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派非洲,是份好工作吗?
如何成为一名非洲国家的酋长?
只需两步:去非洲,修铁路。
这并非流言,而是真实发生在尼日利亚。
前些年,一名叫孔涛的河南小伙,就被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的土皇穆萨,授予“WAKILIN AYYUKA”的酋长称号,意为“工程领袖”。
尼日利亚由国家政府机构与地方酋长共治。酋长作为地方政治首脑,享有实权,一般分为土皇、封疆大吏和县镇级管理者三级。
孔涛的酋长封号,属于“封疆大吏”。
孔涛在加冕仪式上,手持酋长证书和权杖
作为一名中国工程企业的驻非员工,在被授予酋长称号前,孔涛已经在非洲干了近10年,还亲自参与修建了西非第一条城市铁路。
算是一名老资格“非漂”。
实际上,这些年来,随着中国国力增长,尤其是“一带一路”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到非洲闯天地,很多中国人因为外派,成为“非漂”。
不过,大家普遍关心的是:
外派非洲,是份好工作吗?
01 非洲,是个好地方吗?
前几年,“朱一旦的枯燥生活”很火。
视频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枯燥老板朱一旦动不动就要将员工送往非洲。
半死不活的语气加上面瘫式微笑,极具黑色幽默。
集体援非、订一张去非洲的机票、非洲警告,一度成为年度热梗。
朱一旦的“非洲警告”,荣获搜狗输入法年度流行语最低调朴实奖
可见,对于打工人来说,非洲算不上一个好地方。
外派非洲,估计也算不上一份好差事。
然而,每个人都被市场定格,特别是打工人。
外派非洲,却经常被打上工资高、能攒钱的标签。
某招聘平台上一则外派坦桑尼亚的招聘
如今,外派非洲的岗位,在各大招聘网站上很多。但起源,得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
这时期,借助二战后世界格局重塑的东风,非洲大陆的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一系列国家相继挣脱殖民枷锁,迅速成为国际格局的新兴力量。
任人宰割的“黑暗非洲”正在走向光明。
但问题随之而来,新兴的独立国家,没有技术、没有人才、没有资本,百废待兴。
引进外部力量,成了各国谋求发展的破局关键。
恰好,此时的中国,也很需要非洲盟友的支持。
相对于一穷二白的非洲国家,中国在技术、人才等方面,有了足够的积累。
援助非洲,成了当时的一个红色符号。
政府指派的技术专家和工程人员,是第一批被派往非洲的中国人。
横跨坦桑尼亚和赞比亚的坦赞铁路,就是这一阶段的产物。
公开文件显示,为了建设坦赞铁路,中国先后派遣工程技术人员近5万人次,高峰时期在现场施工的中国员工多达1.6万人。
在工程修建及后来技术合作过程中,中方有64人为之献出生命。
1968年4月12日,第一批援助坦赞铁路的中国工程勘测队乘坐远洋客轮从广州的黄埔港起航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中国对非的援助,经济意义开始超越政治价值。
更多的是国央企主动开拓非洲市场,形式大多集中在工程承包上。
与之对应,外派非洲的人员,以工程建设人员为主。
21世纪之后,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加之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中非经贸合作进入快车道:合作领域从传统的基建扩展到通信、制造等行业,参与的角色也从央企为主到央国企、民企百花齐放。
华为正是此次浪潮中,奔赴非洲的典范企业。
从1997年涉足非洲的通信基础设施,短短十余年,华为取得了一系列成绩:2003年在毛里求斯承建了非洲第一个3G商用局;2006年完成西非第一条国家传输干线项目;2013年帮助尼日利亚将通信人口覆盖率提升至98%……
2004年,华为与埃及电信公司签订项目合同现场
这期间,技术与产品工程师、项目交付人员以及行政管理人员,都是华为外派非洲的主要群体。
据统计,2007年华为在尼日利亚约有500名员工,其中一半是中方外派人员。
2010年之后,为突破国内市场的红海困局,出海非洲成了更多企业的新航道。
大量企业与外派人员作为先锋,奔赴非洲。
比如在国内声名不显的传音,正是这一时期崛起于非洲,最终加冕成为“非洲手机之王”。
这背后,是传音外派到非洲,庞大的生产研发、销售与行政管理团队。
得益于非洲市场的贡献,2024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排名,传音跃居第四
六七十年的非洲出海史,从宏观上来看,是世界格局、国家意志。
从微观来看,是每一家企业的挣扎、壮大的奋斗史,是每一个外派人员迥然不同的人生轨迹。
02 外派非洲,有多含金
世界格局、国家意志,固然可贵。
但聚焦于个人,才是有血有肉的:给你多少钱,你愿意去非洲?
