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AI假图骗“仅退款”,788元“退款秘籍”公开叫卖

IT时报·2025年11月20日 19:15
双十一遭遇AI味最浓的“仅退款”

双十一刚过,四川攀枝花的水果店家昕昕(化名)就收到一条退货信息,“这是给孩子买的芒果,收到就是坏的。”买家附上了一张芒果表面黑斑的图片。昕昕起初并未怀疑,但仔细一看,这些黑斑边缘过于整齐,还有裂痕和黑洞,并不像水果自然腐烂的模样,更像是经过AI“雕琢”的图片。

昕昕随即让买家拍段视频,买家却以各种理由推脱,坚持只提供图片作为证据。昕昕意识到这可能是利用AI伪造图片进行的“骗退款”行为,于是拒绝退款。

昕昕的遭遇正是近日引发网络热议的“用AI伪造图片来薅仅退款羊毛”。从发霉的水果到破洞的衣服,再到损坏的化妆品,几乎每类商品都迎来了“专属黑粉”。看似“有图有真相”的背后,却让许多商家陷入这场AI陷阱中。

《IT时报》记者调查发现,利用AI工具“骗退款”已然成为一条灰色产业链,甚至有“老师”公开售卖788元的教程。

商家遭遇,一眼假AI图,却被要求仅退款

乐乐(化名)是一位玩具电商卖家,在电商平台上售卖乐高、迪士尼玩偶等商品。

11月15日,她以167元的价格卖出一个迪士尼玲娜贝儿挂件,17日,买家反馈称,收到的挂件掉皮了,并附上一张满身是灰、尾巴开裂的玲娜贝儿挂件照片。

“脏得很均匀,裂纹也不是布制玩偶该有的样子。”乐乐一眼便识破这是AI做的假图,于是表示发货商品是全新的,有监控录像为证,驳回了退款请求。

然而,买家却一口咬定是质量问题,要求平台介入,最终平台强制退回买家50元。

气不过的乐乐将买家提供的图片、沟通截图、检测结果收集起来,以“消费者提供AI图片,恶意退款”为由,向平台申诉。得到的答复却是“经核实订单,商品存在破损瑕疵,故不支持申诉”。

“这个买家显然很了解平台规则,他并不追求退货退款,因为那样得不到商品,所以先将防伪链剪断,不满足退货请求,再以瑕疵名义要求赔偿50元,这样百元以内、与售价价差大的申请,平台审核通过率较高,而且由于单笔金额较小,维权成本高,商家有时只能自认倒霉。”乐乐无奈地说道。

水果更是重灾区,也是电商卖家反馈遇到AI假图骗仅退款最多的品类。记者在豆包里上传一张香蕉图片,并输入“把图片里的香蕉P上一些腐烂的黑斑,变成蔫一点的状态”的指令,几秒之后,一张“腐烂”的香蕉照片便展现在眼前,黑斑分布合理与真实腐烂香蕉几乎无异,若不仔细甄别,很难发现AI修改过的痕迹。

“相比破洞衣服、开裂水杯,给水果加点黑斑会好P很多。目前,已经有三个买家拿类似的AI假图找我退款。”昕昕告诉《IT时报》记者,水果电商一般都不会把完全熟透的水果发给买家,收货后也需要等1~3天才适合食用,所以不太可能出现腐烂情况。

如今,他也多留个心眼,“一般一到货就申请售后的,我会让买家从多个角度拍照片,并发一条实拍视频”。

起底灰产,788元,买下全套“售后”教程

AI假图骗仅退款的出现,并非个别买家“灵光一现”,背后早已形成一套成熟的灰色产业。有媒体报道,有人售卖AI P图造假教程,价格为288元,一个账号可退款30次,累计获利数千元。

《IT时报》记者调查发现,社交平台上,类似教程正在悄然售卖,只是课程名字变得隐晦。经过多次以不同关键词搜索、咨询,记者成功联系上两位“老师”,不同的退款申请在他们口中变成一个个可拆解的教程。

“用AI图片退款,和之前找同款网图退款的套路差不多,只不过工具不一样。”一位教学老师陈炜(化名)告诉记者,学费788元,提供永久教学素材,以及易退款的店铺链接,“包教包会,一单下车(成功)最多能赚500元”。

尽管没有提供详细资料,陈炜还是透露了一个案例:首先在平台下单一件商品,比如衣服;到货后直接找官方客服,原因不管是选择商品问题还是退款问题,重点是把人工客服叫出来。

然后便可以强调衣服材质薄、开线还有掺杂异味,并发图片给客服,AI图片和素材的作用便在此凸显:“你也不能全用AI和素材,夹杂一些实拍,别被判断是‘恶意退款’。”

如果客服询问解决方案,可以提出部分退款,比如50元的商品退20元,这样容易通过。

另一位号称带过1000多位学员的张松(化名)则告诉记者,想要提高退款成功率,还要学会根据商品品类和店铺制定不同策略。例如购买辛辣零食,就说吃了一直拉肚子,随后用AI P一张医药凭证,“如果觉得不会操作,花170~180元,我们帮忙做一个凭证。”

平台治理缺席,AI要打败AI

商家们正逐渐意识到,在这场与AI假图的较量中,单纯依靠人工识别已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欺诈手段。

西安一陶瓷店店主王强表示,他的客服账号曾收到一条售后申请,买家称,“杯身有裂纹,申请‘仅退款’”,并附上了杯身有多条裂纹的图片。

出于谨慎,王强邀请买家视频验证,买家却未接受,还表示不用退款了。这一异常举动让王强产生怀疑,他使用电脑里的AI检测工具对图片进行分析,系统显示该图片“92%概率为AI生成”。

玩具商家乐乐也曾用买家给出的图片,反向询问AI做初步检测,得到的回答是“这张图进行了AI修改”。“但我们现在的验证只是基于一些简单的工具和经验判断,随着AI技术的升级迭代,未来或许会出现更难识别的AI图片。”乐乐道出自己的担忧。

对此,平台作为交易秩序的维护方,更要承担起检测和打击AI假图行为的责任。

有媒体评论称,一方面,平台可以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开发识别AIGC(AI生成)内容的工具,供商家使用。这样商家可以更精准、更高效地处理消费者退换货的申请。此外,平台还可以出台更合理的惩罚机制,对退换货行为存在异常或者被发现作弊的消费者,将其纳入黑名单。

另一方面,平台规则要进一步细化,多听听商家的申诉理由,不要不分青红皂白便给消费者退款,有时容易造成“冤案”。

图片/ 采访对象  豆包AI  AIGC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IT时报”(ID:vittimes),作者:沈毅斌,36氪经授权发布。

+1
5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一旦回归“平台锁定”,SIE的内容优势就会立刻凸显出来。

1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