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租从“上万”变5000,人形机器人租赁降温之后

豹变·2025年11月12日 19:47
人形机器人租赁的“红利期”正在慢慢消退,当引流狂欢结束以后,人形机器人会沦为破铜烂铁吗?

今年夏天,一位西班牙小伙联系到国内一家人形机器人租赁商,表示希望能租借宇树机器人拍一个Vlog。数日之后,他便不远万里来到杭州,带着机器人走街串巷,度过了一天的生活。视频上传到YouTube后,浏览量飙升。

不久之后,在某海滨城市的啤酒节上,租赁商的执行团队操作身高1.8米的天工Ultra,在万众瞩目之下将托盘上的小木槌郑重交给参会嘉宾,开启了啤酒节的“第一桶酒”,立刻引爆全场。

就在上个月,几只机器狗亮相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与来自温州平阳县的非遗木偶一起在舞台上共演一场木偶戏,台下观众纷纷举起手机拍照记录这一时刻。这一活动中机器狗的运动方案亦由一家机器人租赁团队来策划。

人形机器人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融入我们的商业与生活。而租赁商们算是最早一批吃螃蟹的人。春节之后,人形机器人租赁日租过万,一“人”难求。

不过市场很快退去狂热,回归理性,如今租赁价格几近“腰斩”,泡沫被挤出的同时,也催生了从单纯“走秀”到深度“共演”的业态升级,这考验着每一位参与者的生存智慧。

从上万到5000,租赁价格腰斩

春晚舞台上的一场表演,瞬间点燃了人形机器人租赁市场。

宇树机器人一夜爆红,引发租赁价格飙升,日租金从千元量级连翻数倍,出现“一机难求”局面。官方定价9.9万元的机器人也被渠道商炒至20万元。租赁档期排至两个月后,新玩家争相入场,整个行业沉浸在供不应求的狂热氛围中。

黎磊自大学毕业之后就步入了机器人租赁/销售行业,在市场的历练中拉起了一支十几人的队伍。从扫地机到酒店、展馆常见的轮式机器人,他见证了十年来机器人市场的起伏。

由于此前和宇树在业务上有接触,他立刻觉察到这个市场蕴含的商机。因此,尽管面对着比官方高出一倍的价格,他还是毫不犹豫地出手,砸下重金购买了数台机器人。

他算了一笔账:彼时,市场尚是一片蓝海,每场活动租用一台机器人就要支付1万元-1.5万元的费用。对于主流的开业仪式、展览会议等活动来说,一般都需要多个机器人出场,且因为自身在业内有人脉积累,即便刚刚入场也能保证每天接上2单左右。这样算下来,几乎每台机器人天天都有出场的机会,仅需半个多月,投入的机器人就能回本。

至今,黎磊仅在机器人购买一项上就花了将近400万元,远超其他支出的总和。他表示,人形机器人租赁市场是个“重资产”行业。

随着新业务线的拓展,黎磊招聘了更多的执行、运营人员。此外,他还招聘了3名技术人员,以对机器人进行二次开发。

谈到近期的行情,黎磊表示,当前的客单价相较以往用“腰斩”一词形容并不夸张。目前,租赁一台宇树G1参加一场活动的租金一般在5000元上下,机器狗则在500-1000元左右,已经不足年初的一半。成本的回收期也从20天拉长到3个月左右。

多名人形机器人租赁商向《豹变》反映,基于不同的需求,宇树G1、众擎PM01等中等型号的机器人,单日租金一般在4000-6000元左右浮动,若搭配演出服、语音或舞蹈编程等仍需加价。若逢节假日档期紧,费用还会进一步上调。

黎磊也补充道,当前租赁市场上的报价一般采用“基准价格×调整系数”的方式,整理客户需求、给出活动方案、派出执行团队负责操作、后期维修等费用均包含其中,调整系数的变动主要基于需求实现的难度和工作量。

一位租赁商给出的价目表,实际报价还能再低20%左右

 

