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掼蛋局”,没有人愿意“下牌桌”
尽管看上去依然热闹非凡,但毋庸置疑的是,一场行业大洗牌正在电商领域静默地进行,曾经风光无限的增长神话,正在让位于残酷的现实。
实际上,近年以来,电商平台普遍面临的增长压力已有目共睹。这一点在头部电商公司最新发布的财报中得到集中体现,阿里虽然营收仍在增长,但净利润却暴跌;京东更是“增收不增利”;拼多多增速连续两季降至个位数。
与此同时,电商市场涌入众多新玩家,尤其是抖音和小红书的加速冲击,传统电商平台也在不断拓展业务边际,这都昭示行业走到一个新的转折点。
某种意义上,目前电商的局面,颇有点像各在座玩家进入了“惯蛋局”关键的“报牌”时刻,但没有人愿意下牌桌。
接下来的故事,谁将成为新的王者,谁又会让位于新人?当然,市场终究会给出答案。
但无论如何,零售的本质从未改变,高效地为消费者提供物超所值的商品与服务,仍是基本的生存法则。“讲故事不如守住本分”,这句话,放在电商行业,同样适用。
01 财报背后:多因素下的重重压力
种种现象表明,电商行业正从高速增长期进入深度调整阶段,竞争格局正经历结构性转变。
国信证券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22年,国内电商CR2(两家企业的集中率)集中度为60%,CR5为84%;而截至2025年年初,CR2已降至57%,CR5则飙升至93%,形成头部集中、尾部出清的“锤型”格局。
诸多分析指出,这背后的主要原因在于,行业的增长动力和方向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
从需求侧看,增量空间正在收窄。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在补贴政策推动下,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整体增长6.5%,但增速呈下滑趋势,第三季度同比下滑幅度达2.5%。
更值得关注的是,自2021年至今,电商线上渗透率已基本见顶,实物商品网上销售额占社零的比重长期稳定在24-27%区间。
(图片来自Pexels)
与需求端的平淡形成鲜明对比,供给侧格外热闹。内容平台的崛起,小红书、B站等新玩家纷纷入局电商赛道,让竞争进一步加剧。
头部电商平台最新一季的财报数据,清晰地反映了行业当前的挑战。
与往期相比,阿里巴巴最新的财报实际上并不乐观。2026年第二季度(截至今年9月30日止季度)阿里实现营收2478亿元,同比增长5%,不考虑已出售业务的影响,同比增长率为15%。但调整后的净利润为103.5亿元,同比下降了72%。
拼多多方面,虽然第三季度盈利超出预期,但营收增长仅9%,且连续第二个季度出现增速放缓,也低于市场预期。
京东的情况更为复杂。2025年第三季度,京东营收增长14.9%,达到2991亿元人民币,超出市场预期。然而,其盈利能力却承受着巨大压力,净利润甚至下滑了54.7%。
另一方面,新晋电商颇为活跃。
公开的数据显示,抖音电商过去一年GMV同比增长34%,虽然这一数据未得到公司的证实,但不可否认的是,抖音电商的增长强劲。小红书、B站等新晋玩家也纷纷入局电商赛道。
当各平台的供给内容高度重叠,难以形成差异化价值时,竞争焦点便不可避免地滑向价格战与流量补贴,这既加剧了行业的内耗,也削弱了平台的长期盈利能力。
尤为重要的是,在这场行业变局中,商家群体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流量内卷与增长困境。
不少商家在社交平台发言称,即便是大促期间,无论是展示推广还是直播带货,投流效果都不如之前明显,不少商家甚至出现亏损。
这都证明一个事实,单纯依赖平台新模式、新营销思路加大投流开支,可以带来短期营收激增,但长期收益必然下滑。
这些数据和现象,都指向一个共同的行业现实:在竞争加剧的背景下,维持增长必须找到更好的路径。
02 探索之路:难以平衡的利润取舍
面对严峻的行业形势,电商平台如何穿越周期?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个容易解决的问题。
在过去,各大电商平台均面临战略困境与利润取舍问题,并为增长做出努力。
诸如,阿里和京东,便试图从即时零售上找到增长答案。
阿里的调整颇为明显。在过去的几个月里,阿里尝试通过整合消费平台与加码即时零售寻找新增量,并完成了淘天集团、饿了么与飞猪的战略整合,组建阿里巴巴新的电商集团。
今年4月底,阿里推出了“淘宝闪购”,加码即时零售。上个季度 ,淘宝闪购和饿了么组成了即时零售,放在中国电商板块,这一战略带动8月前三周月度活跃消费者同比增长了25%,电商业务月度活跃消费者和日订单量持续创新高。
(图片来自Pexels)
