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骏首次迈进千亿阵营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锋面News”(ID:fengmiannews),作者:陈湘婷,36氪经授权发布。
三年破千亿,闽系房企中骏集团再次超额完成任务。
12月20日,中骏集团官方微信号发布一则海报,正式宣布公司年销售额突破1000亿元,中骏集团首次跻身“千亿房企俱乐部”。
从近几年的增长速度来看,昔日的“掉队者”正在奋起急追。2017年-2019年,中骏集团合约销售金额复合年均增长率达到56%,2020年因疫情影响,中骏曾将目标下调至930亿,但最终还是提前完成千亿目标。
自2017年将总部搬迁至上海后,一向“佛系”的中骏集团沿着“激进派”闽系房企发展的趋势愈发清晰。但今日不同往昔,在“三道红线”的预期压力下,人们开始深入关注。
1 两次转折,从温和走向激进
中骏集团,成立于1987年,2010年在港上市。33年的发展轨迹中,出现过两次重大转折。
第一次转折是2013年,中骏完成业务布局从福建省走向全国拓展的转变;第二次转折是2017年,公司将总部搬迁至上海,董事局主席黄朝阳提出千亿目标,并进一步将完成目标的时间从五年压缩至三年,开启高速发展阶段。
从前30年的发展速度来看,稳健、温和的中骏集团并不像市场刻板印象中的闽系房企,但压缩近10年的数次转折又会发现,从港交所上市,开启全国化布局,再到搬迁总部至上海、放言千亿目标,中骏集团走向规模化扩张的每一步,都充满了典型闽系房企的风格。
尤其是搬迁总部之后,以2017年为节点,中骏集团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速度。
从最直观的合同销售业绩来看,中骏在这一年直接变道驶入快车道。2014年-2016年,中骏集团销售额分别为119亿元、145亿元、23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40.5%;2017年-2019年,中骏集团销售额分别为332亿元、513亿元、80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5.7%。
而从土储规模来看,2014年-2016年,中骏集团土地储备总建筑面积分别1046万平方米、903万平方米、910万平方米,复合年增长率为-6.73%;2017年-2019年,中骏集团土地储备总建筑面积分别为1557万平方米 2406万平方米、3209万平方米,复合年增长率由负转正,达到43.56%。
从最新中报数据来看,截止2020年6月末,中骏集团总土储建面达到3303万平方米,按照现有的土储规模和发展速度,年内实现千亿目标对中骏集团来说并非难事。
早在年初业绩会上,黄朝阳就曾表示,2020年中骏集团的可售资源接近1700亿元,去化率达到55%便可完成年初修改的930亿业绩目标,去化率达到59%便可达千亿销售目标,而2019年中骏集团的去化率为62%,这意味着,千亿目标对现在的中骏集团来说正常发挥即可。
事实上,千亿目标只是计划中的一部分,中骏集团有更大的野心。
2019年,中骏集团提出以地产开发为主,购物中心和长租公寓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发展模式,并立下新目标。按照黄朝阳的规划,2025年,中骏集团将布局100座世界城购物中心,实现租金收入超过45亿元;同期,布局20万间长租公寓,方隅资本的管理规模超过600亿元,管理租金规模达100亿。
而最新数据来看,中骏商管已布局全国27城,落地中骏世界城项目近30个;长租公寓落地全国15城,拥有房源超2.4万间,发展速度惊人。
2 “逆行者”的背后
从昔日的“掉队者”,一跃成为今天的“黑马”,中骏集团的成长速度毋庸置疑。但在号称“史上最严调控年”的2017年开始换挡加速,又在“三道红线”的预期压力下冲击新高峰,中骏集团逆势突围获取资本聚焦的同时,也埋下了隐忧与风险。
首先是业绩“虚胖”带来的成长隐忧。
年报数据显示,2015年-2019年,公司全口径销售金额分别为145.11亿元、235.24亿元、332.47亿元、513.58亿元及805.01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到53.48%。其中,同期属于合营公司及联营公司的全口径销售金额分别为22.37亿元、77.44亿元、73.22亿元、231.21亿元以及401.46亿元,占总销售金额的比例分别为15.42%、32.92%、22.02%、45.02%及49.87%。