不过,相较于其他品类经营租赁动辄1年以上的回收期来说,3个月的回收期仍旧相当值得投资。

据黎磊观察,行业内的单量并未下降。以他自身为例,十几人的团队,每月能接到50-60单,与年初基本一致。有时,为了赶上需求,他还要在深夜参与彩排。考虑到入场者在不断增加,市场的需求还处于高速扩张的趋势中。

同时,人形机器人市场供给增加,他也不必再支付两倍的溢价来购买产品。

在机器人领域深耕十年,黎磊观察到,与人形机器人市场“以租为主”不同,以往的轮式机器人市场一般是以销售为主,租赁的单子少之又少。他归纳出的原因是,人形机器人多为单次引流使用,且价格较高,难有购买需求。

而轮式机器人则早已步入实用领域,酒店送物、展厅导览、情感陪伴、教育辅导,这些场景都需要长期、多次使用。此外,这类机器人的单价并不高。以进化者“小胖”机器人E01为例,其售价已在万元以内,二手价格则已不足千元。所以客户一般会选择直接买断,至多请团队来进行售后维修。

不过,目前已经有人形机器人厂商在尝试下探C端市场。10月23日,松延动力推出售价仅9998元的“Bumi小布米”,成为全球首款万元以内高性能人形机器人。

黎磊表示,随着价格平民化、功能实用化,他也会考虑进一步开拓人形机器人销售的市场。

根据《豹变》的观察,当前市场上已经有规模较大的租赁商提供销售、培训服务,但最终导向仍是承接商单、吸引流量。

流量为王,技术卡人

当前人形机器人市场仍是“赢家通吃”的格局。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报告,2025年上半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占率前三的企业占去八成份额,而宇树一家就独占一半。

在租赁市场上,这一分化则更为极端。《豹变》与多家人形机器人租赁商沟通后了解到,宇树机器人往往能占到公司机器人储量的70-80%,余下则由众擎、优必选、智元、松延动力等品牌瓜分。

“流量为王”的市场是根本原因。一方面,打出名气的机器人更容易触达客户;另一方面,客户使用人形机器人的目的一般也为“引流”,大众认知度高的机器人他们也会优先使用。

在一个租赁团队担当商务的覃文锦表示,多数情况下,前来对接的客户可能只知道宇树这一个牌子,不少甚至对人形机器人一无所知,只能以“春晚上那个机器人”来指代。许多需求也需要团队帮忙才能整理清楚。

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各大人形机器人厂商都热衷于参加各类展会、赛事、采访栏目等活动。对行内人来说,这是产品性能上“秀肌肉”,而对行外人来说,品牌认知度将通过市场链条极大影响产品的销量。

黎磊的机器人储备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十几台机器人中,占据绝对多数的宇树自不必说,在这之外,还有一台天工Ultra、两台松延动力N2“小顽童”,两者分别夺得了亦庄机器人“半马”的冠军、亚军,亦是“一时瑜亮”。

除了名气,这三台机器人也很好地填补了租赁需求的空白:作为全尺寸机器人,天工Ultra身高1.8米,在与人进行交互时更自然,不会因身高太低影响视觉效果。松延动力“小顽童”1.2米的身高则给了它灵活机动的优势,不仅在奔跑、连续后空翻等动作上表现更佳,还便于运输。

在今年7月举办的青岛啤酒节开幕式上,黎磊的团队就操纵着天工Ultra,将开启“第一桶酒”的小木槌亲手送到了参会嘉宾的手中。

种种需求交汇下,租赁市场对机器人功能要求也在提高。年初,只需要招招手、走走路就能回应用户的需求。而现在需求则更加复杂多样。据多名租赁商反映,宇树G1基础款已经难以满足客户的需求,现在大家配备的机器人多是支持二次开发的edu版。

一位租赁商给出的宇树G1机器人可实现功能清单

 

同时,一些技术瓶颈也限制着机器人租赁的发展。一位上海的租赁商对《豹变》表示,在某大型商场开业仪式的策划过程中,原本要设计让机器人担当主持任务,但由于机器人的本体扬声器音量太小,即便安装扩音器也效果一般,最终只能放弃这一方案。

