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恩达:小团队用 AI,怎么打赢大公司?

AI深度研究员·2025年11月13日 08:51
吴恩达:AI写代码普及,小团队靠小场景取胜

“写代码的人越来越多,但真正会用 AI 写代码的人,依然寥寥无几。”

2025年11月12日,在刚刚结束的 Snowflake 开发者大会上,

吴恩达说:

让 AI 帮你写代码,不要再手动编码。

这位 Google Brain 创始人,现在每天都在用 AI 写代码。他甚至开玩笑说,如果飞机上没有 Wi-Fi,他就没法编程。

他的核心判断:这场范式转变的受益者不会是拥有最多资源的大公司,而是那些敢于从小场景切入的团队。

为什么?

用 AI 辅助编码,不需要10人工程师团队就能构建原型;开源模型+私有数据,组织得当,效果比堆参数更强;不靠参数规模,而靠打中真实需求。

今天的竞争,不在于谁能造出更强模型,而在于谁已经开始用 AI 实际干活。

小团队的机会,就在这里。

第一节|小团队的武器:先赢一个小场景

在这场对话里,吴恩达先指出一个误区:

“我们在 AI Fund 孵化了很多创业项目,最难的不是控制成本,而是先打中一个用户真正喜欢的产品。”

他说,现在很多创业者一上来就担心模型用得贵、推理成本高,其实顺序搞反了。

要先解决的问题,不是花多少钱,而是有没有做出有人愿意用、愿意留的东西。这一步如果还没走通,优化成本就是本末倒置。很多时候,当我们真的找准了产品方向,就算成本开始上升,我们通常也能找到办法把它降下来。

所以,对于想做 AI 产品的小团队来说,第一步不是找融资、不是烧算力,而是找一个明确、具体的小场景,把它做出结果。

基于这个思路,他特别强调两件事:

第一是保留选择权:我们在一开始做架构时,就多做一点点额外工作,为以后能切换模型留好接口。

不要一上来就绑定某个模型或平台,要让系统有替换余地。今天用 GPT,明天可以换成 Claude、Gemini、开源 Qwen,只要业务逻辑清晰,换模型就不是难事。

第二是控制数据:现在很多 SaaS 产品,其实是在你组织内部建立了一个数据孤岛。你用得越久,越被锁定。

他提醒,AI 产品真正的核心资产,其实是你自己的数据。如果这个数据是存在别人的平台里、调用起来要掏钱、还得申请 API 密钥,那你构建的就不是护城河,而是围墙。当然你得有地方托管数据,但如果你能控制自己的数据,让供应商在你这边操作,而不是你把数据送过去,会有更多主动权。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开源模型+自有数据对小团队尤其重要。

因为你没有预算去签昂贵的 API,也等不起封闭模型慢慢迭代。而开源模型胜在灵活可控,更适合快速验证一个小场景。

不要先做最大,不要追求完美,要先找到那个能用起来、能跑通的第一个真实任务。

在 AI 进入每一行每一业的时代,小团队的机会从来不在全做,而在做小、做快、做真实。

第二节|代码门槛消失,每个人都可以是开发者

小团队能快速验证场景,还有一个关键原因:开发的门槛正在消失。

吴恩达在会上讲了一个小细节。

前一天晚上他要从机场飞回旧金山,结果登机前收到通知:飞机上没有 Wi-Fi。他的第一反应不是不能看电影,而是:糟了,我在飞机上没法写代码了。

他说这句话的时候,全场笑了。但他说完之后又补了一句:

“这让我意识到,我已经非常依赖 AI 编码工具,比如 OpenAI Codex 和 Claude code了。”

而这,正在成为常态。

过去,写代码是工程师的技能。今天,在吴恩达看来,用 AI 写代码已经变成了普通人也能上手的能力。

他的核心观点很清楚:

不要手动写代码。不要用老方法。让 AI 来帮你写。

这就是 Vibe Coding:你只需要告诉 AI 你要实现什么,AI 来写出第一版,再由你修改或微调。

他说:现在是开发你喜欢的产品的最好时机,因为你可以在更短时间、用更少成本完成。会用 AI 编码的人,不只是程序员,还有 CEO、产品经理、市场人员,都能更快完成任务。

