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赚2亿的“宁王”,遭原“二当家”出让172亿元股份

雷达财经·2025年11月18日 09:24
本次黄世霖拟转让的股份数量约占其个人所持股份的9.79%,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1%。按照11月17日初步确定的376.12元/股的询价转让价计算,这部分股份涉及资金171.6亿元。
二当家
未披露四川省2015-05
软件开发服务商
我要联系

曾经被外界誉为宁德时代“二当家”的黄世霖,拟通过询价转让的方式出让公司4563.24万股股份。

按照11月17日初步确定的376.12元/股的询价转让价计算,这部分股份涉及资金171.6亿元。

宁德时代强调,黄世霖此次转让股份是为了满足自身资金需求,此番不涉及二级市场减持,且受让股份需锁定6个月。

有分析认为,黄世霖转让股份或与其储能布局有关。而黄世霖控股的时代星云,正是其储能业务的核心平台。

黄世霖此番谋划股份转让事宜之际,宁德时代不久前刚刚交出一份亮眼的答卷。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2830.72亿元,同比增长9.28%;归母净利润490.34亿元,同比增长36.2%。

其中,宁德时代第三季度的归母净利润达185.49亿元,同比增长41.21%,日均盈利超过2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值得一提的是,在不久前揭晓的《2025胡润百富榜》中,黄世霖以1500亿元财富排名第23位。而宁德时代创始人、“大当家”曾毓群,更是以3300亿元的财富高居榜单第4位。

不过,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今年1-10月,身为行业龙头的宁德时代,其装车量占比较去年同期下降2.61个百分点。随着行业竞争格局生变,二线电池企业加速追赶,宁德时代正加码固态电池的布局。

拟转让百亿股份,原“二当家”欲押宝储能?

11月14日晚间,动力电池龙头宁德时代发布公告称,公司联合创始人黄世霖拟通过询价转让的方式出让公司4563.24万股股份。

公告显示,截至11月13日,黄世霖直接持有宁德时代4.66亿股A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10.21%。按照公告发布日(11月14日)的收盘价404.12元/股来算,其持股市值约1883亿元。

而本次黄世霖拟转让的股份数量约占其个人所持股份的9.79%,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1%。

11月17日,宁德时代发布公告称,根据11月17日询价申购情况,初步确定的本次询价转让价格为376.12 元/股。据此计算,此次转让涉及资金171.6亿元。

宁德时代表示,本次询价转让收到有效报价单共55 份,涵盖基金管理公司、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私募基金管理人等专业机构投资者。

参与本次询价转让报价的机构投资者合计有效认购股份数量为1.47亿股,对应的有效认购倍数为3.2倍。

本次询价转让拟转让股份已获全额认购,初步确定受让方为16家机构投资者,拟受让股份总数为 4563.24万股。

上海证券报表示,此次转让的关键细节,让市场打消了“减持砸盘”的担忧:这并非二级市场直接抛售,而是通过询价转让向合格投资者定向交易,且受让方需锁定股份6个月。

雷达财经了解到,黄世霖系宁德时代持股5%以上的股东,但其目前不是宁德时代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高级管理人员。

作为宁德时代的联合创始人,黄世霖曾被业界称为宁德时代的“二当家”。此前在公司任职期间,他曾长期负责储能战略。因此有分析认为,黄世霖此次转让股份,可能与其在储能领域的布局有关。

时间回拨至2018年,他在第五届中国储能创新与技术峰会上表示,高安全、长寿命的电池是储能系统的基础,高可靠、高效率是储能系统集成的关键。业界一起把核心技术、成本、安全可靠性等问题统统解决后,储能系统将来会以一个完整独立的运行系统出现在各个不同的应用场景中。

2021年,黄世霖又在相关活动中提到,2020年度电存储成本已降2010年的1/10,锂电储能成本已具备市场化推广条件。

2022年8月黄世霖从公司辞职时,宁德时代方面表示,后续黄世霖将把个人事业放在光储充检的新兴领域,未来可能与公司形成战略协同,共同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另外,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此前发布的《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中提到,到2027年中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将达到1.8亿千瓦以上。前述发展目标将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并直接推动储能行业发展,以及资本市场的向好。

天眼查显示,目前黄世霖关联的企业达20家,包括福建集新光储充检技术有限公司、福建集智储能技术有限公司、福建时代星云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时代星云”)等多家储能相关企业。

其中,黄世霖在时代星云担任董事长一职,并是该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拥有该公司38.38%的表决权;宁德时代则是该公司的第三大股东,直接持股比例为18.96%。

雷达财经了解到,时代星云创立于2019年,是一家集锂电储能设备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以储能应用技术为核心,为客户提供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储能产品及解决方案的高新技术企业。

据证券时报,时代星云2023年录得营收9.03亿元,亏损0.39亿元;2024年录得营收15.2亿元,亏损0.21亿元。

今年上半年,时代星云实现营收2.04亿元,亏损0.23亿元。截至上半年末,时代星云的总资产为11.48亿元,净资产为2.84亿元。

三季度日赚2亿,“宁王”批量造富

宁德时代最新发布的三季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830.72亿元,同比增长9.28%;归母净利润490.34亿元,同比增长36.2%。

从单季度来看,第三季度,宁德时代实现营业收入1041.86亿元,同比增长12.9%;归母净利润185.49亿元,同比增长41.21%,这意味着宁德时代第三季度日均盈利超2亿元,创下单季度历史新高。

