味着看懂。看得到,不意味着看得明白。
不尊重行业规律,不认真踏实地理解行业,“门槛低”也能给你绊个扑街。
03
其三。
消费,不是个很好的投资行业,但又是最好的投资行业。
说消费不是个很好的投资行业,原因在于,这个行业爆发性不足。
消费难比互联网。互联网本身具有网络效应和垄断效应,爆发起来挡不住,并且优势可持续。但消费行业的壁垒,在于品牌效应和规模效应,二者都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建立起来的,尤其是品牌壁垒。
品牌无法速成,速成的很难将其称之为品牌。一个典型的好品牌,大概率是要经过十几二十年的积累才能形成。
在现有的基金运行架构和规则下面,人民币基金5-7年续存,美元基金长一点10年上下,都难以覆盖一个品牌完整的成长周期。而为数不多的evergreen fund长青基金,尽管理论上可以持续陪伴和等待,但一个投资人的职业生涯往多了说也就三十年,让其终身陪跑也不现实。
所以,现在市场上很多人的玩法就是,在A基金赶上行业投资风口,力推某项目,烧钱换增长,找接盘侠往上顶估值,估值翻几倍,升职加薪跳槽到B基金,如此重复。而曾其力推的项目,好不好都不重要,反正也跳槽了,“管他洪水滔天”。
所以,如果没有爆发性,基金等不起,没法deliver回报,投资人也等不起,没法升职加薪财务自由。
但,为什么又说消费是最好的投资行业。因为,典型的,坡长雪厚。
人类科技再发展,人类本身的基本需求不会改变,人性也不会改变。所以当其历经时间,产生品牌壁垒之后,就是个超级印钞机。比如可口可乐、耐克、宝洁、联合利华、优衣库等等。要相信品牌复利的力量。
04
第四,还是回到人和对投资这件事情的理解上。
我非常喜欢的一位投资人是李录先生。当然,他更多意义上是二级市场的投资人,但不论一级二级,投资的核心本质是相通的,所以不妨碍我一个一级市场小兵对他的崇拜。
他之前在北大的演讲中有分享一个话题,什么样的人比较适合做价值投资。他提到,芒格和巴菲特说决定价值投资人成功的,不是他的智商IQ,不是他的经历,最重要的是他的temperament,他称之为品性。我认为更可以称之为“心性”。这里面包括几层含义。
首先,这个人是一个比较独立的人,他自己有自己内心的尺度,不太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
作为消费行业投资人,也是一样,要有自己独立判断的能力。投资时,不跟风,实际上是很重要的一个素质。但这个行业里,也确实有太多人什么火投什么,最后大部分一地鸡毛。当然,不跟风也不意味着“风口”上的项目就一定不投。还是独立思考的问题。投和不投,跟是不是”风口“没有关系。
其次,极度耐心但又非常果决。
在没有机会的时候,可以什么都不投。但机会出现的时候,敢于下注。
对于资产管理者而言,能做到这个是极度困难的,因为绝大部分的基金都有期限,没有空间给你拿着现金等机会。但是,耐心,又是必要的。每个行业都会经历“热胀冷缩”,判断什么会“热”(还是考验独立判断的能力),比看见什么“热”而去投,可能更重要。
追着热点,等你到跟前了,热点也凉了。
再次,对于商业极度的兴趣以及对于知识的极度诚实。
一个生意,到底怎么赚钱,怎么赚到的钱,以及能否持续赚钱,把这个事儿能研究明白一方面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程度,但更重要的也要有探究的兴趣和精神。最重要的,是对于知识的极度诚实,绝对不能似是而非。
一个在行业浸淫10年的人都未必敢称自己为专家,一个在消费行业投资两年的人有多少行业的理解和积累?投了个拉面馆就懂餐饮了吗?所以,还是得沉下心来,学习、积累,等你吃过的“坑”比别的投资人吃过的拉面还多,你投出下一个独角兽的概率可能就比别人高了。
05
打个总结。
本文开头提到了“迷茫”。事实上,没有人不迷茫。
消费“好”的时候也迷茫,“不好”的时候也迷茫。熵增(无序、混乱),本身就是宇宙的终极演化规律。
而我们,作为消费投资行业的从业者,基本的使命就是要进行负熵运动,试图通过我们的努力和投资,把消费行业变得更好、效率更高、更有秩序。
而负熵运动,也体现在从业者这个群体里面。
之前有一篇文章中看到过一个数据,具体记不清了,大意是,现在的一级市场投资人数量比15年前多了几十上百倍。其中,大量从业人员是不合格和没有判断能力的,这也是造成了现在很多项目估值泡沫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而言之,优胜劣汰。没能力的,或者不适合的,进行更新和淘汰。不合格的行业从业者的出清,也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
所以,那个投消费的,走好,不送,拜拜了您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加里普拉斯”(ID:garyplus10086),作者:加里Plus,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