数据来源于公开信息,锋面News制图
通过合联营模式撬动规模的快速增长,从而扩大市场份额、获取融资优势,这在房企的规模竞争中并不少见。但同比其他规模接近的房企,中骏集团的销售权益占比明显偏低。
克而瑞数据显示,2019年TOP100房企销售权益比达到75%左右,而中骏集团当年的操盘金额仅494.1亿元,占全口径销售金额的比例仅54%,对比全口径销售金额同为800亿元左右的泰禾集团和首创置业,其权益销售金额占比达到63.99%和77.46%。
中骏集团对合联营模式的依赖,体现在核心利润数据上。2015年-2019年公司全年收益分别为106.9亿元、124.8亿元、161.1亿元、177.8亿元及213.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8.91%,远低于同期销售规模的年复合增长率53.48%。
从近五年中骏集团权益土储占比走势来看,公司有提高业绩含金量的意图。2016年-2018年,公司权益土储建面占比从75.7%下滑至54.6%,2019年开始,公司权益土储建面占比逐渐提升,截止2020年6月末,权益土储建面占比达到60.7%,但整体占比仍偏低,体现在销售业绩上也需要一定时间。
这意味着,短期内,合作权益部分仍将占据中骏集团全口径销售额的重要部分。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合联营公司的销售金额占比进一步提升至56.3%,较上半年年中上涨了2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于公开信息,锋面News制图
其次,近年来,房地产行业进入下行周期,中骏集团却高速扩储、频拿地王,对企业的营运能力是一种考验。
以2017年为节点,公司拿地强度经历明显的转变。2016年公司拿地销售比为49.3%,2017年突然飙升至96.8%,2018年开始放缓至75.8%,2019年继续放缓至59.3%,但仍处于较高水平。
2020年中报显示,今年上半年,中骏及其合营公司及联营公司共新增10个项目,分布在8个城市,总土地成本约为194.31亿元(集团应占土地成本约为153.54亿元)。统计数据显示,经济增速放缓、融资收紧的2020年上半年,中骏集团拿地销售比为48.5%,而中指院统计的50家代表房企拿地销售比仅38.3%。
此外,从中国指数研究院公布的《全国1-11月全国房地产企业拿地TOP100》来看,中骏集团拿地金额达到339亿元,排名25名;拿地面积达到937万平方米,排名12名。不难看出,中骏集团在逆周期呈现出相当积极的拿地意愿。
除了数量上的快速增长,中骏集团在土地成本上的投入也逐渐增加,尤其是在厦门岛内,多次高价抢地。
据锋面News不完全统计,2018年至今,中骏集团先后4次参与厦门岛内高价拿地,刷新当年单价或总价新纪录。
数据来源于公开报道,锋面News制表
在行业下行周期高价拿地,体现在核心利润数据上,最明显的就是增收不增利。中报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中骏集团营业收入达到151.35亿元,同比增长45.21%,而净利润为25.17亿元,同比仅上升14.7%,净利率为16.63%,同比下降4.42个百分点。
最后,中骏集团合作开发的体量较大,财务数据上存在表外不确定性。
安信证券的报告显示,2020年上半年,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其他应付款占比分别为8.3%、19.8%,明显高于TOP50房企中位数4.6%、11.3%;而少数股东权益、其他应收款占比分别为38.3%、5.5%(2019),低于TOP50中位数39.8%、9.2%。而且,截止2019年末,公司对外担保余额达到79.4亿元,对外担保金额占总资产金额比例达到26.2%。
这一点,与中骏集团近年来业绩规模、土储规模猛增,但净负债率不高的现象相印证。
在“三道红线”的预期压力下,融资收紧,座次固化。逆行者需要勇气,更需要能力。千亿中骏,能否抓紧这最后的窗口期实现弯道超越,还需要时间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