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弛创投董事总经理曹巍:和机器人一起,从0到1定义未来的科技与生活 | WISE2021“超前体验”机器人峰会

时氪分享·2021年12月15日 19:36
技术进步是推动机器人能力的关键抓手。蓝驰创投在看机器人方向的时候非常关注底层技术变化趋势,从变化中寻找机会,变化越大,机会越大。

2021年以来,机器人赛道受到资本热捧。仅前10个月拿到融资的机器人项目就有299个,其中253个集中在C轮及以前,79个项目的融资额在亿元人民币以上。

天眼查数据还显示,今年新增的机器人相关企业就超过10万家。截至目前,我国有超过32万家机器人相关企业(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包含机器人)。在地域上,广东省机器人相关企业最多,有超过7万家,占比达22.02%。是第二名江苏的近2倍。

所以在这个产业和资本双重背景下,36氪于11月25日在深圳举办了超前体验·机器人峰会。此次峰会邀请了众多投资人、科学家、学者、优秀创业者以及相关从业者,共同探讨行业新趋势,以及在新环境下如何让技术走进大众生活。嘉宾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达晨财智业务合伙人任俊熙、蓝驰创投董事总经理曹巍、阿里巴巴达摩院语音实验室研究员付强、高仙机器人创始人兼CEO程昊天、大族机器人CEO王光能、未来机器人创始人李陆洋、云迹科技执行总裁兼CTO林小俊等多位嘉宾。

在峰会上,蓝驰创投董事总经理曹巍认为,技术进步是推动机器人能力的关键抓手。蓝驰在看机器人方向的时候非常关注底层技术变化趋势,从变化中寻找机会,变化越大,机会越大。

下为蓝驰创投董事总经理曹巍的现场演讲 《蓝弛创投为何押注新一代机器人公司?》(经编辑):

    大家上午好!我是曹巍,来自蓝驰创投。

    先简单介绍一下蓝驰创投,蓝驰创投起源于硅谷,2005年进入中国,我们是美元人民币双币种基金,管理规模超过100亿元,专注在早期科技投资,目前已经在国内累计投资了超过150家创业企业,前沿科技和机器人方向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今天也非常感谢36氪邀请,借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我们在机器人赛道的思考,也希望会后和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详细交流。

    我们从2013、2014年就开始在机器人赛道布局,这是我们整个前沿消费以及前沿科技里的一个构成板块。在整个前沿科技板块,我们关注了像无人机、AR、VR、新能源汽车,包括机器人整个一系列的产品。机器人这个品类是我们的重点关注方向,接下来分享一下我们选择这个赛道的底层逻辑。

    首先,机器人长期价值是具备确定性的。为什么呢?我们从两个长期趋势——社会的劳动力结构和社会的人口结构趋势去看,劳动力的供给和人力成本的上升几乎是不可逆的。大家也看到最近几年也出台了许多鼓励人口生育的举措,但这是一个缓慢的恢复过程。另外一点,机器人技术推动了机器人的服务能力,以及机器人能够带来的劳动性价比的提升。我们能看到这两个交差点,机器人的综合性价比与人体劳动力去比较的话,肯定是一个稳定的超越趋势。

    但如何在每个细分品类里找到好的投资标的,找到好的机器人团队,这又是另外一个难题,如果有个机器人指数的话,大家买一个早期的机器人指数,它过十年二十年一定是对的,这个市场或者这个趋势一定没有错。但是作为我们具体做早期投资的基金,我们非常注重和创始人“一起从0到1,重新定义未来的科技和生活”,所以我们非常强调从早期就与创业者一起共创从0-1。这个里面我们非常关注具体场景的落地情况。

    从产业的使用方去看,因为机器人产业侧是一个非常强调效率和质量的应用场景,这里面我们说产业侧购买方的整个资本回报周期是非常关键的。机器人投资的关键指标是狭义ROI。狭义ROI指买单方购买机器人之后,机器人创造的价值回本周期。回本周期越短,买单方的舒适度越高;回本周期越长,买单方的舒适度越低。蓝驰创投从2014年开始关注机器人赛道,通过持续的观察,我们发现周期18-24个月是非常不错的舒适区,产业侧购买方大规模、批量化购买的落地会显著加速。这其实就是我们投资机器人整个赛道的底层框架。

