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收大增21.8%,沃尔玛中国为何领跑业绩?
11月20日,沃尔玛披露了2026财年第三季度(FY26 Q3)业绩报告。财报显示,沃尔玛该季度营收录得1795亿美元,同比增长5.84%,营收增速连续两个季度环比走高,延续了稳健的扩张态势。
分区域看,沃尔玛中国业务表现尤为亮眼。FY26 Q3单季实现净销售额61亿美元,同比增长21.8%,不仅大幅跑赢国际业务板块10.84%的平均增速,还连续多个季度维持同比两位数以上的增长,成为驱动全球业绩增长的关键引擎。
若置于行业宏观视角审视,沃尔玛中国的表现更具韧性。对比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社零商超行业4.4%的平均增速,沃尔玛中国实现了显著的超额增长。在当前消费回归理性、传统商超普遍面临转型阵痛的存量博弈环境下,这份逆势突围的成绩单显得难能可贵。
面对如此显著的差异化表现,市场不禁追问:沃尔玛中国究竟做对了什么?
左手山姆,右手电商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实体零售与电商被视为一场零和博弈。但在沃尔玛的布局中,二者早已融为一体,优势互补,成为业绩高增背后的核心因素。其中,有两组数据尤其值得关注:
一是第三季度沃尔玛中国电商销售额增长超过30%,电商销售额占比超过50%。
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意味着对于沃尔玛中国而言,线上业务不再是线下的补充,而是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
线上零售需要具备强大的供应链管理能力以及线下履约能力,供应链一直是沃尔玛的强项,而在履约方面,沃尔玛的表现也令市场惊喜。
沃尔玛披露,目前国内近80%的电商订单能在一小时内送达。这源自数字化对履约能力的赋能,沃尔玛中国正通过智能技术构建覆盖预测、生产、仓储、配送、销售全链路的数智化供应链体系,其数智化供应链体系已全面覆盖所有物流中心、沃尔玛门店和山姆会员商店、多个区域履约中心,以及超过400个前置仓和云仓,确保了商品流动的精准性和高效性。
沃尔玛全球CEO董明伦也在财报电话会上由衷赞叹:“中国在数字化零售方面比沃尔玛任何其他市场都更为先进。”
二是山姆会员店交易单量呈双位数增长,山姆在过去12个月增加8家新店(含本季度新增1家)。
2025年,是山姆入华以来拓店节奏最为密集的一年。 全年预计将落地10家新店,目前已有8家正式开业,其中包括嘉兴、合肥、中山、扬州四家“新城首店”。而在12月,上海浦东东店与广州荔湾店也将压轴登场,进一步巩固其在一线城市的网格密度。
就在财报发布后的11月21日,北京昌平山姆店的盛大开业,为山姆在国内的火爆写下了最生动的注脚。从现场图片看来,尽管开业时间安排在工作日,但会员对山姆依旧热情不减,早在开门前就排起了长龙,有媒体报道人流高峰时段等候时长超2小时,直观地展示了中国消费者对高品质性价比商品的渴望。
这一盛况有力地证明:业绩的高速增长,本质上是会员“用脚投票”的主动选择。同时,在门店规模化扩张的同时,山姆的会籍数量、续卡率及活跃度均保持着稳定的上升趋势,山姆会员店交易单量本季度也实现双位数增长,这种增长并非单纯依赖新店开张的“一次性流量”,而是源于存量会员活跃度提升与增量市场精准拓展的双轮驱动。
从宏观财务视角来看,沃尔玛国际业务中会员收入同比激增34%,中国山姆会员店在其中扮演了决定性角色。沃尔玛全球CEO董明伦在线下考察合肥新店后,也在财报电话会上特别点名了该店的“卓越表现”,这不仅是对单店业绩的肯定,也是对山姆模式在中国的认可。
新增长极:社区店规模化落地
如果说山姆主打的是“囤货”与“寻宝”,电商主打的是“便捷”,那么沃尔玛中国商业版图的最后一块拼图,则是对“高频日常”的极致渗透。
本季度,一个值得注意的信号是:沃尔玛在“社区店”这一模式上,终于按下了加速键。
从沃尔玛的核心业务矩阵来看,此前存在一个场景的真空地带。如大店主打“慢逛”一站式购物,提供丰富的快消、非食产品,适合周末采购;电商平台则通过灵活多样的履约方式,打破时空限制,但在面对“下楼买瓶酱油”、“下班顺路买把菜”这种极度碎片化、即时性的需求时,依然存在履约成本和时间窗口的错位。