京东则从年初开始,便在外卖业务上高喊猛打。今年三季度,京东新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14%,其中外卖业务是重要组成部分。
但阿里和京东在即时零售和外卖业务上的巨大投入,明显影响了利润。财报数据显示,本季度,阿里经调整净利润104亿元,下降72%;同期,京东为58亿元,下降54%。
拼多多的增长神话同样出现裂痕,增长势头已经显著放缓。此前,拼多多财务副总裁刘俊曾坦言,“营收增长持续放缓,反映了竞争格局的持续演变和外部不确定性。”
当然,在探索零售领域增长可能的同时,电商行业也正通过技术赋能和开拓新兴增长点寻找破局方向。
AI等高端技术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应用正在持续深化。根据行业报告,有78%的直播电商企业,应用生成式AI以提升运营效率。
AI技术的深入应用,有效提升了转化率。比如,公开数据显示,在消费端,虚拟主播与个性化推荐系统让消费决策更精准。某些案例显示转化率,提升高达40%。
这在阿里体现得尤为明显。在过去的一年里,阿里加码AI投入,将AI深度融入电商业务的各个环节,使得AI成为贯穿商家经营和用户购物全过程的超级助手。
尤其在商家经营侧,随着“全站推广”的渗透率提升,AI广告工具精准匹配流量,客户管理收入增长了10%至789.27亿元。
抖音和快手同样在电商领域加大了AI的渗透。尤其是快手,本季财报数据显示,仅在搜索和推荐侧,快手推出的端到端生成式检索架构OneSearch,带动第三季度商城搜索订单量接近5%的提升。
当然,AI的重投入,同样对企业的利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管是阿里,还是快手,都在数据上得到了体现。
这一投入,仍将持续,更重要的是,仍将是巨额。这便意味着,在未来,这仍将会一个漫长的利润换取过程。
03 破局之道:回归零售本质
尽管各大平台仍在试图找到突破点,谁也没有找到真正的确定性。
一个问题是,到底如何才能在本轮出清周期中破局?
不可否认的是,电商市场仍处于增长期。瑞银数据预测,2025年,全球电商市场预计将达到约1.5万亿美元,亚太地区增速领先,中国电商市场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编制的《中国电子商务报告(2024)》亦指出,我国电商行业已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技术创新、产业融合与规范发展成为核心关键词。这启示电商企业需跳出低价内卷,聚焦技术研发、供应链优化与用户体验升级。
也就是说,电商行业的未来,将是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升级”的过程,平台之间的竞争焦点已从单纯的商品价格,扩展到内容、服务、物流等全方位体验。
在这场变革中,“专注于提升零售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的企业”,最有可能在出清期后迎来新的发展春天。
(图片由AI生成)
答案很明晰,只有尊重商业本质,致力于最大限度降低供需匹配摩擦系数的企业,才能在这场淘汰赛中存活并胜出。
实际上,在这个电商行业的深度调整期,各大平台均体现出自己“能打”的一面。
如京东的供应链,依然具备独特的优势。京东物流的自营商品库存周转天数仅30天,这种供应链效率构筑的护城河,仍是京东最拿得出手的“本事”。京东的诸多忠实消费者,正是受到京东物流的影响,深度绑定京东。
拼多多则从2023年起开启“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发展主线,聚焦“高质量消费、高质量供给以及高质量生态”。
阿里在即时零售上的加码,实际上也是在电商之外,重新理解消费的半径。抖音电商也开始调整战略,2025年将年度战略调整为“商家减负增收”,通过降低经营成本、优化扶持政策,帮助商家提升利润空间。
这些举措表明无论模式如何变迁,都是在降低供需匹配成本,也是解答零售的核心问题。
当经济正在穿越出清周期时,如何突破桎梏,展现的是企业的变化能力。实际上,这在诸多跨越过经济周期的企业中均得以体现。
亚马逊集团创始人贝索斯便指出,在变化中寻找不变,并将战略建立在不变的事物上,才是企业长久之道。
尤其是在这个变化快速的商业世界里,市场更容易被变化的东西吸引,而忘记去关注一些不变的东西。贝索斯的“把战略建立在不变的事物上”,可以说不仅是商业智慧,也是一种人生智慧。
可以明确的是,电商行业的出清期不是终点,而是新一轮发展的起点。正如那些跨越周期的企业所证明,在零售的世界里,从来没有永恒的赢家,只有不变的商业本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听筒Tech”,作者:听筒Tech工作室,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