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万人抢房、18家开发商抢地,开启一个慌里慌张的时代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未来可栖”(ID:hifuturecity),作者:许千慧,36氪经授权发布。
文/许千慧
编辑/小屋
6月2日,杭州有6万人在熬夜,等待他们买房的摇号结果。这是杭州自新房摇号以来发生的第27次「万人摇」,也是人数最高的一次,中签率只有1.6%。
前一天,6月1日,南京一个项目有10898组买房人,在排队摇号153套房子,中签率低到1.4%。因为查询结果的小程序访问量太大,中间几度出现系统崩溃。
这样的情况,在成都、北京都出现了。北京一个千万级豪宅项目240套房子,瞬间就没了,接近3亿资金又被沉淀进了楼市。
一位TOP10开发商的投发部人士跟我们说:现在一些钱太便宜了,就跟不要利息一样,这些钱拿在手里,不得不买成房子,或者土地。
01
今年上半年,万科、保利、世茂、天恒等房企的发债票面利率在3%左右,最低利率可以达到1.59%——这是近几年的最低利息。
因为利息很低,企业在争先恐后的发债,一个个百亿级的融资计划被抛出来,但太多的钱拿在手里会发烫,有钱人对货币贬值的恐惧和穷人对收入下降的恐慌,一起被投射到了市场中。
5月29日,北京18个企业及联合体挤进土拍现场,竞买房山新城一个共有产权房地块,最终抢了57轮,溢价31%成交。
在这块地成交不到一个月之前,房山有一个项目刚刚宣布折价7000元/平米卖房,相当于给出了接近于8折的折扣。
在同一时间段内,北京东南三环分钟寺地块,把楼面价推高到了7.6万元/平米。不到半个月之后,这个项目的回迁房部分开始有人叫着3.9万元/平米卖掉自己的房子。
上述开发商人士说:怎么算都算不过来账。
一个慌里慌张、预期产生分歧的时代,就此拉开了,不同的选择,会走向不同的路。
02
虽然慌张的情绪是一样的,但资源、地位、风格却有非常大的不同。
穷人在“比2019年还难的2020年”,担心的是收入下降,不敢加杠杆。
有钱人担心的货币贬值,自己买不到好的资产,保持未来财富增长的筹码。
开发商担心的是拿不到地,拿不到好地。
“拿地不难,但拿好地很难”,投拓界的资深人士跟我们说,对偏远和质量不好的地,各家企业有自己的判断和打法,但对好地块大家是有共识的,这就意味着越是好的地块,抢的人越多。
5月9日,北京17家报名主体、16家单枪匹马争夺通州台湖不限价地块。拍卖开始之后不到5分钟,溢价率就飙到了50%的最高线。
5月27日,烟台一宗商住用地经过1148轮争夺,耗时近7小时,最终以118.8%的溢价率成交。
一旦很多对手出现在竞拍现场,就直接意味着这个项目的利润率要下降了。
有一次,一家近三年拿地非常积极的开发商缺席了一个热门土地的竞拍,原因是:账面上的流动资金不够交参与地块竞拍的押金了。
资金少的企业,玩不了这个游戏。资金多的企业,又要防范风险,防止把所有的鸡蛋放进一个篮子里。
由于三四线城市货币化棚改结束,很多地方型企业、主要布局三四线城市的房企,今年在扎堆到一二线城市拿地,直接拉低了热门城市的地产项目回报率。
“一块钱投到三四线城市能拿回4块、5块的货值,而投在一线城市拿地,最多只能拿到1块7、2块的回报”。一线城市的房子不愁卖,但从投资测算来看,却并不理想。
所以,也会出现一个现象:小企业拼尽全力在一二线城市/城市圈拿一块地,为的是房子好卖,能活下去。而大开发商则要测算不同地区的投入产出,平衡不同区域公司的资源分配。
据说,某TOP5房企的北京公司和天津公司彼此之间经常争的面红耳赤。“一个公司用来拿地的钱就这么多,怎么说服老板自己的地是值得投资的,这是个问题。”
“每个区域公司一二百人的规模,有四五千人都在等饭吃,要不要拿地、拿多少地,很多时候都是集体决策的结果。”——如果不是一个高度集权的企业,企业越大,就会越懂得平衡、熟悉中庸之道。
03
因为拿地越来越难,越来越多的房企开始「联合拿地」,一为减少竞争对手,二是可以形成资源互补。
但也会产生分歧,不同公司对同一块地的预期也各有不同。“一般来说,举牌时会以最低的授权为准,有时候地价拿高超过了授权,各个公司还得回过头各自合计,没法做的就退出,剩下的人把钱补上”。
「联合拿地」还有一个非常直接的后果:几年之后,不同企业之间的产品力差距会缩小,好企业的一套东西,别的企业联合几次就学会了。
房地产是强资源、强销售型行业,在投后运营没有成为核心能力之前,同一层级的企业在竞争加剧的市场中,会逐渐被拉到平均水平。这也是为什么百亿级企业要拼命冲千亿——这个行业,走到中期,规模和资源才是护城河,好产品的作用更多是体现在高溢价,绿城之前就是没明白这个道理。
04
抢不到「好地块」的开发商,为活下去而焦虑。抢到土地的开发商,也没过上舒服的好日子。
今年,北京已成交的21宗不限价地块中,有一半以上的地块的楼面价超过了4万 / ㎡,成为未来潜在的“准豪宅”项目。按照以往豪宅项目的操作节奏,一般都得酝酿个一到两年,才会「犹抱琵琶半遮面」地走向市场。
去年北京的总价地王就是这个节奏。拿地10个月后,中海甲叁號院才公布了案名和产品效果图,在市场上打响了豪宅第一枪。
但中海之后的“准豪宅”地块,却开始走上了「快周转」的路。
180亿元拿下分钟寺地块的合生创展,在拿地的第二天就广撒海报,招兵买马,并扬言要在年内豪宅入市。与此同时,东四环上的霄云路八号已经步入销售的第十一年,手里还攥着百亿货值待售。
未来两年,如果全北京想要买豪宅的人都来买合生的这两个项目,按照货值估算它也卖不完。
保利+金茂+首开联合体的四季青地块,案名定了「颐和金茂府」,已经准备开动了;融创的四季青项目也靠一张文化气息浓厚的海报刷了波存在感;年初一口气拿下三块不限价地的绿城,明天就要在线上发布产品了。
虽然2009年的一幕再次上演,央行在「放水」,有人在抢房,开发商在抢地,但时代已经不一样了,今天市场上的钱,比那时候更烫,人也更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