对于线下日常即时补给,沃尔玛过去一直未能深度涉及,而社区店,正是补齐这一关键环节的战略棋子。
9月13日,沃尔玛宣布其第4家社区店在深圳宝安正式开业。这标志着在经过长时间的测试验证与迭代升级后,沃尔玛“社区店”模式已跑通单店模型,正式进入“规模化落地”阶段。
与传统动辄上万平米、SKU数以万计的大卖场不同,沃尔玛社区店的打法可以概括为三个字:小、精、近。
小:主力店型控制在约500平米。这一体量极大地降低了选址难度,使得沃尔玛可以灵活地嵌入各种成熟社区,同时也大幅降低了租金和人力等运营成本。
精:社区店不追求大而全,而是聚焦“一日五餐”(早餐、午餐、下午茶、晚餐、夜宵),精选约2000款高频、高质价比商品。这要求沃尔玛具备极强的商品周转管控能力,每一款上架商品都必须是经过数据验证的“高频刚需”。
近:沃尔玛提出了“10分钟步行生活圈”概念。社区店直接切入城市高密度社区的毛细血管,成为离消费者最近的“自家冰箱”。
随着社区店的规模化复制,沃尔玛中国实际上构建了一张疏密有致、动静结合的立体零售网,让沃尔玛能够更精准地满足同一核心客群在不同时段、不同场景下的多元需求。这不仅提高了沃尔玛业绩的想象空间,也增加了公司的抗风险能力。
“沃集鲜”升级,巩固供应链底座
纵观沃尔玛的商业版图,无论是山姆会员店的爆发、电商业务的提速,还是社区店的规模化落地,支撑这座商业大厦的底层基石始终未变——即极致的商品力与供应链效率。在消费回归理性的当下,零售竞争已从单纯的流量争夺回归到“质价比”的较量,谁能真正穿透成本结构做到“好货不贵”,谁就能穿越周期。
本季度,沃尔玛旗下自有品牌“沃集鲜”(Marketside)宣布战略升级,以“简单为鲜”为核心主张,推出及升级了近千款商品,成为沃尔玛门店的亮点。“简单”包含两层含义:简单配料、原料鲜、产地鲜,确保了更好的品质;同时沃尔玛以稳定的“天天平价”,让顾客的购物体验更简单。
这种“高质低价”并非营销口号,而是缩短供应链条与规模效应的产物。沃尔玛通过与头部供应商的深度协同,摒弃层层分销的传统模式,通过源头直采、SKU精简以及工业化规模量产,成功剥离了中间环节的非必要成本,在保证毛利的同时实现了全渠道的长期稳定低价。
在品控方面,沃尔玛对“沃集鲜”品牌制定了高标准的食品安全、品质管控、合规管控管理体系,通过两大维度(商品管控和供应商管控)和三大环节(准入环节、生产环节、销售环节),实现全链路端到端的品控管理,并形成可持续、可衡量、可追溯的标准化流程。
例如在准入环节,沃尔玛设置了六重审核,包含国家相关资质审核、全球食品安全倡议认证(GFSI)、沃尔玛业务侧筛选、供应商尽职调查、社会责任审查以及食品安全现场审核。同时,“沃集鲜”重视上游可追溯的品质管理,推行“配料披露机制”,要求供应商全面公开主要原材料、生产工艺及上游源头信息。
同时,沃尔玛特别建立了从上市前测评到上市后追踪的闭环机制,确保顾客反馈能即时投射到商品优化环节,形成“顾客反馈必落实”的闭环,并建立清晰的商品退场机制,从而持续提升商品力。正是这种对供应链的细致把控,让沃尔玛在保证品质“可衡量、可追溯”的同时,确立了其在零售战场的竞争壁垒。
价值跃迁新样本
整体来看,沃尔玛发布的FY26 Q3财报,不仅交出了一份漂亮的财务数据,更提供了一个跨国零售巨头在中国市场的“价值跃迁”样本。
纵观沃尔玛近年来的战略布局,其通过山姆会员店抓住了消费升级的红利,通过数字化转型抓住了线上零售的红利,通过社区店抓住了近场零售的红利,并通过自有品牌的重塑抓住了品质回归的红利。
沃尔玛中国也用爆发式增长的业绩向行业证明:在零售这条长坡厚雪的赛道上,只要回归商业本质—以顾客为中心,提供更优质的商品、更极致的质价比、更便捷的服务,巨头亦能突破增长边界,完成从传统零售商向全渠道零售商的价值跃迁。
—————————————————— 品牌专题 ——————————————————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看法。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决定投资前,如有需要,投资者务必向专业人士咨询并谨慎决策。我们无意为交易各方提供承销服务或任何需持有特定资质或牌照方可从事的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