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AI构建家庭心理健康防线,DeerPark获浙大系融资
用AI来帮助“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创业公司DeerPark近日完成了天使轮融资,投资方为浙大系。本轮资金将主要用于其核心产品“AI心桥”的技术迭代、垂直领域数据积累与模型训练,以及早期市场验证与渠道建设。
家庭教育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结构性缺口
DeerPark(深圳鹿野人工智能有限公司)成立于2024年,聚焦家庭教育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场景,试图在“家庭—学校—专业机构”之间补足长期存在的服务空白。
相关研究显示,据公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数据,2020年中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已达24.6%。一端是情绪与行为问题持续攀升,另一端则是专业心理服务价格高、覆盖有限、预约周期长;同时,线上育儿内容高度碎片化、缺乏评估与跟踪机制,家长往往处于“信息很多、方法很少、坚持不久”的状态。
在此背景下,DeerPark将“AI心桥”定位为面向6–18岁儿童青少年家庭的心理支持基础设施。项目试图以可负担的订阅制服务,将专业心理学方法与大模型能力结合,为家长提供一种日常化、可执行、可量化追踪的家庭心理支持方案,而非单次、临时性的咨询补丁。
产品形态:从“回答问题”走向“陪伴与干预路径”
与单纯的问答式工具不同,“AI心桥”围绕家庭长期陪伴场景进行产品设计,核心由三大模块构成。
动态家庭系统画像
系统在获得授权前提下,围绕孩子情绪表现、行为习惯、家庭互动方式等关键信息进行阶段性采集与结构化建模,形成可随时间演化的家庭画像,用于支持后续风险识别与干预建议。
即时AI对话辅导
家长可围绕“孩子厌学”“情绪爆炸”“社交退缩”等具体情境发起对话,系统基于垂直领域模型能力,为家长提供具有心理学依据的分析框架与沟通建议,帮助家长在当下情境中“怎么说、怎么做”,而不仅是抽象理念输出。
个性化行动方案与量化反馈
系统会结合家庭画像与对话记录,为家长生成阶段性行动建议,并通过打卡、情绪记录、亲子互动任务等方式,追踪执行情况与亲子关系变化趋势,形成闭环数据,为后续建议迭代提供依据。
DeerPark将自身差异化定位于“长期陪伴+路径化建议”。在订阅周期内,用户获得的是持续的情境诊断和行动校准,而非一次性答案。团队认为,其核心竞争力将逐步构筑在面向家庭场景的互动数据沉淀以及面向儿童青少年心理领域的垂直模型训练之上。
商业模式、边界与团队背景
在商业模式上,“AI心桥”采用订阅制服务,通过低客单价、长期陪伴的方式,提高服务可及性并拉长用户生命周期。一端连接高频的家庭育儿场景,另一端则通过模型能力的提升优化,提升系统对复杂情境的理解与响应能力。
在技术与业务边界方面,DeerPark将“AI心桥”的角色定位为家庭教育与心理支持的“第一道防线”,重点聚焦早期风险识别、日常沟通引导与轻度到中度困扰的情绪支持。对于严重精神障碍、极端危机等超出系统能力边界的情形,产品在交互设计中设置了明确的风险提示与转介建议,引导用户寻求专业人员或机构的帮助,以避免AI工具被误用为“替代性医疗方案”。
公司创始人兼CEO孙海波为浙江大学MBA背景,拥有约16年移动互联网创业经验,长期深耕于C端产品领域。在谈及这一项目时,孙海波表示:“AI技术已经具备支撑高频家庭场景对话与个性化建议的能力,但真正的价值在于把技术约束在安全边界内,让更多普通家庭获得及早、科学、可执行的支持,而不是用极少数高价服务承载大多数家庭的需求。”
投资方指出,DeerPark团队在AI技术、心理学与产品化落地等维度具有一定复合优势,切入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赛道具备明确的社会价值与商业空间。同时,该赛道对数据质量、模型解释性及安全合规提出了更高要求,团队需要在持续积累垂直数据、提升模型对情绪细节与文化语境的理解能力方面投入长期资源。
目前,“AI心桥”仍处于早期产品阶段,面临垂直领域数据规模有限、模型在复杂家庭关系与极端个案场景中的能力边界等挑战。团队计划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通过小规模可控的用户增长验证产品价值,推动数据飞轮逐步运转,再在此基础上拓展服务年龄段和更多细分场景。
在社会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关注度不断提升、AI技术持续向垂直场景深入的背景下,DeerPark希望通过“AI心桥”,在家庭教育心理支持这一新兴赛道中探索出兼顾安全边界与商业可持续性的产品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