每个人的答案或许不同,但没人跟钱过不去。
外派非洲,是一场精心设计的等价交换。
外派圈里,有一句话:外派三年,深圳首付。
非洲作为艰苦地区,外派的待遇,通常比其他地区要高。
以行政管理、翻译、市场营销、财会金融法律等主流岗位来看,外派非洲的月薪,普遍是国内一二线城市的两倍以上。
以工程技术类-维修技术岗位为例,招聘网站上外派非洲的平均月薪,是北京的两倍以上
对不少校招生来说,外派一年,总包可以拿到25万。
有着三年以上外派经验的,不少能拿到35万-50万。
这个薪资,通常对标的是,国内大中型企业的核心技术人员、中层以上的管理人员。
对于大厂,外派非洲的待遇,更是国内普通打工人难以企及。
不怕给不起钱,就怕你不想去。
前不久,一名大型科技企业员工爆料:公司想外派他去非洲,月薪4.5w,双倍年终奖,任期5年。
截图来自脉脉
这家企业外派人员的薪资结构,主要包括:基本薪资+年终奖+离家补助(每月1万+,随着级别上涨)+艰苦地区补助。
非洲国家,艰苦补助要高不少:尼日利亚、刚果金、南苏丹等六类艰苦地区,每天艰苦补助100美元;其他大部分非洲国家,每天艰苦补助50美元。
假设这名员工4.5万的月薪,包括了离家补助和艰苦地区补助。
按12薪来算,全年工资收入就是54万。
再来看双倍年终奖:以这家企业技术岗普遍5个月的年终奖来算,双倍年终奖就是10个月,折合45万元。
工资加上年终奖,一共99万。
再考虑项目奖金、股票分红和其他补贴,税后收入可能在100W左右。
也许有人会说赚得多,花得也多。
其实不然,非洲国家的进口产品和部分工业品,虽然价格比国内要贵。但大多数外派人员,并没有太多需求。
一方面,外派的岗位,往往包食宿,提供日常用品;为了安全,出行也是专车接送。
另一方面,非洲的多数国家,娱乐匮乏,电商也不发达,线下商品种类单调,想花钱也没地方花。
外派非洲的员工谈存钱情况
开源的同时,顺带节流。
03 也不全是好处
现代经济学有一个共识: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中,商品的价格归根到底由供求关系所决定。
劳动力市场,就是一个完全竞争市场。每个劳动力的定价,被供求关系两只大手支配。
外派岗位的高工资,归根到底是供给与需求博弈的结果。
一片蓝海的非洲,是无数企业的淘金之地。
当地劳动力的技术水平、管理文化、职业素养等,却无法达到中国企业的预期,故而催生了中方外派这一需求。
此时的非洲,正充分享受着人口红利
而供给,不是劳动力不足,而是愿意去非洲的人不多。
背后是外派人员不得不面对的挑战:累、苦、很孤独。
先来说累。
和多数人的认知不一样。非洲,并非天高皇帝远;外派非洲,更不是海阔凭鱼跃。
对于企业来说,每一位外派员工都像一座“成本冰山”:可见的薪资待遇和外派补贴,只是冰山一角;水面之下,签证、保险、机票、住宿与安全费用等,样样得花钱。
所以,公司对外派员工的要求就是:拿高工资,就得拿命干活,一个人当两个人用。
对很多人来说,24小时待命已是家常便饭。
外派非洲的员工谈工作的感受
再来说苦。
非洲是全球传染病高发地区之一,疟疾、霍乱、登革热、黄热病等等,接二连三。
比如疟疾,非洲的疟疾病例,占了全球的90%以上。
