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全员搞事业的职场剧,让社畜狠狠共情了
两年前,《新闻女王》开播。它“全员搞事业,绝不恋爱脑”,展现新闻行业生态,成为2023年年度爆款。如今,其第二季正在热播,剧中所刻画的“人性与职业的碰撞”,令观众在看剧之时也代入了职场情境。
两年前,《新闻女王》首播,被称为“Man姐”的SNK(星网络)当红主播文慧心(佘诗曼饰演)初次亮相的第一句台词是:“我做新闻的,对GDP哪有什么贡献?”她向前来求教的传理系大学生讲解何为电视新闻的“黄金七秒”:这7秒钟必须抓眼球,因为它决定观众是换台还是继续看下去。
最后一集,文慧心再次提及“黄金七秒”。“电视喂什么,观众就吃什么。其实,传媒做再多努力、做再多改变也没有用,要变的是观众。你们要记住,每一个画面、每一个文字,都是经过设计筛选出来的,所以再动听的故事,也要fact check(查证)……不要只是盯着那一个小画面,外面有一个真实的世界,等着大家去探索。”
《新闻女王》的结局,文慧心和人称“飞爷”的余英飞(邓智坚饰演)相继离开SNK,最后一幕是文慧心与新入局者古肇华(黄宗泽饰演)不期而遇。新旧交接之际,文慧心说了一句“我只对新闻有兴趣”,给观众留下了悬念。
(图/《新闻女王》)
两年后,这部以中国香港新闻媒体为背景的职场剧来到了第二季。
出乎观众意料的是,第二季的开头并不是直接切入新闻现场或演播厅的画面,而是一个葬礼现场——和文慧心斗了一整季的梁景仁(马国明饰演)去世了。
(图/《新闻女王》第二季)
观众并不知道梁景仁的死因,却在短短几分钟内看到了荒谬且真实的社会面貌:来追悼他的市民可能只是为了打卡,筹办追悼会的同事也可能只是出于客套,甚至当作一个报道任务。
出场三分钟,新任SNK总监古肇华的形象就有了鲜明的调性:他要求下属迅速搜寻逝者梁景仁过往的影像素材和金句,做成视频在葬礼上播放;并呵斥剪片子的同事,为什么要把感谢文慧心的部分剪进去,给对家抬咖位。
(图/《新闻女王》第二季)
同事的葬礼,变成了可以获得收视率和关注度的新闻事件。
上一季的SNK管理者是手握奶茶、时常无所事事,只关心广告客户和收视率的飞爷,这一季则换成了广告营销出身、一天新闻都没做过的古肇华,满嘴“变现”“股价”“收视率”。作为反派人物的管理者来来去去,变的是人,不变的是“新闻已死”的趋势。
(图/《新闻女王》第二季)
“做高层的人不需要懂新闻”“他(总监)不怎么来公司的”“反正做多做少都一样”……第二季里这些接地气的台词,几乎每一帧都能被截图当成打工人表情包。只是,在这些或无奈或自嘲的台词之下,藏着对新闻业现状的唏嘘。
《新闻女王》第二季的情节和现实,似乎形成了一种微妙的映照,为“新闻已死”唱起哀歌。
01
现实中的一地鸡毛
上一季的主要人物,在这一季走上不同的道路:文慧心离开SNK后成为自由记者;曾经厌恶办公室权斗、一心只想做新闻的张家妍(李施嬅饰演)取代文慧心成为SNK新闻副总监;许诗晴(高海宁饰演)从政,成为政府新闻处新闻主任;而被人叫做“笨蛋”的记者刘艳(王敏奕饰演),因对SNK失望,辞职创办网络媒体“公开平台”,随后文慧心加入。
《新闻女王》之所以能在一众职场剧中激起水花,正在于它对新闻行业的写实描述。
“视角不代表事实,观点不代表真相。”这部剧的情节,反复印证了这句台词。
当初文慧心、张家妍、许诗晴、刘艳等人在新闻现场暂时放下利益之争和隔阂,分享同一瓶水。而在梁景仁的葬礼上,除了刘艳,其他三人纷纷反口,称这件事并未发生,文慧心更表示是她们从她手上抢水喝。
新闻当事人甚至新闻从业者事后的反转、改口,这些新闻报道过程中的一地鸡毛,在现实中再常见不过。
(图/《新闻女王》第二季)
既然是职场,媒体依旧是各种权力博弈的场所。
1995年,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在法国里昂进行了一场题为《政治场、社会科学场和新闻场》的演讲。他提出,这三个社会场域是相对独立的,而每一个场域都会对其他场域施加影响。
在新闻生产过程中,新闻生产者与社会存在着不同方面、不同矢量的客观关系,给新闻生产带来不同的影响或压力。
而在商业社会,媒体机构出于生存和发展的经济考量被广告商左右,也是不可避免的。
