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崇信:AI 不是赢家通吃,阿里要赢在“应用上”
2025年11月25日,三组数据重新定义了阿里的 AI 战场:
阿里云业务同比增长34%,成为财报中唯一的高增长引擎;
千问 App公测首周下载量突破1000万,增速超越ChatGPT;
GPU使用率已满载,AI投资将超过原计划的3800亿元。
这场从基础设施到产品落地的全面突破,并非突然爆发。
早在本月初,香港大学商学院的讲台上,阿里巴巴集团主席蔡崇信就给出了答案。
他用一句话点破了阿里 AI 战略的底层逻辑:
AI 竞赛的赢家,不是谁的模型最好,而是谁能让更多人用起来。
这不是宣传口号,而是阿里在面对中美 AI 技术竞争、算力军备竞赛、API模式争议时,给出的战略答案。如今的财报数据,恰恰验证了这条路径的正确性。
在那场年度讲座上,蔡崇信完整阐述了这套 AI 逻辑:
为什么押注开源模型?
为什么强调云+基础设施?
为什么说不是技术强,而是用得上才是真正的竞争力?
从模型到应用,从技术到场景,一整套战略正在落地。
第一节|AI反攻,从Qwen开始
最近,阿里巴巴公布新一季度财报。
一组数据引发市场关注:
- 总营收2478亿元,剔除已出售业务影响同比增长15%;
- 云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4%,成为拉动增长的主引擎;
- 公司明确未来三年AI相关投资将超过3800亿元,且可能进一步扩大。
对外界来说,更直观的信号不只是财务数字,还有产品端的突破。
本月中旬,阿里旗下千问App(Qwen App)公测上线,首周下载量突破1000万次,增速超过ChatGPT、Sora、DeepSeek等产品的早期表现。应用内集成了文案创作、图像生成、PPT制作等多个任务模块,并计划与淘宝等电商业务深度整合,开始从模型能力走向真实消费级交互。
阿里云方面也做出罕见说明:GPU集群已满负荷运行,将优先资源分配给全栈客户。
公司CEO吴泳铭在财报电话会上直言:
AI的需求还在加速增长,我们原本规划的投资可能偏小。
未来三年内不太可能出现所谓AI泡沫,相反,资源会持续短缺。
从资本市场反应也能看出风向转变。 财报发布后,阿里美股大涨3-4%,港股次日上涨超5%。港股通渠道中,内地投资者连续7日净买入阿里巴巴股票,持股比例升至11.07%。
这次发力,并非发生在发布会舞台,也不依赖参数规模或榜单排名,而是通过两个层面体现出来:
一是Qwen作为产品线快速触达C端用户,千问App开始从模型发布转向产品落地;
二是云业务与GPU资源重分配,直接回应模型部署需求的爆炸性增长。
这不是一场跟风 AI 热潮的追赶赛,而是一次基础设施视角下的战略转向。
阿里要做的是:应用层面真正落地的 AI 。
第二节|不是赢家通吃,靠用得起赢
这套应用层落地的打法,背后是一套清晰的战略思考。
在本月初的香港大学对谈中,蔡崇信就把这套战略讲透了。
他认为,美国人判断谁在赢 AI 比赛,主要看大模型性能。但阿里看的是整个堆栈,看的是谁的 AI 能被用得起、用得广、用得久。
这背后是一套完全不同的竞争逻辑。不是参数,不是榜单,而是采用率(Adoption)。
蔡崇信强调,真正的赢家不是谁的模型最好,而是谁能让 AI 被尽可能多的人用起来。
阿里的选择,是开源模型 + 全栈云服务 + 快速产品化,目的就是把 AI 从技术变成可用的工具,从少数人的模型变成多数人的能力。
🔹开源,不是姿态,是战略核心
阿里不是唯一开源模型的公司,却是最早把开源作为增长引擎的巨头之一。
Qwen 的开源版本已在 Hugging Face、ModelScope 等平台上线,版本跨度大、更新频率快。
蔡崇信在对谈中指出,开源的关键不只是技术开放,而是让中小企业、开发者、政府、机构都能用得起。他提到中东等地区的国家希望发展主权AI,但多数国家没有从零开发大模型的能力,开源给了他们更可行的选择。
这就是阿里押注开源的战略考量:闭源靠订阅,开源靠普及;闭源卖服务,开源卖能力。
OpenAI 等海外路线强调 token 收费,使用成本高企;而 Qwen 则采用开源+插件+落地部署的策略,直接绕过 token 收费模型,推高应用密度。
🔹落地的关键,不是模型强,而是用得上
对谈后不久,新加坡本地开发的多语种大模型项目 “海狮”(Sea-Lion v4 )宣布采用Qwen作为基座 。开发团队表示选择 Qwen,是因为更容易本地部署,也更容易训练东南亚语言。
在国内,企业和机构也已将 Qwen 模型集成进电商系统、办公系统、文档处理等场景,并不依赖阿里云平台。这正是开源带来的最大优势:可控性和适配性。
阿里不是想把每一个用户留在自己平台上,而是想让 Qwen 成为别人平台上的基础模块。
蔡崇信的表述是:我们要做的,是一个开放、可定制、易部署的AI 。
这种思路更像 Android,而非 iOS;更像电网,而不是发电机。
第三节|开源背后,是云服务的变现逻辑
开源模型不是公益项目,而是商业路径的选择。
蔡崇信在对谈中明确表示:
阿里不靠模型赚钱,靠的是云基础设施变现。
在很多人眼里,阿里开源 Qwen 是一种公益性质的技术分享。但在阿里内部,它被视为撬动云服务增长的一种必要决策。
🔹开源提供入口,云服务完成变现