不过,前三季度,宁德时代的综合毛利率有所下滑,从上年同期的28.19%降至25.31%。

现金流方面,前三季度,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806.6亿元,同比增长19.6%。

截至9月底,宁德时代的货币资金为3242.42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为432.61亿元,二者合计达3675.03亿元。

在充裕的资金储备基础上,宁德时代正在全球范围内加速布局。根据SNE Research数据,今年前8个月,宁德时代在全球动力电池市场的市占率为36.8%,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在国内,宁德时代在山东济宁、广东瑞庆、江西宜春、福建厦门、青海、福建宁德等基地均进行扩产,其中山东济宁基地预计2026年新增储能产能超过100GWh。

海外布局方面,宁德时代的德国工厂已于2023年投入运营,这是宁德时代在中国境外开设的第一家工厂。

据悉,该工厂投资约18亿欧元,初始规划产能14GWh,预计满产后年产量将达到3000万枚电池电芯。

在10月的业绩说明会上,宁德时代透露,匈牙利工厂正按计划推进建设进度,其中一期规划超过30GWh,预计2025年底建成并完成安装调试,二期也在有序推进中。

此外,宁德时代还正稳步推进与Stellantis合资的西班牙工厂及印尼电池产业链项目的建设。

其中,西班牙工厂投资高达40.38亿欧元,年产动力电池可达50GWh,目前已完成前期审批手续,即将启动工厂筹建工作。

而印尼电池产业链项目产能规划15GWh,可适用于动力及储能,预计2026年上半年投产。

雷达财经注意到,随着公司的不断壮大,宁德时代化身“造富机器”一般,持续将多位股东送上富豪榜。

在上月末揭晓的《2025胡润百富榜》中,宁德时代创始人、董事长兼总经理曾毓群以3300亿元的财富位列第4位,其财富比雷军还多40亿元。

而此番拟通过询价转让方式出让公司股份的黄世霖,则以1500亿元的财富高居榜单第23名,身家较上年上涨69%。

除了前述两人外,凭借宁德时代登上今年《胡润百富榜》的富豪,还包括身家630亿元的李平、身家245亿元的赵丰刚、身家230亿元的吴凯、身家均为190亿元的陈琼香和吴映明。

动力电池装车量份额下滑,加码固态电池布局

在近日举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表示,作为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动力电池产业已经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辛国斌也在大会上指出,电动化技术正从汽车向工程机械、船舶、航空器、机器人等领域全面渗透,动力电池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持续推动动力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强化战略引领,编制“十五五”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型电池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二是扩大应用场景,促进动力电池在相关领域扩大应用,支持换电模式创新和车网互动试点,推动新能源汽车与智慧基础设施协同发展。

三是健全治理体系,完善动力电池综合利用暂行办法,研究建立动力电池碳管理政策体系,进一步规范产业竞争秩序。

四是拓宽合作空间,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加快规则对接、标准协同,为高质量国际交流合作创造条件。

当前,动力电池行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尽管已是行业龙头,但宁德时代也并非完全高枕无忧。

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今年1-10月,宁德时代动力电池装车量达246.82GWh,装车量占比为42.79%,较去年同期下降2.61个百分点。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第二梯队的多家电池企业市场份额有所提升。比如,今年1-10月,中创新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的动力电池装车量分别为40.65GWh、31.85GWh、23.87GWh,装车量占比较上年分别提升0.15、1.23、0.71个百分点。

针对行业集中度下降的情况,伊维经济研究院高级分析师林雅倩此前在接受中国汽车报采访时表示,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国轩高科、亿纬锂能等电池企业在快充等技术上不断追赶头部企业,缩小差距。同时,不少车企为平衡供应链风险,稳定电池供应量和价格,纷纷引入二供。

值得一提的是,固态电池如今也成为动力电池领域的一大热点。在中国汽车报8月的报道中,万钢表示,经过多年努力,固液混合电池率先开展研发应用,目前已开展小规模装车配套,装车数量由百辆级迈向千辆级。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指出,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开始聚焦以硫化物为主体电解质的固态电池技术,产业化开始的时间预计在2027-2028年,2030年左右完全可以量产。

据悉,宁德时代于2023年推出凝聚态电池,采用半固态过渡方案,使用聚合物凝胶电解质,单体能量密度达500Wh/kg,已在电动飞机等项目上实现小规模量产,并计划加速车规级应用。

在今年7月末的电话会议上,宁德时代透露了公司固态电池业务的进展。宁德时代表示,公司非常重视固态电池,在固态电池领域已有10余年的研发积累,目前已组建了业内领先的研发团队,加大固态电池领域的投入,技术始终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不过,宁德时代透露,目前,固态电池行业的科学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还有一些工程问题,离包括供应链在内的商业化还有一段距离。

宁德时代有关负责人也表示,目前市场上很多在研发的固态电池产品其实是半固态电池。固态电池的商业化很复杂,要考虑到成本和供应链成熟度等因素。

根据规划,宁德时代预计2027年实现固态电池小规模量产,2030年前后有望实现更大规模生产。

有关宁德时代的后续发展,雷达财经将持续关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雷达Finance”,作者:彭程,编辑:孟帅,36氪经授权发布。

+1
7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报道的项目

二当家
我要联系
软件开发服务商

下一篇

中国消费看长沙。

1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