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山事件”背后的奇瑞转型之困
2025年初冬的张家界天门山,本应成为奇瑞展现技术实力的舞台,却意外演变为一场公开的营销挫折。风云X3L在攀登999级天梯的挑战中突然失去动力,车辆在陡峭石阶上无助滑落的画面,通过社交媒体迅速传遍全网。
这场被设计为“复刻路虎传奇”的营销活动,最终以“东施效颦”的公众评价告终。官方解释的“卸扣脱落”技术原因,未能掩盖活动背后更深层的问题——这是一家以技术见长的企业,在急于转型过程中暴露出战略焦躁与品牌认知错位。
天门山事件恰如一面镜子,照出了奇瑞28年发展历程中的核心矛盾,即卓越的工程技术能力与始终薄弱的品牌塑造能力之间的巨大落差。如何客观审视分析奇瑞汽车的“来时路”和“未来式”,万点研究将带您一同探究:奇瑞汽车的转型之困。
草莽出身与技术基因的形成
回望1997年,奇瑞作为“地方国企造车”的破局者登上历史舞台。在没有生产资质的困境下,1999年首辆“风云”轿车的下线,打破了合资品牌的市场垄断,也奠定了奇瑞技术立业的初心。
到了2003年,奇瑞QQ以3-5万元的亲民价格引爆市场,年销量突破10万辆,成为当之无愧的“国民神车”。但更为行业瞩目的是,在依靠低价产品攻城略地的同时,奇瑞已在核心技术领域埋下种子——2005年ACTECO系列发动机工厂投产,实现了中国车企在核心动力技术上的首次突破。
然而,早期的成功也为后续的困境埋下伏笔。奇瑞QQ创造的销售奇迹,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品牌的“原罪”——“廉价车”的标签深深烙印在品牌基因中,为此后数十年的高端化之路设置了无形障碍。
后来,奇瑞陷入了严重的战略迷失。观致汽车的高端化尝试因管理混乱和文化冲突折戟沉沙;“多生孩子好打架”的品牌扩张策略导致资源极度分散。至2016年,公司累计亏损超100亿元,销量相比巅峰时期几近腰斩。尹同跃在内部讲话中痛述:“我们不是输在技术,而是输在战略和管理!”
这一刻,奇瑞站在了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
刀刃向内、活生生拼出来的改革与技术复兴
众所周知的奇瑞“二次创业”,是其发展史上最为关键的转折点。尹同跃主导的这场改革,堪称中国汽车产业史上最为彻底的自我革命之一。
面对庞杂的品牌矩阵,奇瑞挥出了果断的一刀——砍掉瑞麟、威麟等子品牌及超过70%的冗余车型,将全部资源聚焦于“奇瑞”主品牌。同时,供应商数量从900家锐减至300家,产品线大幅精简。这一系列举措效果立竿见影!2017年,公司奇迹般地实现扭亏为盈。而更为深远的是企业文化与研发体系的重构。“技术奇瑞”不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落实到资源配置的核心原则——所有奖金向工程师倾斜,停止低水平价格战,全面转向正向研发。内部推行的“赛马机制”也打破了国企的“大锅饭”文化,不同团队在同一平台上并行开发、优胜劣汰,极大激发了创新活力。
这位被员工称为“老尹”的掌门人,以54岁年龄仍通宵在车间调试发动机的身先士卒,推动着企业文化从“官员文化”向“狼性+理工男”文化的深刻转变。更具魄力的是,在公司市值仅200多亿元时,他毅然拍板未来五年投入1000亿元搞研发。这一当时被视为“豪赌”的决策,最终为奇瑞的技术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技术成果全面迸发、挥师海外布局全球
经过数年卧薪尝胆,奇瑞在2023年后进入了“技术收割期”。“瑶光2025”战略的全面推进,标志着奇瑞从传统车企向“全球科技公司”的转型进入实质性阶段。