商业、政治,甚至现如今的网络舆论,搅动着新闻业,让原本不平静的海面更加波涛汹涌。
(图/《新闻女王》第二季)
浪潮卷过,置身于媒体行业的人纷纷现出原形。
张家妍指责古肇华不遵循新闻道德,后者毫不愧疚地表明,自己只是个商人,不需要守住新闻底线。SNK做旧楼坍塌事件的现场直播,古肇华迅速反应,把原定的中插广告内容换成40秒的意外保险。公共利益的危机,瞬间变成商机。他还要求记者拍摄时“见血拍血,见尸拍尸”,一切都服务于收视率。
(图/《新闻女王》第二季)
新闻处处长时常提醒许诗晴,称她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变成传媒的素材,责怪她不应在梁景仁的追悼会送上红酒,认为这样会让公众质疑政府和死者的关系。
原本决定给公开平台二轮投资的企业家白书昀,得知文慧心陷入争议,立即暂缓投资进程,称需要重新考虑。
如此种种,都在告诉观众一个事实:新闻行业,从来就不是靠一腔热情和理想就无往而不利的净土。
02
从职场内斗到行业剧变
除了新闻操作的不确定性,媒体和从业者都需要面对更多的考验。
和上一季不同,《新闻女王》第二季聚焦的不仅限于SNK这家电视台,而是整个媒体生态的剧变——网络媒体加入,传统媒体与之争夺观众的注意力;后真相时代,社交网络的发达,也凸显了网络暴力等问题,以及所有从业者都不得不关注AI入局将带来的影响。
在重大新闻的报道中,哪家媒体先抵达现场、找到独特的报道角度,就能抢到“头啖汤”,从而获得流量和关注度。像SNK这种凭借既往优势占据行业领导地位的头部媒体,享有更大的声量。这也意味着,像公开平台这种新兴网络媒体,要争取公众的信任,并将之转化为实打实的订阅人数和流量,并不容易。
(图/《新闻女王》第二季)
《新闻女王》第二季第三、第四集讲述了一个旧楼逼迁事件:旧楼坍塌事件之后,其他旧楼的住户人人自危。一栋名叫“耀山楼”的旧楼为此举行业主招标大会,商讨筹款修缮大楼的事宜。蹊跷的是,只有一家工程商中标,且每个住户需要交纳高达36万港元的维修费。业主芬姐表示反对,认为背后有阴谋。情绪激动之下,芬姐持刀挟持业主立案法团代表庄先生,要求见SNK的文慧心,希望她能为自己和其他业主主持公道。
此时的文慧心已不再是SNK王牌主播,而是加入了芬姐口中的“网台”即公开平台。她向芬姐保证,将在公开平台呈现真相,对方却说,只能接受SNK这个全港收视率最高的“大台”来报道。
(图/《新闻女王》第二季)
作为专业的媒体人,文慧心依然有过硬的能力。但她的影响力并非源自自身,而是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前东家SNK。
这是媒体人所面临的残酷但真实的处境。记者得到公众的尊敬和信任,往往是因为姓名前面的机构名称。离开原本的平台,即便有心有力,曾经一呼百应的媒体人也可能毫无施展空间,难以持续风光。
社交媒体上,有人询问记者失业后还能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图/社交媒体截图)
“记者失业了,还能干点啥?”社交媒体上,这则帖子引来各地媒体从业者前来讨论。
近年来,网络媒体和AI的入局,给媒体行业带来冲击,一些媒体人逐渐离开。失业后的选择,有人回答“跑外卖,毕竟还有眼力和脚力”,也有人表示,自己认真思考过做保安还是跑外卖更合适。一名从业10年的新闻工作者,在面包和理想之间选择了前者;另一名入行9年的记者,表示“恨透了这个职业”,又不得不承认它为自己带来了很多成长。
(图/《新闻女王》第二季)
剧中,SNK启用 AI主播“文慧心”,也和现实中AI在新闻行业中的应用形成了对照。
在公众号“正面连接”刊发的《谁在给你的脑子“投毒”》报道中,几位记者以应聘者身份来到一家用AI制造信息的公司。该公司对外宣传的PPT上写道,“目前我已经为您做到:全自动采集、全自动改写、全自动发布!”AI制造的新闻,也成为人们获取资讯的重要信息源。
(图/《新闻女王》第二季)
此外,《新闻女王》第二季也刻画了良莠不齐的网络媒体生态。
第一季因受挫离开SNK的唐芷瑶,在这一季摇身变为靠渲染情绪、制造对立而爆火的自媒体主播。后真相时代,网民往往偏听偏信,情绪先行。以唐芷瑶为代表的无良自媒体抓住用户的需求,事实的子弹还在飞,他们就已经抓取最有噱头、最有争议的部分,跳过事实核查环节,将信息和情绪排列组合,喂到网民嘴边。
