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审美时,没有一根罗马柱是无辜的|答案之城

未来可栖·2020年11月06日 18:33
丑不一定便宜,但美一定贵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未来可栖”(ID:hifuturecity),作者:小屋,36氪经授权发布。

审美误解

十年之前,房地产行业出现了第一个销售规模破1000亿的企业。当时,所有地产企业看到的是一个黄金时代闪耀着最亮光芒,仿佛一切充满希望。

十年过去,互联网改变了所有人的生活,社交、电商、新消费、新能源汽车、大健康、AI作为经济新势力崛起。蓦然回首,当下最热的新经济话题中,房地产已经黯然失色。

变化悄然发生,房地产努力跟上大时代步伐。互联网成为行业拼产品和管理能力的新战场、社群、科技等新兴领域也进入开发商的细颗粒生态……跨界、互联、强化、变革不断发生,老行业也在解决新问题。

审美、距离、社群、科技、用户、需求、品牌等,这些看似简单的词汇在房地产行业有了新含义和新趋势。然而,创新颠覆的旗帜背后,我们重新发现了一个个被误解的现象。

2020年,开启的是十年新征程,也是传统行业的再进化,每个人都在寻找未来之钥,每一刻都在走向答案。


2000年4月1日,法国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专门从巴黎飞往北京,准备参加国家大剧院的开工仪式。在之前的职业生涯中,他设计了世界级的戴高乐机场,现在他受聘为中国的建筑注入国际元素。

国家大剧院紧邻人民大会堂,与故宫博物院遥遥相望。在中国传统文化浓郁的建筑群中,安德鲁提供了一个非常大胆的方案——这个方案遭到包括沈勃、郑孝燮、张开济、侯仁之在内的108位建筑专家“上书”建设部的反对。安德鲁专门赴约的开工仪式也被临时取消了。

但在一片反对声中,总投资超过26亿元的大剧院还是开始施工,2007年一个银色的椭圆形建筑矗立在了长安街上。

后来,龙应台在一篇文章中说,“一个意大利的建筑师,在竞标北京大剧院落榜之后,酸酸地说:‘我以为,为北京这样有历史的古城设计剧院,常识告诉我,这新建筑一定要和古城的历史氛围相和谐,中国传统的元素一定要融进新建筑里去。没想到,得标的是这样一个东西,简直就像从火星上掉下来的。我才知道,原来,中国人其实是希望和自己的传统一刀两断的。’”

误解一 国际的就是高级的

视野从长安街转到温榆河畔,你会看到一幢幢的法式别墅坐落在水系旁边,它们的园林设计均出自“世界豪宅景观大师”,建筑形态几乎和一百年前的法国贵族居所一模一样。这里是全北京最畅销的别墅区,在其中不仅可以享受欧洲贵族原汁原味的居住样式,附近还有“罗马湖”这样的天然水系。

很多人一度觉得“罗马湖”和意大利及欧洲贵族有一定的渊源,直到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它因位置处于罗各庄和马头庄之间而得名。附近还有一个叫“马六甲传奇”的酒吧,那是大航海时代欧洲人进入东亚的咽喉。这片区域里遍布着国际学校、高尔夫球场、马术俱乐部,比美国纽约郊区的豪宅区还要“洋气”。

从温榆河向南,越过圣露海利根花园,去往国贸正东偏南的沿海赛洛城,这里既没有海,也跟赛洛没有关系。这个2007年建成的小区,开盘时的宣传口号是“生命、自由和对幸福的追求”,这句话的源自美国《独立宣言》。越过广渠路,有个小区叫“中海·安德鲁斯庄园”,而西斯莱公馆则是在大兴一个叫高米店的地方。

从北京去往全国1710个县市,随处可见“纳帕溪谷”这样名字不知道出处、又“显得很美”的小区,向人们昭示开发商对建筑师的一个基本审美要求:国际的就是高级的。

知名的建筑师扎哈·哈迪德曾在接受访问时说,“北京很令人兴奋,因为她的体谅、她能够接纳的野心。很多地方都在大兴土木,这跟西方不一样,西方不是每天、随时都在盖房子”。