另一个问题是多机协同。当前,市面上的机器人大多只是“各跳各的”,至多做一做位置的前后交替,还无法做到像真人一样实现多样的队列穿插与变换、肢体接触与互动等复杂动作。

即便是看上去基础的搬东西,也不能保证100%不出问题。在青岛啤酒节的案例中,由于机器人在双足行走中会有抖动,但又无法像人一样即时自动调整步态,搬运的小木槌在舞台上可能会掉下来。为此,黎磊特别定制了一个托盘放在机器人胸前,并用细线加固,还在托盘里设计了和木槌形状匹配的泡沫垫,防止木槌抖动、共振,才敢保证木槌能够顺利交接。

人形机器人领域的突破点,依然是技术。

出海非易事,寻找更多场景

今年夏天,一名来自西班牙的网红博主通过他在中国的朋友联系到黎磊,表示希望能租借宇树机器人拍一个Vlog。确认好需求之后,他便不远万里来到杭州。早上起床,机器人与他共进早餐;到公园里面跑步,机器人担当他的“跑步搭子”。就这样,他带着机器人走街串巷,度过了一天的生活。视频上传到YouTube后,浏览量立刻飙升。

在国内外的互联网平台上,有关中国人形机器人的视频屡见不鲜。只要稍作剪辑,此类视频便可收割一波流量。在评论区里,满是对中国科技的惊叹。

尽管人形机器人在海外频频吸睛,但机器人租赁出海并不一定是一门好生意。

一位租赁商的遭遇可以印证这一点。他受邀携带了20台宇树机器人参加东南亚某国的官方活动,最后项目虽然成功完成,但后续出现了许多争端,至今还有两台机器人被扣留,国内的执行团队还陷入了经济纠纷和诉讼漩涡中。

黎磊自己也曾收到过许多来自海外的邀约。但他考虑到,在海外开展业务,运输、周转成本太高,耗时过长,维修配件也不容易找到,做这门生意并非经济的选择。

此外,国内外通关的标准不同还可能会导致机器人无法过关,甚至被扣留。种种因素叠加,使得他对出海租赁保持谨慎。只有距离近的亚洲国家,或者在费用给足的前提下,他才会考虑接单。

在国内,人形机器人行业的未来或许要相对明朗一些。

覃文锦此前曾做过运营工作。在经历行业下行期之后,她开始寻求转型。由于家中有具身智能领域从业者,她便在今年2月加入一个人形机器人团队,担任商务的角色。

5月,当她在杭州的一所小学参加活动时,学生们的表现令她十分诧异。在表演中,这些十岁上下的孩子清晰地指认出团队所使用机器人的型号,甚至能直接报出它们的售价。G1、Go2,在某些客户看来或许分不清的型号,但对身处多家具身智能企业“大本营”、从小接受AI教育的学生来说,这些已经是基础操作。

不过,覃文锦也有对业绩突然下滑的隐忧。她表示,当前人形机器人市场的需求归根结底还是“引流”二字。当期待值上升、新鲜感褪去,目前的人形机器人能否继续勾起用户的好奇心,仍是未知数。如果这样一天突然到来,团队斥重金购置的大量机器人将从“现金奶牛”一夜变成破铜烂铁。

在人形机器人租赁市场形成之前,业内的销路局限在高校、科研机构,用途也仅仅是作为实验对象而存在。可以说,这些租赁商正在为企业开拓更多的应用场景,从展会到各类仪式,从婚礼伴郎到生活搭子,人形机器人开始步入更多人的视野。

但值得警惕的是,当引流效果开始衰退,而各类刚需场景还不能匹配时,这种青黄不接的处境将意味着整个行业的凋敝。同时,这也意味着,谁能率先突破新技术、拿出好产品,谁就能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成为行业领导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豹变”(ID:baobiannews),作者:高泽,36氪经授权发布。

+1
23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AI硬件何时成为刚需电子消费

1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