这也是为什么他认为,开发能力正在变得普及,变得像使用 Excel 或画图软件一样自然。

真正的门槛,从会不会写代码变成了敢不敢开始。

他甚至说,大学里的计算机专业失业率正在上升,不是因为市场不需要写代码的人,而是:大学还没有及时调整课程,去教学生如何用 AI 写代码。

他自己也面临这个问题:就连我,也招不到真正懂 AI 写代码的人。

所以在他看来,谁能更早掌握 AI 写代码,谁就能更快落地想法。

现在很多开发者每月为 AI 编程工具付费数百甚至上千美元,为什么?因为产出速度比以往提升了好几倍。

而且吴恩达发现,当开发者用 AI 解决自己的真实问题时,效果最好。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小团队更容易从 AI 编程中受益:他们不是为了别人的需求写代码,而是在解决自己遇到的真实问题。不是因为他们更聪明,而是因为目标更明确,也更敢于和 AI 协作。

对每一个想做产品的人来说,问题已经不再是我会不会编程,而是:

“我开始用 AI 编程了吗?”

第三节|智能体是干活的工具,不是展示品

在前一节,吴恩达讲的是 AI 写代码如何让人人都能动手做开发。这一节,他把话题推向了真正能落地的方向:智能体该干什么,该怎么干活。

过去的几个月,我们见过太多关于智能体的概念、演示、营销话术。

但吴恩达的关注点很简单:AI 不是为了演示,是要替你干活。

他说,真正有价值的,不是你搞出一个会说话的聊天框,而是你能不能用智能体,解决企业里那些最没人愿意碰的事。

他给的例子很具体,也很现实:我特别关注 PDF 文件。它们是每个公司里,最常见、也最难用的数据类型。因为每家公司都有大量这种 PDF 文档:财务报表、医疗记录、合同、物流清单,全都散落在系统角落里。

“我们公司就在做代理式文档提取,可以自动从这些 PDF 里识别字段、提取结构化数据。”

他说,这不是未来,而是现在已经在用的流程。有公司把 AI 智能体接入后,自动识别几十页的财报表格,填入数据库,供后续分析。

不是替代人,也不是增强认知,就是干活。干那些以前需要人一页页点、一行行复制粘贴的活。

主持人也顺着这个话题抛出了一个笑话:我这一生中最强大的 PDF 搜索引擎,就是 Command + F。

吴恩达接话说:

“真的。有时候我们还得下载 PDF,再自己找表格。而现在,智能体可以直接把表格提出来,交给分析师,甚至直接调用后续工作流处理。”

这就是现状。这是对 AI 工具的重新定义:

它不是一个看起来厉害的演示;

它不是一个叠了几层架构的系统;

它是一个能处理你真实业务流程中烦人任务的虚拟助手。

他认为:

AI 的下一个阶段,是把 PDF、音频、邮件、票据……这些非结构化数据真正用起来。

而且他强调一点:这类智能体不是大公司专属,小团队反而更有优势。

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遗留的旧系统,不需要反复协调,只要一两个开发者和一个场景,就能把智能体接进去。

所以,别再把智能体当作展示项目。

真正的用法,是让它成为你业务里那个不抱怨、不下班、不请假的执行者。

谁先把智能体接入工作流程,谁就能在局部场景里产生真实效率。

结语|门槛降了,速度成了关键

这场对话里,吴恩达讲的都是实操:

找一个真实的小场景,先做出来;

用开源模型+自有数据,而不是等大模型降价;数据抓在自己手里;会用 AI 写代码,现在就能动手开发了。

技术正在普及。AI 产品的门槛,已经从技术能力变成了行动速度。

小团队和大公司的差距,正在从资源变成执行力。

📮原文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WNc-Hd90U

https://www.deeplearning.ai/the-batch/issue-326/

https://www.deeplearning.ai/the-batch/tear-down-data-silos/

https://www.deeplearning.ai/the-batch/improve-agentic-performance-with-evals-and-error-analysis-part-2/

https://ca.news.yahoo.com/google-brain-founder-andrew-ng-053503359.html

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I 深度研究员”,作者:AI深度研究员,36氪经授权发布。

+1
11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科技公司在AI竞争中重新定义了人与岗位

1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