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药系、华润系、海尔系投资的千亿赛道,要凉了?
血液制品上市公司的三季报,集体“闪腰”。
从各家企业的业绩看,出现了收入和利润“双降”或者利润明显下滑。实际上,大半年前行业的画风还是大干快上,财团以资本撬动牌照,再豪掷千金收购采购站。理论上,血液制品应进来寡头竞争的盛宴。
但现实的反转突如其来,市场已开始质疑血液制品是否将走上疫苗的老路:降价竞争、上市公司艰难去库存、市值下坠。甚至,考虑此前行业的收购运作,血液制品若确定进入下行周期,景象或难堪过疫苗。
01 业绩集体“闪腰”
市场发现行业风向的转变,率先来自龙头天坛生物的业绩。
今年前三季度,天坛生物的营收44.65亿元,同比增长9.62%;归属净利润约8.19亿元,同比下降22.16%;扣非净利润约8.03亿元,同比下降23.07%。其中,第三季度该企业利润下滑明显,扣非净利润约1.85亿元,同比下降42.31%。
对于业绩下滑,天坛生物表示,原因包括销售价格下降、信用减值损失增加等。之后,该企业在投资者互动平台透露,近年来进口人血白蛋白批签发数量持续增加,对国产人血白蛋白形成一定的竞争压力。
无独有偶,血液制品上市公司集体走入低潮。今年前三季度,上海莱士、华兰生物、派林生物的营收分别为60.91亿元、33.8亿元、16.18亿元,各自同比下降3.54%、3.2%、14.4%。同期,博雅生物营收14.74亿元,同比增长18.38%,扣非归母净利润2.1亿元,同比下降37.55%。
这种低潮,对比近年各大财团竞相挤入赛道的热闹,更显落寞。
2021年,华润医药以收购股权的方式,正式成为博雅生物控股方。2023年,海尔集团以同样方式成为上海莱士的新实控人。今年6月,国药集团旗下的中国生物通过非公开协议受让,拟成为派林生物新的控股方。短短几年,血液制品的行业生态,逐渐演变为国药系、海尔系、华润系的巨头竞争。
彼时,各家机构为财团的赛道入局写下各种注脚。一方面,血液制品是严格管控行业,且近年加速批准新增浆站,形成“牌照稀缺+浆站增加”的底层逻辑。另一方面,实力雄厚的财团更容易用资本撬动“采浆量—产能—产品线”的扩张模式,打开行业天花板。
因此,无论哪个角度看,进入寡头竞争的血液制品行业,集中度和市场规模均会提升,即做大做强。国联证券预测,2030年国内血液制品的市场规模将增长至950亿元。
但就是这么一个行情,资本用脚投票、机构持续看好的情况,血液制品上市公司集体业绩“闪腰”。而且,市场担心更深刻的改变可能发生。
02 重演疫苗路径?
市场的深刻担忧,主要为血液制品是否也会走上疫苗产品“崩”的局面。毕竟,相似剧情也在重演,且两者都深刻受政策引导,极度依赖批签发规模。
以天坛生物为例,截至今年三季度应收账款11.2亿元,较20204年底的2.03亿元增长明显。同样,疫苗行业的应收账款高企也是近年来的突出问题。
眼下,尽管无法判断血液制品是否会走上疫苗的“供不应求—滞销—艰难去库存”路径,但产品降价的开端已成型。有意思的是,疫苗行业的降价潮由国产主导,但血液制品呈相反趋势。
据统计,今年以来人血白蛋白、静丙的终端价格分别同比下降10%、20%。天坛生物在报告中指出的进口竞争,为批签发的进口人血白蛋白持续增加。该类产品的进口与国产存在价格差异,进口的价格更低。以10g规格为例,进口的基立福为353-440元,CSL为345-372元;同类国产的华兰生物393-450元,博雅生物380-399元。
因此,进口产品以低价策略拿到更大的蛋糕。2024年,进口白蛋白的国内市占率攀升至69%,在三级医院超过70%。国产厂家只能降价应对,进而导致利润明显下滑。
而且,降价趋势或伴随技术突破延续。禾元生物研发中的植物源重组白蛋白,若实现量产成本降至10元/克以下,当前血源产品价格很可能腰斩。
换言之,血液制品的行业挑战可能才刚开始,无论进口引进还是技术突破,都大有空间可以挖掘。早前未允进口的人免疫球蛋白,如今也放开口子。其实,人免疫球蛋白的价格高于人血白蛋白,前者均价区间130元-537元、后者329元-1850元。
03 收购资产是财富还是负担?
若下行趋势确定,过去财团的投资或将被市场重新审视。实际上,拿到充沛资金的上市公司近年来不断以各种方式扩张。当行业在上行周期,扩张的资产是兑现潜力的财富,但趋势反转,资产或变为负担甚至负债。
早前,血液制品的扩张逻辑,在于血浆站和采浆量的比拼。多一个浆站,甚至多一吨血浆,就是多一份收入。天坛生物的崛起之路,就是大规模获批新浆站,迅速成为赛道龙头。截至今年上半年,该企业单采血浆站107家,包括在营单采血浆站数量达85家,血浆采集1361吨,约占比国内20%。
更有意思的是,派林生物被收入国药系版图后,同为一个体系的天坛生物与其产生同业竞争关系。之后,天坛生物公告称,收到实控人国药集团出具的承诺函,承诺五年内通过包括资产置换、资产出售、资产注入、设立合资企业等方式解决该问题。
这种整合,当时被市场视为一次新龙头的“更上台阶”。两家企业在浆站资源上互补,整合后形成更广泛的采浆网络。但未来行业的极度不确定,或打破既往的市场看法。
同样的,其他上市公司,尤其是有过资本扩张的那些,都将接受周期的灵魂拷问。
2024年,华润系的博雅生物购绿十字。交易完成后,博雅生物新增4个在营单采血浆站。今年前三季度,因并购绿十字产生的评估增值存货转销及资产折旧摊销,博雅生物的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16.9%。
今年,海尔系的上海莱士以42亿元收购南岳生物,由此新增9家浆站。截至今年三季度,上海莱士商誉83.1亿元,较年初增长63.76%。
归根结底,血液制品行业进入一个极度不确定的周期当口。曾经,财团竞相入局让市场无比兴奋行业的未来。眼下,进口产品与技术突破令国产厂家紧张。尤其是以收购扩张的上市公司,曾千辛万苦拿下的资产是否成为“甜蜜”的负担,还悬而未决。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投资者网-思维财经”,作者:蔡俊,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