哪怕生了小病,也极为折腾:在医疗不便的非洲,小病可能拖成大病,同时还可能面对天价账单与保险纠纷。
所以,一般外派人员,在出国前,都会拼命储备各种药品。
除了传染病,堪忧的治安环境,也是外派人员面临的一大恶魔。
往小来说,是抢劫、绑架。
比如尼日利亚、尼日尔、刚果金等国家,抢劫、绑架中国人的例子屡见报端。
彭博社的一则报道:持枪歹徒劫持了一家建筑公司的4名中国工人,并杀害了安保人员
往大的来说,是部落冲突、恐怖主义、地区战争。
比如互联网上被大家熟知的故事:一名工程师因非洲部落火拼被扣押,利用孙子兵法等谋略成为部落军师,帮助部落取得数百场战斗胜利,成为部落二把手。
虽然这个故事很爽文,真实性值得怀疑,但它清晰地折射出一个事实:在非洲,没有一个人能真正远离战火。
再次,孤独,是每一个驻非人的必修课。
非洲的孤独,和国内两点一线、鲜少社交的上班族不一样:不是无聊,而是找不到一个人说话、更没人共鸣的空虚感,是远在异国他乡,如同扁舟之于苍茫大海的惶恐感。
环境荒凉、缺乏美食、文化隔阂等,更是加重了这种孤独。
甚至有人将之戏称为“坐牢”、“流放宁古塔”。
外派非洲的网友谈在那里的感受
甘蔗没有两头甜;今天“贼吃肉”,明天可能就是“贼挨打”。
高薪背后,自然是难以承受的付出。
外派非洲,一直是收获与付出的艰难权衡,并不是一腔热血、说走就走。
04 个人与世界,时代与命运
庆幸的是,互联网普及、跨国交通便利化,再加上非洲社会也在进步,算是给每一个非漂带来了福音。
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放在非洲。
或是渴望在这块自由、狂野的土地上一展抱负;或是抱着“吃苦赚钱早日退休”的心态;或是因经济负担、家庭重任,不得已前来淘金……
但这也带来一个问题:外派非洲的待遇,性价比已经在打折扣。
对企业来说,非洲固然是一块蓝海市场。
但朝令夕改、政局腐败、通货膨胀、坑蒙拐骗、暴力解决问题……种种情景,都给出海企业带来了挑战。
比如,前几个月,赞比亚比希矿区的100余名居民,就借环保之名,向中国有色矿业的两家子公司,提出天价索赔:设立800亿美元的环境修复托管账户,由赞比亚政府管理,用于环境修复与全额赔偿。同时,成立2亿美元作为紧急救助及健康/环境评估基金。
而赞比亚2024年的GDP,仅263亿美元。
赞比亚近六年GDP总额及人均GDP
对于部分人外派非洲,以前,现在,未来都不会是份好工作。
但对一些人,这是一份如鱼得水的好差事。
而对于企业,它们就是冷酷的机器,永远追逐着利润。
小个体(个人),需要依附更大的个体(企业);而大个体,它们被时代禁锢,无论在哪、无论何时,只能跟时代沉浮。
个人的成功,离不开他的智慧、魄力、坚持……但更重要的是,时代的变迁。
横看成岭侧成峰,外派非洲,不是简单的一个好与坏可以定论。
每一个人,无论出于什么考虑选择非漂,都是勇者。
但勇者,也只有向内苦练功夫,向外紧跟风向,才能找到安顿一时、平稳落地的命运中转站。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正解局”(ID:zhengjieclub),作者:正解局,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