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500元的宫廷饭,猛攻小城餐桌

红餐网·2025年11月11日 12:13
宫廷饭的“变形记”。

宫廷饭正在“下沉”。

“您金安”“秋日吉祥。”

一进门,就有“侍卫”和“宫女”作揖行礼,入座后,又有专人奉茶、伺候沐手、焚香,还没等人回过神来,奏乐响起,台下宾客已经在一场接一场的舞剧中品尝佳肴。

这不是古装剧片场,而是一顿“宫廷饭”的正确打开方式。

为了吃这顿饭,有人提前一个月蹲守小程序抢好位置;有人跨城开车两三小时,再花上几百块挑选服饰做妆造,只为拍出几张“穿越感”十足的照片。

在北京、上海,“进宫吃饭”已成风潮,宫宴、蜀宴赋等品牌预约常年火爆,连工作日午市好位置都得提前锁定,节假日更是一位难求,甚至有“黄牛”溢价100-200元在网上叫卖。

红餐网注意到,如今“宫廷饭”正悄悄“下沉”,在新一线、二线甚至三四线城市的街头巷尾,也有越来越多同类餐厅冒了出来。

“宫廷饭”的风,吹到了全国各地

2019年,北京宫宴以“宫廷食礼文化+沉浸式体验”打开市场,“新宫廷菜”的定位,为很多后来者提供了参考。

△图片来源:宫宴官方公众号

实际上,从开业起,北京宫宴就跳出了传统餐饮的框架,将“吃饭”变成了一场沉浸式文化体验,这也是它区别于其他表演型餐厅的核心:穿上古代服饰、享用宫廷礼食的顾客不仅是观众,更成为“演出”的一部分。

据公开资料,北京宫宴大厅有108个席位,定价498/位,通过场景、餐食、表演等环节还原了古代帝王宴请“皇亲国戚文武百官”的场面。它以周朝饮食礼制中的“燕享食礼”为背景,从茶饮点心、冷盘、主菜主食到饭后甜点,菜单上约有14道菜,每道菜都有典籍出处,且分别和一个节目相呼应,这一点,很好地满足了消费者对文化认同的深层需求。

另一方面,从进门到离场的全程仪式感、上百套可选的古装和专业妆造服务,又精准捕捉了消费者对情绪价值的渴望,营造了沉浸式的用餐氛围。

北京店运营四年后,宫宴上海店开业,去年,又在杭州开了第三家门店,而且规模越来越大:上海店可同时容纳160人用餐,借助160台投影仪打造全景沉浸体验;杭州店单次接待量达到了280人。

△杭州宫宴,图片来源:宫宴官方公众号

目前,宫宴相关话题在社交平台的讨论量达千万级别。创始人行斌在2024年第四届中国餐饮品牌节公开称,其复购率达到40%,这也证明了文化餐饮的竞争力和市场空间。

眼下,这股“宫廷饭”风潮也已经吹到了全国各地,很多人将之视为一门可“复制”的生意。

△图片来源:宫宴官方公众号

宫廷饭“变形记”

“不用专门飞北京上海,在家门口也能体验‘进宫吃饭了’”

红餐网注意到,在社交平台上,“xx也有宫廷宴啦!”“坐标xx,进宫吃饭咯!”等话题热度颇高,一批融合地方特色的宫廷饭餐厅,正在各地涌现,逐渐“下沉”。

以叙宴为例,2024年在上海站稳后,又迅速在杭州、合肥、台州开出3家分店,并已开放加盟;再比如武皇盛宴,在洛阳连开三店后,又布局西安,今年10月开出西安大唐不夜城店。

消费者对宫廷饭的热情高涨,据中国饭店协会,武皇盛宴每日两场演出上座率达到96%,节假日甚至需要加开下午场,营收也在逐月递增。叙宴相关负责人也曾公开表示,今年年初新开的台州门店,表现超出预期,“春节期间,几乎场场爆满,上座率位居叙宴全国各门店之首。”

