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十亿的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急待“出圈”
“国潮”,一个近年来的热点词汇,在“国潮”爆火的2018年,与中国元素相关的关键词累计搜索量超过126亿次。如今,在天猫上搜索“国潮”,会出现各种贴着“国潮”标签的服装;在微博上搜索“国潮”,会找到上千个起名“国潮”的博主。
在“国潮”备受关注的背景下,相较于以大民族文化为要素的“国潮”,文化元素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也受到关注。对于拥有多民族的贵州来说,以少数民族文化为核心的产业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在未来阶段,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可以说是投资的热点,但现今,怎么“出圈”是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急待解决的问题。
谈出圈 先谈受众
娱乐化成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由于少数民族文化分散较广、文化特性强,且众多传统的少数民族手工艺人都身居深山之中,这使得少数民族文化和相当一部分消费者之间存在沟通壁垒,短视频平台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
数据显示,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几乎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近百个账号对其民族文化进行传播,而其中粉丝量超过10万的却不足8%。以苗绣为主的古阿新是民族原创服饰品牌的佼佼者,也是年轻消费者较为熟知的民族潮牌之一。在抖音上古阿新有200万的粉丝群体,每年2000万左右的营业额,其中50%到60%的份额是从抖音引流而来。
古阿新创始人杨春林说:“匠人们不知道山外的世界是什么样,也不知道她们缝的这些衣服将会运向哪里,会穿在谁的身上。”传统匠人的手工制作是纯粹的,他们不懂得营销,更不知道什么叫做粉丝,只知道用心地做好每一件衣服。
“通过小视频和直播的展示,很多网友被精湛的苗绣手艺所吸引,纷纷关注、点赞我们原创的视频。不仅在半个月时间内,将原本实体店需要一年才能卖完的衣服卖完。”杨春林说,消费者对于民族服饰的认可度还是很高的,传统的民族文化值得被更多人看到,只是一直以来没有找到正确的渠道。
不只是贵州,藏族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者也在做着类似的尝试。24岁的藏族时装设计师——才仁永吉,致力于将自己所理解的传统藏族文化与现代潮流做结合,创造出更符合国际潮流时尚的作品。她通过直播、短视频的方式秀出自己的作品,让世界看到自己的藏族潮流文化特色。
数据显示,76.4%的年轻人对新兴国产品牌的产品表现出极高兴趣,相较于成长过程中受欧美和日韩潮流文化影响的80后和90后,新一代的消费群体对于国货的购买偏好有了明显提升,同时新一代的消费群体对于国货的关注更多地集中在具有民族特色的产品上,这就说明了少数民族文化在大众市场上并不缺少受众。
生存和传承结合 需要产品跨界融合创新
少数民族文化不能束之高阁,要沉入生活。
贵州的区域特征让乡村振兴和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成为了贵州的两大关键词。据统计,贵州全省手工业产值达60多亿元,带动百万余人口就业。贵州民族传统工艺勃发、带动百姓增收致富的背后,是传统工艺工作站发挥了巨大实效。
政策支持、产业快速发展的底层逻辑是传统少数民族工艺的传承与生存之间的结合。
“贵州传统工艺面广量大,传承人知识结构单一,创作和创新能力弱,技术及工艺瓶颈明显,传统工艺制品与现代生活脱节、产品附加值低、从业者生活难以为继等问题比较突出。”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站长赵罡说,要解决生存和传承结合的问题,就必须得加大产业建设,同时也需要对工艺产品做一定的跨界融合,让传统工艺和生活结合。
与以往相比,如今少数民族文化产品大多集中在生活用品范畴,少数停留在艺术品或纪念品。文化从来不和生活对立,尤其是对处于“重塑”阶段的少数民族文化产品而言更是如此。贵银集团法定代表人周晓梅表示,将苗族银饰融入到生活是“贵银”一直在做的事情。
“要让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贵银的产品了解到苗族文化的魅力。”
“贵银”这一贵州公共品牌自创立起就瞄准的生活。“传统的苗族银饰大、重、多,这是苗族银饰的独到之处,也是它艺术的体现,但如果要让更多的消费者喜欢并且愿意购买,我们还是需要做一些跨界的融合。”周晓梅说,要得到市场的认可和消费者的支持,光是靠艺术感以及情怀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期望消费者来贵州旅游一次就带回那些重达几十公斤的银器回去,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既要结合生活又要符合新销售的需求,首饰和餐具是我们的主要方向。”