平时播报无关痛痒的新闻时,“稿子任我写,结论任我下”;一旦有人指出其传递的信息有误,触及新闻真实底线,自媒体又打出并非专业媒体的借口,为自己的言行脱罪。
(图/《新闻女王》第二季)
剧中有一个例子:在一次直播中,唐芷瑶因传递的信息有误,不得不向网民道歉。临上场前,她解开了胸口的两颗扣子。
两颗扣子,拉低的不仅是衣领的高度,也是传媒业的操守。像文慧心和张家妍这样的媒体人,会从新闻操守出发,用“低俗”“不客观中立”“不符合新闻专业主义”来批评这类现象。然而,不断上涨的点击率和粉丝数,都表明网民就吃这一套。
03
可以对人失望,
但不能对新闻失望
目前,《新闻女王》第二季的豆瓣评分为7.9分,和第一季持平。但从剧情来看,第二季可能稍逊于前作。
可以看到,在二十几集的体量内,第二季塞了太多想讨论的议题。仅跟剧情有重要关联的,就涉及住房安全、网络暴力、影视公司劳资压榨、保健品安全、性别议题等热门话题,这让故事主线不够明晰,内容也略显冗余。
上一秒还在讲述副总监之间的内斗间接导致梁景仁因公死亡,下一秒画风一转,指向垃圾违规倾倒、堵塞引水渠的环境保护问题。到了后半部分,还引入了东亚文化中逃不过的母女关系和童年创伤议题。
(图/《新闻女王》第二季)
此外,剧中也不乏逻辑不够连贯、不够合理之处。例如第四集后半部分,包括SNK和公开平台在内的几家媒体突然不约而同研究起都市谜题。主要角色时而针锋相对、时而和睦融洽,上一次还因立场和利益对立,下一次见面就为对方准备好了宵夜。查找真相的记者,更是能开天眼似地出现在目标对象的所在地,拿到推动剧情的重要证据。
剧中,SNK用100万港元买下文慧心拍摄的旧楼坍塌事件独家视频,文慧心立刻把这笔钱用于投资刘艳所在的公开平台。如果说这种不计回报的无私奉献,尚能被理解为推进剧情的需要,那么,人物在言行间所表现的对新闻的想象,则过于天真,像无人相信的童话。
(图/《新闻女王》第二季)
第二季中段,文慧心因情绪困扰,进入晶耀学院的灵 修圣地,并一度失联。情绪受困是真的,文慧心确实在看心理医生;但她进入灵 修圣地的实际目的是卧底,以获取报道素材和关键证据。
晶耀学院作为一个身心灵疗愈机构,受害学员中不乏有头有脸的知名人士,包括松柏集团前主席。报道出街后,松柏集团找到公开平台,希望公开平台制作专题报道,为之洗白;作为交换,松柏集团将成为公开平台最大的广告客户。
毋庸置疑,文慧心希望公开平台能报道真实、有良心的新闻,这是她的追求;但为了让报道能被更多的人看到,公开平台需要寻求资源和资金支持。她表示,既要钱,也要自主权。但拿人钱财,就得有必要时替人消灾的心理准备,也相当于有了被掣肘的软肋。
如果日后出事的是作为金主的松柏集团,自诩客观、中立的公开平台还会报道吗?答案不言自明。
(图/《新闻女王》第二季)
报道之外的留白、职位变动的无奈,这些不可言说之物,恰恰是新闻业的真实。
第二季开播之后,微博用户“空空两对半”发文讨论来到公开平台的文慧心是否比在SNK的时候更加疲惫。她写道:“纵然文慧心仍有高亢的声调和镇静的处事,也跟很多人一样背负着时代产生的垃圾冗余,承受着匪夷所思又俯拾皆是的误读、潮水一样的庸从与恶意,以及无力的愤怒。”
佘诗曼对这一解读给予了回应。她坦言,第二季中,文慧心的对手不再是某个人、某个电视台,而是流量的侵蚀、社会复杂议题中的真相迷雾,等等。行业危机和新闻理想无时无刻不在交锋,但仍有许多像文慧心这样的新闻人在错综复杂的利益链条中追寻、逼近真相。
诚然,每一家公司都有它的梁景仁、飞爷和古肇华。媒体人在不得已之下跳槽,也可能只是从一个笼子来到另一个笼子。但就像刘艳气馁时,她的搭档马家明所说的那句话:新闻从业者可以对人失望、可以对领导失望、可以对新闻业的现状失望,但永远不能对新闻失望。
这也是支持新闻从业者继续走下去的动力。
(图/《新闻女王》第二季)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ID:new-weekly),作者:张文曦,编辑:桃子酱,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