在国内,开发商也像时装界一样追求潮流。十年前是法式,五年前开始流行新中式,今年设计成玻璃幕墙的住宅数量猛增。

五年之后,你可能会看到很多这样的场景:一个红白相间的90年代建筑旁边是一个带着托斯卡纳顶的米白色石材建筑,百米之外又是一个玻璃幕墙的新楼反射着阳光——在同一片土地上,不同的建筑师留下不同时代的印记。

“只有中国人才有这种包容性。”建筑师徐腾对城市里这类五花八门的建筑形态感慨。

徐腾说,大部分人“其实思考的不是一个审美的问题,而是一种成功的标配。你必须得有,要不然你就觉得是低人一头。”

在住宅领域,建筑是生活方式的表达,也是价值观的体现,更是身份地位的应和。

这造成了一种误解:艺术美的应用是不接地气的,开发商应该让审美屈尊,去造就一种豪气和尊贵感。

但你又没办法解释为什么798艺术区那边火,每年会招来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客流。

误解二 美不是卖点

国内住宅建筑有自己的潮流走向。十年前,建筑形态忙着“告别传统”。数年后,又在返回传统——这意味着,设计师要提前预期市场会不会买账。

建筑设计师徐庆龙说,“中国从来不缺乏独立和原创。我身边有很多地产人,设计师都想做好作品,对美有独立和多角度的原创诠释。但周期太长,成本过高,投资人回款太慢,政策不断打压,一做就死。怎么办呢?”

地产界流传的是这样的故事:2010年前后,某个知名楼盘在项目中同时规划了中式和法式建筑,然后发生了这样的故事:同一批来看房的客群中,男方喜欢中式,女方喜欢法式,最后他们买了法式的。

“市场认可的产品会被快速模仿、抄袭,并马上推进市场……(开发商)这样成本最低,时间最快,安全性较高。”徐庆龙说,目前住宅建造的核心还是围绕“生活本身”怎么让人舒服,舒适,舒心,舒畅,健康安全……同时解决实际生活需求,再满足阶段性审美要求。

经过三十多年的尝试,开发商有了一套自己的住宅建筑语言。“欧式”代表着有钱、尊贵,“中式”说明业主有文化,日式意味着品味、低调,美国建筑形式则表示这里有新的商业精英。“洋气”“高大上”“奢侈而低调”才是最直白的翻译。

很多建筑在刻意传达一种信息:“你可以告诉你朋友,你买的东西很高大上”。

但模仿的多了,就会有人开始尝试创造。徐庆龙相信:主流及大众审美也在逐步靠近真正意义上的“生活本身”。

现在,已经有开发商在尝试“艺术进社区”来改变之前“丑的日常化”,但尚且缺乏系统性的设计理念,所以他们经常会拿很多案例来进行“折中”。

“(设计)好的地产项目,出现就特别的随机”,设计师徐夕溋说,国内市场上绝大部分中式、法式、装饰主义、现代风格等住宅建筑,都是“拿来主义”最直接的体现,“可能开发商根本不知道自己做了个后现代主义或者后装饰主义的东西,但是他做了。”

徐夕溋认为,“审美”不是一个感性的词,“美”呈现出来需要一定的严谨性,内涵没有连贯性的产品,很难在人们心中持续的留下印象。

这种随机取决于市场需求和房企决策人的个人品味。如绿城桃花源、星河湾的出现也具有随机性,它们均源自于老板的个人喜欢及坚持,但好的市场反应是这些出类拔萃的产品同时也很卖座。

现在,住宅建筑成为一个试验场,欧洲的、美国的、日本的、传统的,被一一拆解,开发商正在寻找一种新时代的审美解读方式,让人们一眼就能看出“这既是现代的、又是中国的”建筑风格。

徐夕溋说,“美”的持续性和建筑本身的可持续性受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会有开发商拿出完成度更高的作品。

当托斯卡纳和罗马柱褪去了异域风情的神秘感,人们对舶来品的审美疲劳过渡到了大国文化自信,住宅上审美热潮便转向了意境美的”新中式“或功能化的科技建筑。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操盘手的视野更为广阔,他们关注审美趣味、居住体验、文化研究、建筑风向……一切都为了做出更美好的产品。毕竟好品味早已不是艺术家和设计师才拿来”标榜“的事。将”高级“的标签日常化,把审美融入生活细节,市场上不缺这样的好房子,因为时代正在奖励跑在前面的人。

+1
1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如何正确引领年轻一代,这是国内5535家博物馆值得深思的问题。

2020-11-06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