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结束多元化:财报背后的组织变化

洒家君泽·2025年11月26日 19:20
要做成基建公司,阿里首先要回归集权组织

产品架构受制于组织架构。简单来说,你拥有什么样的组织结构,就会造出什么样的产品系统。

如果组织是割裂的联邦,那么它造出来的产品也注定是模块化且互不兼容的;如果想要构建统一的基础设施,就必须先构建统一的组织。

两年前,阿里巴巴启动了名为「1+6+N」的组织变革。那是一场基于「联邦制」的宏大实验,其逻辑充满了新自由主义的诱惑:让大象学会跳舞,让每个业务单元(BU)自负盈亏,用市场的丛林法则去激活内部沉睡的狼性。

到现在,虽然没有任何官宣,但这场变革事实上已经终结,而昨天发布的财报,在财务数据背后,我们也能看到一个「集权阿里」的回归。

曾经那个松散的、各自为战的联邦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意志统一的、令人生畏的紧密整体。这不仅仅是业务的自然演进,这是组织权力的回流。

因为阿里终于意识到,它面对的下一场战争——无论是构建城市级的即时零售网络(物理基础设施),还是通过 AI 重塑算力底座(数字基础设施)——都不再是单纯的「流量变现」业务,而是需要高度集成、统一调度的系统工程。

要打赢这场仗,分散的诸侯是无效的,这必须是帝国的战争。

01

淘天集团(中国电商)的经调整 EBITA(息税摊销前利润)从去年同期的 443 亿元,下跌至今年的 105 亿元,跌幅高达 76%。

分析师习惯于用「竞争加剧」来解释一切利润下滑。他们认为,这是美团和拼多多的猛烈进攻,迫使阿里不得不降价、不得不补贴。

这种解读自然不错,但如果我们了解大型组织的运作逻辑,就能发现背后的组织变化。

在任何一个彻底贯彻「联邦制」的组织里,没有一个独立核算的 CEO 会允许自己的利润在一个季度内蒸发 76%。

在一个联邦制结构中,淘天集团的 CEO 对自己的 P&L(损益表)负责。他的 KPI 是增长,是利润,是股价预期。主动砍掉 340 亿利润去填一个无底洞?这在职业经理人的理性选择中是自杀行为,在团队士气上是毁灭性打击。

因此,另一个角度这一,这一惨烈的跌幅,恰恰是「集权」成功的证明。

340 亿人民币的亏损,不仅是有意为之,甚至就是一次「强制征税」。只有集团层面的最高意志,只有超越了单一业务线利益的「独裁者」,才能强行压制住淘天集团追求短期报表好看的本能,强行从最赚钱的业务里抽血。

这些血被输送到了哪里?很大一部分填进了即时零售的熔炉里。

这就引出了阿里新战略的核心逻辑:即时零售不是一个「业务」,而是一项「基建」。

业务的逻辑是 ROI(投资回报率),如果我要做个送外卖的业务,我会算一笔账,如果不赚钱我就不做,或者少做;基建的逻辑是「护城河」,如果我要修一条路,或者建一座电站,我不看当期的盈亏,我看的是如果你不修,这座城市会不会死。

02

联邦制下的诸侯只做业务,只有集权下的中央才做基建。

当美团通过「万物到家」开始侵蚀淘宝的流量入口时,这就不再是淘天集团一家的事,而是整个阿里生态的存亡问题。阿里通过这 76% 的利润跌幅证明了:它已经重新拿回了对「钱」的绝对分配权。

它不再允许利润沉淀在各个板块里睡大觉,不再允许各个诸侯为了自己的年终奖而粉饰太平。它将这些资源强制征收,重新配置到集团认为生死攸关的战场上。即便蒋凡在电话会上说,未来可能不会继续补贴,但借着这场大战,他以及背后的吴泳铭乃至马云,已经证明自己拥有了不计代价的资源调配能力。

组织权力的统一,必然带来业务边界的模糊。而这种模糊,正是对抗外部竞争的关键。

在「1+6+N」时期,甚至更早的时期,淘宝是淘宝,饿了么是饿了么。大家名义上是兄弟公司,实际上是结算对手。这种内部摩擦,让阿里在面对美团这种「一体化机器」时,显得笨重而迟缓。

但在本季度的财报中,我们看到了阿里一体化的实质性进展。

财报特别提到,作为战略的一部分,阿里加速了天猫品牌入驻即时零售,截至 10 月 31 日已有约 3500 个品牌入驻。即时零售业务收入实现了 60% 的增长。

固然,如今的增长并没能很好转化成实实在在的营收,甚至带来了巨额的亏损,不过从组织视角看来,能够实现如此大规模的增长,意味着组织的墙被推倒了。

要实现「淘宝下单,饿了么配送,天猫店发货」这一看似简单的动作,需要打通三个庞大且利益割裂的组织体系:商流组织、物流组织和供应链组织。如果还是两年前那个「各自为战」的阿里,这种协同会淹没在无尽的内部结算、KPI 互斥和部门扯皮中。

