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百度鏖战AI眼镜,谁能点亮“第二块屏”?
AI眼镜,这个曾经被定义为“伪需求”的产品,正成为互联网巨头的新入口。
继阿里巴巴的夸克AI眼镜S1之后,百度旗下小度AI眼镜Pro正式开售。短短数月内,两大巨头相继入局,宣告AI眼镜不再只是概念产品,而是正式迈入“消费战场”。
当AI能力不再抽象、当算法被装进镜框里,阿里与百度在AI眼镜上的不同路径,也正揭示着它们对未来生态版图的不同想象。
从搜索到视界,阿里与百度的两种野心
在AI眼镜赛道上狭路相逢的阿里和百度,都诞生于“信息检索”的互联网1.0时代,如今也都在生成式AI浪潮中面临入口式微的焦虑。
搜索流量正在被对话式AI吞噬,信息消费场景正从屏幕走向“无界”,他们都需要新的“触点”去重新连接用户。
阿里的路径,是延续其一直以来深挖的核心护城河。正如夸克AI眼镜S1主打的“生活服务+商业”,其通过视觉识别和语音交互,将各色生活服务场景从手机屏幕延展到真实世界中,帮助用户实现“一切皆可服务”。
从生活场景入手,阿里选择让眼镜成为一个“懂服务”的智能终端。这背后对应的是淘宝、支付宝、飞猪、高德等阿里系AI应用的统一生态——通过AI+AR+眼镜与生活场景聚合,从而为用户提供全面服务。
图源来自淘宝官旗(小度AI眼镜)
相比之下,百度的野心更“感性”。小度AI眼镜Pro背靠的是百度的语音交互体系与文心大模型,除了可以自主更换镜片、自配度数以外,它强调“识别+助理+伴随”的综合体验,目标是打造一个“懂你”的AI工具。
百度希望通过自然语言交互和多模态识别,让眼镜成为用户的“个人助理”,比如能识人、能识物、能录音、能翻译外语、能做备忘录等。这条路径更符合百度在智能音箱、语音助手上的经验积累。
一个是实用主义的场景落地,一个是感性派的生活陪伴。两种逻辑的分野,折射的其实是两家公司在AI时代的核心差异:阿里更像是“AI工具派”,强调实用效率;百度则更像“AI伴随派”,强调人机关系。
而当两种理念在一副眼镜上相遇,竞争的就不只是产品,更是认知与体验、效率与情感的双重较量。
算法之上,是工业化与生态的较量
除了在产品设计上寻求差异化,如今AI眼镜战场的挑战,不仅在算法层面,更在系统化整合的能力上。
它是一项典型的“系统工程”:既要有算力,又要轻量化;既要有AI模型的能力,又要控制成本;既要懂用户体验,还要打通内容生态。
因此,这场博弈的关键,不能停留在单点创新上,而是谁能率先实现从算法到生态的全链路打通。
从技术角度看,AI眼镜最核心的三个难点:算力、续航、视觉识别。而AI模型越大,对硬件的算力要求就越高,而算力提升往往意味着发热与续航问题。要在几十克的设备中塞入足够的算力和电池容量,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图源来自pixabay图库
因此,无论是阿里还是百度,都在探索“端云协同”的模式——部分任务在本地完成,核心推理交给云端模型。这对两家而言,恰好又考验了各自的底层实力。
百度的自身优势在于底层技术堆栈。文心大模型提供算法能力,小度也积累了丰富的语音识别与自然交互经验,加上自研的芯片与语音SoC方案,百度在AI眼镜的“底座层”较为扎实。
阿里的显著优势则在于生态层。它拥有强大的内容供应体系,从夸克到淘宝数据,再到钉钉的AI办公能力,阿里可以为AI眼镜提供丰富的落地场景和内容源泉。
但AI眼镜本身的量产难点也困住了不少人。一方面,核心元器件产能受限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而组件无法规模化量产也导致了产品侧的供应不足。
另一方面,AI眼镜较高的生产工艺要求,使得产品想在轻量化的同时实现精密组装并保证良品率难度不低,这也显著推高了生产成本。
对阿里来说,懂“内容”但也难免被量产技术难点困扰,而百度有扎实的底层,却也可能因此被拖慢节奏,亦或被生态“卡脖”。
此时,只有谁能率先跨越这道“软硬融合”的门槛,谁才有资格真正争夺“第二块屏”的入口。
AI眼镜的终极考验,不是技术,而是人
AI眼镜这块“屏”,也并非只是物理意义上的显示,而是未来人机交互的前哨阵地。
从手机到智能手表,再到AR眼镜,科技巨头们始终在寻找下一个“入口设备”——能让用户在离开手机后,依然留在自己的生态中。
如果AI眼镜能成为连接AI助手与现实世界的桥梁,它所承载的,将不只是流量入口,而是生态主权的重新分配。
图源来自pixabay图库
因此,这场对决的本质,不是“阿里对百度”,而是以内容为主亦或以交互为主的一次工业化竞速。最后,所有技术梦想都将落地到一个简单的问题上:人们愿不愿意戴它?
毕竟AI眼镜的前景不止一次被唱衰。Google Glass的失败、Snap Spectacles的昙花一现,都说明一个现实——技术的炫酷,不代表使用的刚需。
对消费者来说,戴上一副AI眼镜,意味着需要改变以往的行为习惯、社交场景和隐私边界,这将面对比算法更复杂的人性问题。从目前的用户真实体验来看,无论是夸克AI眼镜还是小度AI眼镜,都还处在“探索版”的阶段。
而更深层的挑战在于场景。AI眼镜需要一个“必戴理由”——如效率提升、情绪陪伴或身份象征。如果没有这个理由,它就难以跨越“酷炫一分钟,不戴一整天”的尴尬境地。
正如智能手表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抓住了“健康监测”的刚需场景;AI眼镜若找不到类似的核心场景,再强的算法,也可能只是炫技。
除此以外,更现实的问题是,AI眼镜的商业模式仍未清晰。最终是靠卖硬件盈利,还是通过订阅与广告延伸服务?在大模型推理成本仍高、用户付费意愿不强的当下,这道题没有标准答案。
巨头们或许并不急于盈利,现阶段AI眼镜的价值并不在硬件本身,而在于其是否能成为新的流量承载与数据采集入口。
如果它能成为用户与AI交互的主渠道,那么巨头就有机会在新的交互方式中重新掌控入口权;反之,它可能只是一次“换壳的智能终端尝试”——如同当年的智能手环、VR头盔,最终沉入消费电子的长尾。
结语
AI眼镜的故事已然开篇。
尽管短期内,AI眼镜不会成为爆款;但在AI时代,它可能是最具战略意义的“慢变量”。它承载的也不仅仅是技术幻想,更是巨头的生存焦虑——当屏幕的注意力被分散、当AI助手从文本走向现实,每一个触点都可能成为“新入口”的起点。
最终谁能点亮“第二块屏”,或许并不取决于算力、算法,而取决于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在AI时代,用户真正需要怎样的“眼睛”去看世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港股研究社”(ID:ganggushe),作者:琴声奏响时,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