△图片来源:武皇盛宴官方公众号

然而,不同区域因文化背景、消费习惯的差异,也演化出了不同的落地策略。

比如越是“下沉”,价格也相应更低,菜品、主题表演等也更强调在地性。

选址西湖区的宫宴杭州店,普通席位定价498元/位,与北京、上海看齐。但在内容上则主打宋代宫廷御膳礼仪,通过舞剧《苏东坡》串联起苏轼和杭州的渊源,强化在地连接。

还比如蜀宴赋,全国首店落地成都,定价同样是498元/位,主打“全景沉浸式礼乐文化主题餐秀”,并随季节更新主题。“金风玉露宴”是其9月推出的秋季主题,围绕川菜二十四味展开,比如“藤椒味”“麻辣味”等,结合时令食材呈现川味,拉近与本地消费市场的距离。

△蜀宴赋“怪味牛小排”,图片来源:蜀宴赋官方公众号

也有品牌通过更接地气的定价来贴近本地消费者。

比如青岛的兰齐宴赋,定价298元/位,场地规模与设计相应简化。菜品上,推出“大唐庵罗果奶”“东坡肉烧鲍鱼”等融合古典与地方风味的菜式;表演内容则融入火牛阵、胶东王等和青岛渊源颇深的传奇故事,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图片来源:兰齐宴赋官方公众号

此外,还有部分品牌通过场景“利旧”而非从零打造,邀请本地非遗传承人驻场,或植入小段地方剧目等方式来进一步降低“宫廷饭”的成本,从而让定价更亲民。

不过,当“宫廷饭”变成了更加接地气的生意,跟风入局的人多了,挑战也随之而来——品质参差不齐、内容水土不服,正成为它们必须跨过的一道坎。

“下沉”的贵价体验,正遭遇水土不服

随着宫廷饭门店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吐槽声也渐渐增多,“下沉”的贵价体验似乎正在遭遇水土不服。

一方面,尽管开往更“下沉”市场的商家,定价相对更低,比如部分品牌推出298元/位的套餐,但横向对比本地市场,这样的价格依然不便宜。如何打造出“性价比”,商家和消费者存在认知错位,这是困住很多“宫廷饭”餐厅的第一道坎。

“实在太差了,去了成都和苏州的,再来看家门口的,差的不是一点点。环境差、舞台差、不对,是基本没有舞台,整个空间实在太小了,根本摆不开,菜品也不咋地,还邀请了两个朋友来踩坑,太不值了。”

有网友在花了329元体验一顿宫廷饭后直呼“不值”,类似的评价并不少见。

“宫廷饭”本质上是一种体验式消费,这对菜品、表演、服务等各环节的要求都比较高,任一环节“缩水”,都会导致消费者体验大打折扣,“高价低质”的差评集中爆发。

比如宫廷饭所强调的文化体验层面,部分门店在落地时显得力不从心。

“最期待表演部分,但却不知所云。”“我是古风中式美学爱好者,演出还是很好看的,但男演员打扮粗糙,发髻没梳,非常出戏。”“表演只能说中规中矩,班味很重。”

类似的评价,都指向餐厅在舞美编排、演员训练、典故讲解等方面的专业度缺失,沉浸式体验难以成立。

复购率低,也是不少宫廷饭走向全国,却难以真正扎根当地的普原因之一。

在北京、上海等消费力强或旅游客源丰富的城市,餐厅可以通过季节性主题更新吸引回头客,再加上宴请聚会以及游客打卡等,复购情况相对乐观。

然而,在更多依赖本地客群的区域,如果主题更新缓慢、缺乏复购激励,门店很容易在开业的新鲜热度退去后迅速遇冷,而当餐厅生意变差,前期投入高企(比如场地场景打造、内容菜品研发等)、各项运营成本居高不下(诸如专业的表演团队驻场、沉浸式体验往往意味更多的服务人员等) ,又会成为经营者身上沉重的负担,最终会导致各项服务体验缩水,甚至不得不打起“价格战”,最终陷入恶性循环。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结 语

宫廷饭的“下沉”,其实是市场对文化餐饮的一次真正考验。

从一线城市的礼乐盛宴,到各地的特色演绎,它证明了“贵价体验”并非大城市的专属,消费者愿意为扎实的文化体验和情绪价值买单。

如今,这场关于文化、价值与体验的探索仍在继续,但有一点已经清晰,未来能真正扎根的宫廷饭,绝不只是跟着风口跑,一定是跟着需求走。

未来,谁能真正拿捏“在地化”和“品质感”之间的平衡,谁才能在这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找到属于自己的长久生存空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红餐网”,作者:钱俊,编辑:方圆,36氪经授权发布。

+1
7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