    第二个,其实是我们在关注机器人技术的时候,会相对看得深一点,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还是强调从0-1一起重新定义的阶段。因为机器人是从感知、控制、决策的一个智能系统,智能系统非常重要的第一点是感知,机器人的感知比如说眼睛,我们把它理解成为感知系统,这里面包括了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在2014年、2015年前后,我们见过很多工厂里面用的机器人,是非常初级的:工人手里边拿着一个摇控器,就跟我这个翻页器一样,两个钮,按第一个钮机器人沿着轨道从A点到B点,按第二个钮机器人再沿着轨道从B点回到A点。那个时候机器人的感知就是靠它脚下的轨道,并不具备主动的感知能力。但是随着技术的变革,机器人的感知能力从2G的单线激光雷达到3D雷达,到一些用3D ToF摄像头,包括用数据融合方式的智能机器人设备,它的感知程度是在多维度、全方位地提升。我们投的一家机器人企业,把机器人的听觉,对环境的温度,对环境的声音,这种多模态的感知都融入到了机器人的感知体系,这样的话,随着机器人整个感知体系的提升,机器人就真正具备了最外部环境的真正感知能力。

    第二点就是场景语义,因为感知的信息越多,机器人对这个场景理解的越多。当一个机器人看到前面有一个物体它的温度几乎近乎于0度,和环境温度是类似的,那它就知道这个肯定不适合人,然后再根据它的图像以及它的移动状态,能判断出来它是一个放着什么物体的什么样的一个设备。随着多模态信息的输入,这种场景语义的感知能力也在快速提升。这是我们说的从感知到决策,理解场景的能力。

    第三点就是智能决策体系,我们早期的时候看到机器人都是因为它的相对感知能力比较弱,机器人很多决策体系都是基于单体智能,一个单体智能的机器人,基于系统内的坐标系从A点移到B点再到C点,抓取这个物体再把它搬回去,它的整个感知过程只关注自己。但是随着云端的机器人技术以及机器人感知能力的提升,大规模机器人集群协作已经成为可能,单体智能要进化到群体智能,机器人不光要感知到自己,基于它多维度的场景语义它要感知到周边的人以及周边的机器人,能够真正做到人机混合,进行大规模的集群协作。

    第四点就是精细控制,机器人到底能够多么精致地去完成动作,这里面有一个基点,早期的时候机器人是不如人的,比如有做一个简单的摆放抓取动作,机器人早期的时候是没有人做的好,但是随着整个硬件能力、控制能力,包括算法能力的提升,机器人的定位精度,抓取的频率是在逐步提升的,这种精细控制带来的其实也是生产力的提升,也让使用方在在效率和质量等方面得到非常大的使用价值的跃迁。

    最后,其实就是智能交互,说到智能交互,我们说工厂里面的机器人如何和场景交互?如何基于它多维度的复杂感知语义去和自己身边的工人交互?以及去和周边的机器人交互?这又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命题。所以我们进行机器人项目扫描的时候,就是把它从不同的技术点串起来到不同的技术栈,到最后能够形成围绕产业落地的产品矩阵,这是我们在看机器人方向上一个底层的技术框架。我们相信机会来自于变化,变化来自于技术的迭代,底层的变化越大机会越大,所以各个不同的维度都有不同的前沿科学研究者在推动它的变化,这里面变化越多机会也越多。

    机器人企业从小规模实验室的量产到一些初期的小批量,到最后真正能够大规模的工业化落地,围绕不同的技术栈和技术场景,这个生态的演进不光是我们自己在思考,包括我们和我们投资的机器人团队在一起碰撞思考的时候,都会是一个非常连贯的过程,大家会在不同的角度上去推敲,是不是现在?为什么是现在?接下来会怎么样?这里面其实很多底层的逻辑还是源自于刚才我说的方向:要关注到技术本身。

    最后回到产业链,真正好的团队在产业链落地的话,他会对自己所在的产业链位置有一个更清晰的定位,你所做的方向上游是不是有成熟的工艺链和供应链,以及上游的生态是什么样的、有着什么样的格局。处于应用侧的机器人团队基于自己核心的产品创新能力和比较成熟的供应链体系,才能真正做到产品放量。如果是做一个小批量的样品、做一两个客户,这个相对来说,对于创业者和投资人都会有一个相对比较痛苦的产业链成长期。

    这里面的话,我也介绍一些我们投资的机器人团队,我们非常强调产品侧的创新,为什么呢?因为团队围绕产品侧的创新,是真正未来能够持续产生差异化的关键,后面我也会快速分享一些我们投资的机器人项目,大家感受一下这些产品的创新活力。

    CellRobot是我们大概四年前投的一个叫做寓教于乐的细胞机器人,它是一个在家庭场景,通过细胞的拼接方式,能够让机器人爱好者在家里面通过不断的组合创新,能够实现自己灵感的创意,同时学一些机器人技术。基于机器人技术能够感受到这个技术带来的魅力,而且它又具有非常好的操作性和互动性,这个机器人搭建出来以后,不像乐高一样死死的站在那里,可以和你做游戏,跟你踢球,它的可玩性和互动性非常好。这款产品在北美一上线就非常火,现在其实公司在融资和业务发展上也非常顺利,我们觉得非常自豪的就是它这个灵感非常非常的好,就像我们刚才提到的从0-1我们在重新定义一个品类,重新把机器人技术和AI技术融合起来。

