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不碎”的新材料,为啥手机厂商都不太敢宣传
很多年前我们三易生活就曾在相关内容中提及,5G的普及和无线充电技术的出现,直接“杀死”了智能手机的金属机身设计。
在这之后,智能手机在外壳材质上的方案就变得相当“二元化”。比如低端机型是塑料中框搭配塑料机身,高端机型则多半采用金属中框搭配玻璃机身,以追求更好的视觉与触觉感受。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曾出现过诸如素皮、陶瓷、实木贴皮之类的“少数派”。不过它们多半都有着难以克服的缺点(例如素皮不耐用、陶瓷重且易碎、实木会开裂),所以终究没能取代玻璃材质,成为“高端机型”的共识。
然而当时间来到最近这两年大家会发现,一些过去每一代都是塑料外壳的机型在换代时升级到了金属中框+玻璃后盖。但与此同时,对于那些高端定位的旗舰机型而言,如今反而似乎不太宣传机身采用了何种具体代次的“特种玻璃”材质了。
这是为什么?
01
一方面可以说,用于手机外壳的特种玻璃相关技术可能已经进步到了某个“极限值”,指望它们再保持年年换代来迎合“宣传需求”或许确实有难度。
另一方面,一种看起来似乎更先进的材料技术,正在悄然成为越来越多手机在外壳(特别是背板)材质上的新选择。
那么这个“新材料”究竟是什么呢?没错,这就是个很吊诡的问题了。因为以往在各大手机厂商的官网可以看到,旗舰机往往会说它们使用了“XX玻璃”作为后盖材质,无论前面这个“XX”是怎样的定语,但大家总归一眼可以看出它是一种玻璃。
但现在的情况是对于这种“新材料”,不同的品牌产生了不一样的宣传策略。比如有些品牌选择对其材质属性避而不谈,有些品牌则选择“发明”一个自己创造的名词,用于这种“新材料”的宣传,只有极少数品牌会在官网就这种“新方案”标明其本来的属性。
事实上,这就是玻纤增强复合材料,所以以上种种操作也就不奇怪了。
为什么玻纤增强复合材料会被“选为”如今智能手机的外壳方案?所有的参考文章都会表明,因为它同时具备高强度和不错的弹性,比一般塑料硬得多,同时又远不像玻璃那么易碎。
如果玻纤增强复合材料“这么好”,为什么大多数厂商似乎又不太愿意像当初宣传各种特种玻璃那样,主动地去宣传呢?
02
至少在1970年代,玻纤增强复合材料就已经被用于制造常见的一体式座椅了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离子注入玻璃也好、晶体化玻璃(人造蓝宝石)也罢,它们姑且都还可以说是一种玻璃,而且是最近这些年在大众消费品领域才普及的新技术。但玻纤增强复合材料一方面本质上依然算是一种“性能增强的塑料”,另一方面它只是进入手机行业比较晚而已。可是在日常生活中这东西实在是出现的太早、太普遍,就算它非常符合现在最新旗舰手机的工业设计需求,把这个材料的“名号”叫出来也确实是有点“掉价”。
“龙鳞纤维”就是个正向联想的例子,因为它真的内含芳纶纤维
当然,这并不是说手机的那块背板就是与公交车座椅完全一样配方的材质,但比起特种玻璃、芳纶纤维(凯芙拉)、碳纤维这些“天然”就能让人产生高端化联想的材料,玻纤增强复合背板客观上确实是吃了“大众认知”的亏。
说白了,比起客观上的理化参数,消费者有的时候需要的或许就是那么一点“情绪价值”。而玻纤增强材料恰好就属于这种明明很实用,但唯独就是名头不够“高端”、完全带来不了情绪价值的技术之一。
当这种缺乏情绪价值的新材质,“邂逅”本就需要稀缺性、需要“身份认同”来支撑溢价的高端产品时,大多数厂商对这种材质采取“使用但不宣传”、或是“换个名号宣传”的策略,自然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三易生活”(ID:IT-3eLife),作者:三易菌,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