今天,即时零售的爆发,说明阿里内部已经建立了一个凌驾于 BU 之上的协同机制。阿里通过牺牲利润、把业务做重,来换取用户留在自己的生态里。

这样的协同或者说集权机制,可能也正是 AI 时代所需要的。

财报显示,云智能集团收入增长 34%,AI 相关产品连续五个季度三位数增长。更关键的是,资本开支(CapEx)维持在 314 亿的高位,这部分钱主要用在了 AI 基础设施的投入上。

在科技公司,CapEx 是组织意志的最高体现。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 OpEx(运营支出)是战术,而 CapEx(资本支出)是战略。 招几个人、投点广告,这是 BU 负责人就能决定的战术动作,随时可以撤回。但建一个数据中心、买一万张 H100 显卡,这是固化的、不可逆的战略下注。

谁有权决定花这 314 亿?不是某个想做 AI 应用的产品经理,甚至不是某个分公司的 CEO。是集团的战略委员会。

当阿里决定维持如此高额的 CapEx 时,它实际上锁定了未来五年的资源流向,剥夺了业务线乱花钱搞小作坊式创新的权利,将所有资源集中到了唯一的战略方向——统一的 AI 基础设施上。

03

AI 基础设施的建设,具有极强的反联邦特征。

建设 AI 需要集中各个业务的数据,分散在各个业务线(淘宝、优酷、高德)的数据,如果不能物理打通,大模型就喂不饱。如果优酷的数据只归优酷,淘宝的数据只归淘宝,阿里的 AI 就是一句空话。

也需要集中算力,统一调度 GPU 集群。如果每个 BU 都自己买卡、自己建小集群,那是对昂贵算力的极大浪费,也无法训练出千亿参数级的模型。

同时需要避免重复造轮子,尤其是业务繁杂的巨型公司,以避免每个业务线都去开发自己专属的大模型,最终集团内部烟囱林立,算力碎片化,数据割裂,昂贵的 GPU 在一个个独立的小集群里空转,无法形成合力训练超级模型。

阿里之所以能在这个季度展现出比竞争对手更强的 AI 变现能力(外部云增长 29%),重要原因是通过组织手段,由云智能集团统一构建底座。这种「技术独裁」,在技术范式转移的初期,是效率最高的组织形态。

阿里的云端集权,实际上是在构建一个数字时代的公用事业公司。就像电网必须是统一的一样,AI 算力网也必须是统一的。

通过这种集权,阿里将自己从一个「应用工厂」改造成了一个「智能发电厂」。

集权的硬币背面,是边缘的被放弃,毕竟权力的回流,意味着边缘地带的失血。

财报中一个容易被忽视的数据:「所有其他」业务分部收入下降 25%。这其中包括了盒马、灵犀互娱等曾经的明星业务。

在联邦制时期,这些「N」是鼓励探索的触角,是万马奔腾的象征。那时候的逻辑是:只要你能跑出来,集团就给你钱,给你人。

但在集权时期,它们变成了分散注意力的噪音。

当组织的核心逻辑变成「集中力量办大事」时,资源必然会从边缘向核心回流。阿里正在无情地剥离那些「非核心、非基建、非高增长」的资产。

这种收缩传递了一个明确的组织信号:在这个新阿里体系里,如果你不是「水电煤」(电商/云),你就没有资格占用集团的战略资源。

这是一种极其冷酷的聚焦。对于那些身处「N」板块的员工来说,这是残酷的寒冬;但对于整个集团的生存来说,这是必要的断臂求生。

阿里正在结束那种「漫无目的的多元化」。它不再想做一家什么都干的公司,它只想做一家基础设施公司。不符合这个定义的业务,无论过去多辉煌,都将被边缘化。

阿里的闪购投入与亏损、云与 AI 的能力和收入,这都是投资者关注的问题,也都是重要的问题,可能决定了未来一个季度甚至一年阿里的价值。

不过,真的想要理解阿里,想要知道未来五年的方向,依然要看清楚它的组织变化,以及背后的理念变化。

只有当一个组织能够像一支军队一样,不计代价地执行总部的命令,不计得失地进行战略性亏损时,它才有可能在美团的巷战和 AI 的军备竞赛中活下来。

但这并不意味着胜利是必然的。

我们需要意识到,在现实中,战略的传导是有时差的。

集团层面说要搞基建,不看利润。但到了基层 P8/P9 的层面,他们可能依然背负着 GMV 和转化的 KPI。这种「上层激进、下层迷茫」的状态,往往是大型组织转型的常态。我们很难厘清,那 76% 的利润暴跌,有多少是主动的战略投入,又有多少是内部混乱造成的效率流失?

我们必须承认这种转型的灰度和混乱性。不是所有钱都花在了刀刃上,肯定有大量资金在混乱中被浪费了,但这种浪费,也是转型必须支付的组织成本。

先前阿里张开了手掌,试图抓住一切,如今它攥紧了拳头,打算只往一个地方用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洒家君泽”,作者:洒家君泽,36氪经授权发布。

+1
3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TA没有写简介,但内敛也是一种表达

下一篇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