“贵银·唯也木”是“贵银”旗下的时尚品牌,品牌的名称源于苗语的“我爱你”,它将银与宝石结合,打造出许多象征着爱情的创新产品。“贵银·小银礼”则着重于依托贵州本土文化元素,结合其他材质,开发以文具、餐具、酒具、茶具为代表的实用功能较强的银系列文创产品……在“贵银”,独具设计特点的子品牌还有许多,对于“贵银”的发展,周晓梅坦言,贵州的山水,贵州的人文情怀都融入到了每一件精致的银制品当中,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认同,让我们相较于以前说起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来更有底气。
真正“出圈” 需要更广的文化交流
少数民族文化在市场拥有相当的受众,同时结合新消费,众多贴近生活的少数民族文化跨界融合产品也相继出现。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归属文创范畴,文创的内涵则依旧是文化,正如同提到法国品牌则想起奢华,说到英国品牌则想起绅士一样,少数民族文化谈“出圈”还是得要在文化上获得广泛认同。
扩大文化交流是一个由内向外的过程,传统工艺的培训和振兴正成为贵州的主旋律。一批以传统工艺为支撑的村落、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迅速崛起,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传统工艺企业和合作社,通过专业设计、集中培训、分散生产、统一收购销售的方式,带动了数万苗族、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村民通过传承保护民族文化,在家门口轻松实现就业。
据统计,光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参加中国非遗研培计划的学员,以“传承人+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创业的达225家,实现总产值超过10亿元。优秀学员返回当地培训新的学员并带动约9500人就业,其中贫困人口占就业总人数的58%。每家企业平均带动47人就业,实现带动就业人员人均年收入2.2万元。
“只有自身认同了本土文化,本土文化才有对外交流的可能。”赵罡说:“刚开始,在村里的妇女宁愿去挑砖块也不愿意花时间参加培训。我们调整了之前的培训方案,将制出的成品按照研发的时间成本核算给妇女们,让她们建立对学习手工艺制作的信心,真正学到一门可以增加经济收入的技能。”
以贵州丹寨蜡染为主要载体,旨在发掘贵州民族文化的公益文化项目蓝花叙事十分认同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要“出圈”,就必须要更深的文化认同和更广的文化交流。
“‘蓝花’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手工艺,更是贵州大山里连接个体与群体、村落和社会的媒介,是文化传统和情感的链接,是精美手工和精神世界的呈现。”蓝花叙事创始人王小梅说,她在深入贵州省丹寨县的每一个角落寻找蜡染的那一朵朵“蓝花”的时候,内心就确定了自己不是去把蜡染带出山村,而是要通过“蓝花”将世界和这贵州一隅联系起来。
基于这样的想法,蓝花叙事建立了蓝花叙事生活小馆。“我们建立起蓝花叙事生活小馆这样一个集基础性研究、传承人口述史、文化交流、非遗培训、文创孵化、研学游为一体的整合平台。”王小梅说:“源于乡土,回归乡土,我们要让蓝花成为当地人与外界的桥梁,成为中国非遗与更广阔的平台互动的媒介。让蓝花带我们到更大的世界。”
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结合了现代人追求独特的消费观念,具有推动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期待未来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继续挖掘那些潜藏的民族特色,将民族文化跨界融合到更广的生活层面,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也让众多传统手工匠人能够增值收益,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增添动力。
民族自信的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市场大有可为。不再局限于艺术范畴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出现在市场,并且快速地渗入到生活消费领域的各个环节。越来越多的受众、愈加丰富的载体形式、越来越被认可的文化内在,都在预示着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