    第二个产品叫优艾智合。这也是一个深圳当地的团队,他们的产品形态和应用场景是非常有意思的,也是过去也没有的,因为大家知道物流里面有大量的仓库,仓库的巡检是非常头疼的,仓库的脚手架非常高,这种比较高的脚手架过去只能工人坐着行动缓慢的电动车,绑着安全带,穿着一层一层的防护服,手里面拿着二维码的扫描枪去巡检,去盘货,整个仓盘下来,可能要十几台设备、几十个工人三班倒的协作,才能把这个库里面有多少货盘清楚。现在我们可以看到通过机器人全新的设计,扫描速度是人工的7倍以上,同时可以做到多机协作。一个如此之大的仓库场景,在完全黑灯的情况下,3、5个机器人协作,在几个小时内可以迅速的巡检,然后实现数据的回传。这个产品也是国内的仓库巡检类机器人第一个大批量卖到海外市场的。优艾其实是在深圳,这也是基于深圳当地非常强的创新活力,孵化出来的一个优秀企业。

    接下来是高仙机器人,这是高仙机器人做的一个非常有创意的户外无人的园区清扫机器人,我们是高仙A轮的投资人,从2017年开始关注这个企业,到现在高仙已经成长成为在服务机器人,特别是清洁机器人领域非常优秀的企业,已经进入了全球四十几个国家,部署了超过四千台机器人,智能化清洁机器人的占有率超过80%。园区清扫机器人产品他们花了很多心思,包括团队碰撞打磨的一个非常有亮点的产品。这里面大家可以看到,这个场景非常有意思,过去机器人打扫环境,人还需要打扫机器人,而高仙是唯一一个做到了在园区内,通过自动回收垃圾的储货箱和机器配合,能够实现不需要打扫、自己倒垃圾的机器人,这样的话不管是效率还是各方面都可以达到更好的清扫质量。

    木蚁机器人,这个是围绕物流场景。它的特色就是可以实现在仓库场景中,人与机器人的完美配合。物流仓库其实是一个非常反人性的场景,大家可能都寄过快递,或者是发过大件物品的家具,像顺丰、快运它们有大量的中转站,白天车辆在外部收货,到了晚上中转站就成了一个货物和线路匹配的一个枢纽,这种中转站基本上大概有400、500台叉车,每天晚上从9点开始上班,一直到早上9点,几乎没有工人能够坚持干半年以上。木蚁机器人就可以实现在这个场景中,解决机器人自动化和人的混排、复杂的业务场景的协同协作难题。我们当时看这个项目的时候是晚上12点到达现场,打开大门那一刻,我们看到整个仓库里忙忙碌碌的有200、300个工人和一两百台自动叉车服务人,实现同时高效无缝的协作。大家可以看到这种混乱的场景,其复杂程度甚至超过马路上的自动驾驶,但是他们可以井井有条的高效协作,这个其实还是非常震撼的。

    最后一个是我们投的康复机器人——程天科技,这个也是非常有特色的,我们说协作机器人一个很重要的应用场景就是在康复场景。

    这个项目我们是从2016年开始关注,到2020年疫情期间才最终决定投资,这家公司在医学方面拿到了国内的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书,完整地走完了临床试验的流程,在中枢神经康复这个领域算是国内首家,围绕中枢神经可康复性的特点把这个机器人做出来的公司。

    另一个让我们非常自豪的点是,这家公司有非常强的底层技术,除了芯片之外,所有的电机、模组、传感器都是自己做的,而这个产品也把海外的竞品大概50万人民币左右的成本做到了5万人民币以下,一个如此复杂的高精尖的外骨骼机器人,成本都可以做的非常低,那么它们的商业模式和未来的落地速度,也随着它在底层技术上的特点,有了完全不同的创新前景。

    最后总结一下,首先蓝驰创投专注早期科技投资,特别是从0-1的阶段;第二个我们注重和创业者一起,重新定义未来的科技和生活;第三个因为蓝驰创投硅谷基因的背景,因此会关注整个前沿技术领域,除了机器人之外还横向关注很多产业侧和通用的底层技术,这样的话,我们也可以给创业者更多补充的视角,帮助大家更好的去思考产业侧的需求和痛点。所以我们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国产机器人企业,就像刚才提到的高仙一样,made in china 、 global best 。中国制造的不管是工业机器人还是服务机器人,在很多垂直领域内都将会是世界上最好的!

    谢谢!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科技行业受到的监管就像20世纪初的食品和制药行业一样缺乏。

2021-12-15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