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需要的”地产策划们

王露·2020年06月16日 10:40
如果有一天行业不需要有脑子的人,那说明这个行业就没脑子。

地产策划是什么?

背锅侠、报告狂魔、花钱的、走流程的、有问题就找他、可以随时杀了祭天的……

一百个地产人会给出一百个说法。

策划曾是营销口最重要的岗位。地产项目成败有个4321原则,其中:拿地占40%、营销策划占30%、方案设计占20%、工程建设占10%。可见其所占分量。

随着行业进入高周转时代,房企融资成本越来越高,项目进度越跑越快,推广周期被极限压缩之后,渠道开始代替策划成为新的「制胜法宝」。

从光鲜亮丽的项目门面,沦为每日在各种流程中疲于奔命的执行”工具人“,不过数年时间。

当销售 KPI 成为悬在地产人头上的一把剑,全案广告公司都在叫苦要活不下去的时候,越来越边缘化的地产策划们开始抗不下去了。

有人离开去做了微商

半年来,李杰好几次想换份工作,甚至离开地产圈。

收入不高是很现实的问题。“现在很多公司给的待遇很低,即便是恒大、碧桂园、万科也一样。有些公司是基本工资+佣金制,有些公司是基本工资+奖金制。小部分一年能拿30万-40万,大部分可能就20万左右。”

与“低收入”不成正比的是,李杰几乎每天都在加班。一周7天,时时刻刻都得盯着手机,随时会有人@他。即使偶尔有天下班早,晚上回家也得看稿子、对流程。单身还好一些,他同事的三岁儿子已经记不得妈妈长什么样了。

最尴尬的是,李杰觉得几乎没有任何工作成就感。在公司内部话语权越来越低,做的工作越来越底层,基本上是边缘人群。“看不到未来的希望,更别提升职加薪。”

尤其在高周转公司,注重销售速度以及成本费用的控制。通过快速拿地、快速开发、快速销售,资金回笼以后继续去拿下一块地。

在这样的环境下做策划,更多是配合性工作。几乎不需要策划去花太多的时间去炒热区域。拿地便宜,卖得快才是王道。

“公司都在要求标准化、动作分解及KPI考核,很多东西开始有执行标准。”策划就这样变成纯执行,好创意不再被看见。

李杰还在纠结去留,但另外一些同行,已经毅然决然选择了离开。做餐饮、开花店、干摄影工作室,甚至有人去做“鄙视链底端”的微商。

“没什么丢人的,干什么不都为了挣钱。时间自由,也没有勾心斗角。”

35岁,可能我就要失业了

“就像诺基亚没做错什么,只是不被需要了而已。”

对于陈辰而言,长达5年的地产策划生涯,还没达到诺基亚的巅峰,就已经落到了同样的下场。

22岁以高校管培生身份入行,24岁做到策划经理,这样的职业开端可谓高起点。当时陈辰所在的公司是全国TOP10,其他策划经理基本上都是30岁左右。

然而陈辰在这个职位瓶颈上“卡”了三年。尽管她练就了一身策划武艺,摸一下就知道是多少克的印刷用纸;在活动中既是总导演,又是总执行、总劳务;写得了策划案镇得住场子。却始终没有得到晋升机会,内心的焦虑每年都在翻倍递增。

“如果35岁还做不到总监级,基本上以后没法在行业待着。”她所对标的是那些26岁做到总监的人,地产行业正在逐步年轻化。

有着操盘手职业理想的陈辰一直想突破瓶颈,但受到市场和机遇的制约。“现在我还有8年,但不知道要挣扎多久。”

职场人需要机遇,而下行的市场环境正在让这些机遇被迫消失。陈辰直言,与其说拯救策划,不如来拯救市场。“所有人都被渠道绑架,业绩压力非常大,抓到什么用什么。”

“如今就算给我机会,让我去做项目的营销总。某些项目我也卖不出去,没人能卖出去,不过是给当年拿地的人背锅。”

最重要的是,她觉得这个行业似乎已经不需要策划了。“现在市场环境下只需要做到三点:项目降价、销售提佣金,维护好渠道。”

而这三点都不是策划的工作职责。策划除了基础执行外,作为营销总的左右膀,研究整个项目的营销策略。项目的定位、打法、营销节点、整体策略,比如每一栋楼怎么卖、如何推精品,都需要脑子去想。

但这个时代已经不需要这些了,只需要做到比竞品便宜。“直接找渠道拉客户,策划的发挥空间太少了。”

成体系培养策划的土壤似乎就要消失殆尽,行业内招人更倾向于能加班、脑子活的应届毕业生。

然而好的策划需要经验的打磨和时间的沉淀。“如果有一天行业不需要有脑子的人,那说明这个行业就没脑子。”

自嗨?还是自我认可?

连轴加班只为了几句文案,发在朋友圈的海报不过是甲方和乙方互相刷屏,做吐血的项目定位和宣传策划是不是只是自嗨……

市场不好的时候,项目会更重视“销”的结果导向。策划真的能发挥到多大作用?刘琪对自己的工作不止一次产生过怀疑。

重复又重复的日常执行工作,磨掉了刘琪曾经对策划的定义——项目的大脑。

刘琪辗转在几个地产公司待过,她的感受是“不重视策划是各个公司的常态”

更多的时候,策划就是救火员的角色。销售任务达不到,马上被抓过来,“你要出个点子策划个活动,让场子热起来。”

尤其在销售难度大的市场环境下,各个条线都很难受。“作为策划条线,首先费用受限,有时候甚至要求200块钱做场活动。还要有传播声量,同时又有到访客户、转化率这些考核指标。压力挺大的。”

刘琪对工作看法的改变是从疫情后开始的。全员隔离的几个月内,渠道使用被受限,不得已下只能尝试新打法,去创新营销方式。学习快消行业、线上抖音、短视频等轮番上阵。这种局势下,策划的工作又被显性化。

策划所带来的声量决定了卖房子的姿势是否好看,这些动作又可能对意向客户下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对于未来发展,刘琪一方面看得很清楚。即使发展到尽头,顶多是一个策划总负责人。想发展到营销总,不单是策划,销售想往上一步,也是凤毛麟角。

“各家企业策划范畴不一样,有的策划不负责定价,也不负责写策划案。这种模式下,策划想往操盘手方向上转,困难肯定很大。”

另一方面,她还会坚持下去。“多学习,多自我认可。欲望和能力相匹配就好。”

犹豫要不要离开的陈辰,内心同样对这个行业还有留恋。“市场环境在变,策划永远要有新东西可以丰富并向营销赋能。”

她还是相信行业的进步和专业的价值,然而如何在有限的职业年限里穿越周期,陈辰还在思索。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1
6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巴西首先上线,而不是WhatsApp第一大市场印度。

2020-06-16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