在核心技术领域,鲲鹏超能混动C-DM系统的推出也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综合续航超1400公里、百公里亏电油耗低至4L级的技术参数,标志着奇瑞在混动技术领域已具备与比亚迪DM-i第五代、长城Hi4等行业顶尖技术同台竞技的实力。
市场端的表现,也同样令人瞩目。搭载鲲鹏混动技术的风云序列产品(风云A8、风云T9等)迅速成为10-25万混动市场的明星产品。至2025年,风云序列单月销量已逼近5万辆,成为驱动奇瑞销量增长的绝对主力,技术奇瑞终于成功兑现为销量奇瑞。
在全球市场布局上,奇瑞展现了中国汽车产业出海的最前沿探索。从最初的整车贸易出口,到在海外建立KD组装工厂,再到如今西班牙等地设厂、深度参与当地产业链的本土化制造,奇瑞的出海战略不断升维。连续22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以及2025年前10个月出口量突破100万辆的成绩,印证了其“In somewhere For somewhere”(在某地,为某地)战略的有效性。
光环下的阴影:结构性困境与品牌瓶颈
然而,在亮丽的销量数据背后,奇瑞面临着深层次的结构性挑战。这些挑战共同构成了其“大而不强”的现实困境,也解释了为何其市场估值远低于同级别竞争对手。
首先,新能源转型的滞后是首要问题。尽管风云序列表现抢眼,但奇瑞整体新能源收入占比仅为27%,远低于主要竞争对手。更令人担忧的是,其新能源业务毛利率仅为5.7%,处于“剃刀边缘”的盈利水平,意味着公司仍在“用燃油车利润养新能源”,这种模式在行业全面电动化背景下难以持续。
而品牌高端化的困境,则是困扰奇瑞多年的顽疾。从观致到星途,再到与华为合作的智界,奇瑞在30万元以上高端市场的尝试均未达预期,月销量徘徊在万级水平。这一跨越代际的反复失败,揭示了一个根本性问题:奇瑞始终无法将卓越的工程技术有效转化为令人信服的品牌溢价。
渠道结构与海外风险方面的潜在威胁,也同样令人揪心。资料显示,奇瑞86%的收入依赖于传统经销商渠道,在当下惨烈的价格战背景下,这种重资产渠道模式,极易引发库存积压和渠道动荡。同时,海外市场曾高度依赖俄罗斯,尽管公司已明确计划在2027年前退出该市场并转向欧洲,但这一转型本身即伴随着关税壁垒和地缘政治的双重不确定性。
“理工男”与“营销赌徒”的未来对决
天门山事件的意义,远超一次营销失败本身,它精准地揭示了奇瑞当前的核心矛盾——“理工男”的技术务实与“营销赌徒”的急切冒进形成了内在冲突。
扒开外衣来看,通过技术务实的方式,奇瑞确实打造了一台具备非承载式车身等硬核越野潜力的四驱SUV,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营销赌徒”,却冲动地将其置于一个未经充分准备的极限赌局中。这场策划粗糙、风险评估不足的表演,不仅暴露了产品定位的模糊认知,更反映了相关团队对高端品牌形象塑造的深刻误解和急于求成。
毋庸置疑,奇瑞是一家值得尊敬的技术驱动型企业,尹同跃主导的“二次创业”是中国汽车产业史上教科书式的自救案例,不仅挽救企业于危难之间,更为整个行业提供了宝贵经验。
站在时代的新十字路口,奇瑞面临的终极命题已然清晰:如何将卓越的技术实力,转化为强大的品牌价值和健康的盈利能力。天门山留下的教训,远不止于一个微不足道的卸扣!
对于志在从中国技术卷王蜕变为“世界一流车企”的奇瑞而言,这堂昂贵的公开课,需要被真正学懂、学透。未来的道路,不仅需要技术的持续突破,更需要品牌建设的耐心与智慧——这或许是比攀登999级天梯更为艰巨的挑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万点研究”(ID:Agumanhua),作者:劲草,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