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洗牌,民宿如何打造诗和远方
新冠疫情扰乱了众多行业原本的节奏,旅游行业是受损最严重的行业之一。
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和“非必要不出门”的口号让旅游行业和旅游者都缺乏安全感和掌控感,向往诗和远方的旅行者们只能囿于客厅和厨房。2020年1月疫情重灾之下,与旅游业紧密联系的民宿更是被认为将是第一个“归零”的行业。
其实疫情之前,就有观点认为民宿行业早已经行走在了危机的边缘,市场饱和、入住率不高、管理不规范也成为唱衰民宿行业的论据。
“我太难了!”虽然已经成为民宿从业者自我调侃的口头禅,但是努力寻找“活下去”路径也是艰难背景下行业发展的常态。
疫情加速了部分规模小、非品牌化、抗风险能力差的民宿退出市场的进程,同时却促使着一部分人转而投入民宿事业,在与疫情和竞品的双重厮杀下,民宿行业早已经历了一轮轮的洗牌。
而目前存活下来的民宿企业在过去两年中有效应对疫情的冲击,早已摸索出了较为稳定的经营模式,无论是产品、服务、营销还是保障住客安全的能力都经受住了市场和疫情的双重考验。
诞生于2016年的行者上居民宿品牌便是凭借着其独特的运营和服务模式,在激荡的市场上向阳而生。
增收渠道多样化,是站稳脚跟的底气
在民宿这一红海市场,简单增量、扩大规模可能会使得边际效益越来越低。
疫情防控背景下,很多游客将远程出游计划转向近程和本地,民宿原有订单大量取消,入住率大幅下降,单靠住宿已经无法为民宿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如何让民宿稳住阵脚,成为牌桌上的赢家,是所有民宿人共同面临的问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行者上居将眼光投向了餐饮业。与民宿产业相比,餐饮业有着投资小,回报快,标准化程度高的特点。“我们从装修、开业再到开始有正向的分红,也才花了四个月的时间,所以整个过程还是蛮顺利的。”行者上居的创始人秦树介绍说。
行者上居的野心不止在民宿,而是由经营民宿行业扩展至餐饮业、文创产品、特色服务等,推动产业融合,打造“民宿+”的产业业态,形成旅游餐饮娱乐一体的服务链。
行者上居餐饮品牌鱼火锅
如今,行者上居旗下除了其自身的民宿品牌,还有1个文创产品“行者之物”品牌,2个餐饮品牌“行者上膳 ”“行者朴食”,1个“行者之旅”定制旅行品牌,1个“行者之家”服务体系。
相对而言,行者上居所经营的其他产业受到疫情的影响小得多,能够一定程度上带来相对稳定的营收,不仅为品牌今后经营领域的延伸奠定基础,同时可以反哺民宿行业,以应对疫情带来的危机。
运营本地化,是吸引用户群的利器
民宿已经成为了游客与在地文化的链接。
在当今这个时代,民宿早已经超脱了其原有的居住功能,承担了越来越多的美学功能、文化功能、旅行功能。不同于酒店的标准化和商业化的服务,民宿承载着更多的情感和温度。
“体验感”是民宿居住者们的需求,从选址到员工再到装饰,行者上居致力于挖掘当地的特色和典型,让用户能够更好地融入当地,深刻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
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会让来自城市的居住者们有“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之感,行者上居的选址钟爱半山俯瞰的位置,行者上居在大理喜洲的民宿则选在了喜洲地区保存完好的白族院落,由于文化传承和文化旧址保护力度不足,这些具有文化特色的建筑现在已经很少能够看见。正是地理位置稀缺性,造就了行者上居民宿特有的住宿体验。
行者上居·乡居喜洲度假别院
在工作人员方面,行者上居减少了专业背景人员比例,更多地从当地居民当中培养。这不仅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入住的旅客,给住客更加深刻的旅游记忆,同时也可以促进当地贫困人口就业。
而且相比体验一两年然后还是回到城市工作生活的员工,当地居民更倾向于长期稳定地从事工作,也更加了解当地的文化和环境。
此外,行者上居的每一个店都会有一些定制的周边,打造“融入式”旅游体验,给住客带来满足感和新奇感。
在民族文化多样性的西南地区,本土文化已然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旅游资源,越来越多的人为体验到独特的民俗生活不远万里来到这些地方。
服务模式精品化,是应对市场竞争的武器
在当前民宿行业卷之又卷的互相比拼之下,民宿已经从颜值卷到了配套设施,只有不断地推陈出新,促进服务模式精品化,提升民宿的舒适性和住客的满意度,才能更好应对市场竞争。
行者上居推出了独特的管家服务体系,取缔了传统的酒店民宿前台服务。“把前台叫做管家,是希望所有的客人到店就像到家或者是有温度的地方。”秦树介绍说,管家的工作除了完成客人入住、提供个人用品等基本服务之外,还会为客人定制旅游路线,带着住客体验喜洲甲码版画制作、生态廊道骑行、扎染等具有文化特色的项目,满足住客个性化的需求。
白族扎染
为了应对高端民宿“自降身价”式的降维打击,行者上居为了提升竞争力,除了常规的早餐和免费下午茶,每天下午六点半的入夜仪式,还会提供免费的酒水,让住客实现“酒水自由”。
旅游升温,民宿行业也将重新焕发生机
中国旅游研究院出游意愿专项调查数据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居民旅游意愿为85.32%,同比增长3.15%。这意味着旅游需求的基本面还在,并稳步恢复至疫前水平。
当前,各省市区的游客将远程出游计划转向近程和本地,周边游、自驾游成为游客更加青睐的出行模式。境外旅游市场进入寒冬,国内市场承接了东南亚旅游的订单,反而能获得较大的增长和充分的表现。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也认为,综合考虑宏观经济、疫情影响和市场因素,预计2022年国内旅游人数39.80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3.81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和27%,分别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近七成。预计出入境旅游人数同比增长达2成,恢复至2019年的2-3成。
许多人想要外出旅游的想法或许又被疫情“倒春寒”扼杀在摇篮里,不断反复的疫情在影响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家看世界的热情。民宿行业暂时迎不来春天,但是复苏向上的进程不会停止,创新发展的势头不会减弱,优质文化产品和旅游服务供给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