蔡崇信多次提到一个关键点:开源模型能让客户拥有更高的数据控制权,你可以用自己的私有云,也可以用阿里云。但最终大家都要运行模型,而这需要基础设施,这正是阿里最擅长的部分。
从存储、容器、安全系统、向量数据库到推理调度平台,阿里云已经形成一整套适配AI模型运行的产品组合。
而当开源模型使用量扩大,带来的推理任务大幅增长,客户就需要更多弹性部署能力。这时,阿里云作为推理载体的价值就显现出来了。
简单说:Qwen 降低门槛,阿里云提供算力。
🔹不是 API 买卖,而是基础设施租赁
蔡崇信在现场还特别强调了一个认知差异。
如果你通过 API 接入闭源模型,你的数据进去了就出不来了,也不知道在哪里处理。但如果你使用的是开源模型,你可以完全控制它部署在哪里,用什么算力,存在哪个节点。
这其实回应的是两类客户关注的焦点:
一是成本:用开源模型+自主部署,成本远低于使用OpenAI API;
二是可控性:数据隐私、定制推理、模型调优都必须在客户自己的安全域内完成。
而这两个诉求最终都指向同一个答案:客户会倾向于用开源模型,并在可信赖、功能完备的云平台上运行起来。
阿里要赚的,不是每一次 API 调用的钱,而是持续的基础设施使用费。
这套变现逻辑的闭环是:模型开源降低门槛 → 客户本地部署产生需求 → 推理任务增长 → 云服务承载变现。
第四节|阿里的打法,始终如一
如果说开源和云是阿里 AI 战略的两个支点,那么真正让它落地的,是一套一以贯之的打法:从内部场景出发,自研、自用,再对外输出。
这不是第一次。
蔡崇信在对谈中回溯了阿里26年的演变路径:我们做云计算的起点,并不是看中了什么大趋势,而是出于技术上的自力更生。如果我们还用戴尔的服务器、EMC的存储、Oracle的数据库,未来的利润都会被这些供应商吃掉。
这套逻辑,如今完整套用在了 AI 时代:
- 自研模型Qwen,首先服务自有应用系统(淘宝、钉钉、夸克、千问等);
- 基于内部运行场景不断优化系统性能与推理效率;
- 在稳定后,再开源模型、开放部署,带动生态。
🔹我们吃自己的狗粮
蔡崇信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我们吃自己的“狗粮”,就是先把模型用在自己的业务上,然后才拿给别人用。
阿里做的是先把模型变成工具,然后再变成服务。
Qwen模型已经深度集成在多个业务线中,支撑着从电商推荐、工作协同到内容生成的各类场景。这些不是Demo,而是每天有实际用户在使用的产品功能。
Qwen的核心评价标准,不是论文指标,也不是大模型排行榜,而是:
- 能不能服务业务?
- 能不能节省成本?
- 能不能提高效率?
🔹AI 不是一场表演,而是新基座
蔡崇信在谈到 AI 将如何改变阿里时,强调的不是 AI 能做什么惊艳的事,而是它如何支撑业务结构。
这背后是一个长期延续的基础设施思维。
从电商到支付、物流、云,再到今天的 AI,他们的每一次转型,实质上都是对自己已有业务的增强、提效与升级。
AI 不是额外的工具,而是被当作组织新基座。
而这也回到了整篇文章的核心判断:阿里赢的不是模型本身,而是把模型变成了低门槛、高稳定、真落地的业务工具。
结语|赢在应用,不只是口号
在整场对话的最后,蔡崇信说了这样一句话:AI 不只是工具,将来会成为人们的朋友。
这不是抒情,而是对 AI 普及终点的判断。
当 AI 从实验室走进业务系统,从技术指标走向用户体验,谁能让它真正被部署下去、运行起来、用出价值,谁就掌握了下一个十年的入场券。
阿里的选择很清楚:开源降低门槛,云服务提供算力,自研自用验证价值。
这不是追逐概念,而是打造一个让 AI 真正能用、持续可用、普遍可及的基础设施。
从今天起,AI 不再是“新技术”,而是每家组织的“新基础”。
📮参考资料: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bGOm1k8Yrg&t=2365s
https://finance.yahoo.com/news/alibaba-main-ai-app-debuts-041113798.html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5-11-25/alibaba-revenue-exceeds-estimates-driven-by-ai-and-cloud-growth
https://www.theregister.com/2025/11/26/alibaba_q2_2025/
https://timesofindia.indiatimes.com/business/international-business/ai-bets-pay-off-alibaba-posts-5-revenue-rise-as-ai-app-hits-10-million-downloads-cloud-business-accelerates/articleshow/125563772.cms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I 深度研究员”,作者:AI深度研究员,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