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工智能协作时,要做决策者,而非工具使用者

哈佛商业评论·2025年11月10日 08:52
四个人工智能领导力锚点。

很多人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来撰写邮件、制作幻灯片、安排会议和做笔记。将这些日常任务交给人工智能,感觉颇为轻松。然而,在节省时间的同时,我们付出了什么代价呢?

虽然人工智能能够为更高层次的思考腾出空间,但它也可能诱使我们完全将思考外包出去。问题不仅仅在于人工智能功能强大,还在于它极具说服力。它能迅速起草内容,语气自信,行动快捷。当我们身处压力之下、疲惫不堪,或者只是急于推进工作时,很容易就会让工具替我们做决定,而没有停下来思考,自己是否正将本应亲力亲为的思考任务委托给了人工智能。

这种影响虽微妙却意义重大。我们越来越倾向于依赖人工智能做总结,而不再阅读原始反馈。团队依据人工智能生成的趋势制定策略,却常常不去质疑源数据。管理者依靠人工智能撰写绩效评估,还假定其语气中立,而实际并非如此。这些并非领导力的缺失,而是表明决策过程中以人为本的部分——赋予选择意义的价值观和判断力——正多么迅速地悄然溜走。

优秀的领导力从来都不是知晓所有答案,而是需要反思、勇气和明确的目标——这些品质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随着技术愈发强大,其带来的速度和便捷性不断提升,复杂决策将越来越需要我们放慢节奏,深入思考。

作为一名专注于解决复杂问题的决策专家,我深知用人工智能的思考取代自身思考是多么容易。在咨询客户的实际工作中目睹这一现象后,我开始研究应对之策,以抵消人工智能主导决策的影响。

我发现,要应对这一局面,我们需要的并非更多技术技能,而是明确方向:清楚了解自身角色、任务本质,以及哪些判断应由我们自己做出,而非由机器代劳。我提出了“人工智能领导力锚点”的概念,它包含四条简洁且长效的原则,助力领导者铭记自身作为思考者,而非工具使用者的角色。这些锚点并非刻板的规则,而是一种心理暗示,意在唤醒领导者的自我意识,使其能够自如掌控运用人工智能的方式与时机。

这些锚点是维护和保障决策自主性与有效性的有效途径。即便机器快速运行,试图裹挟你一同加速,它们也能让你保持控制权,提升决策结果的质量和可信度。

四个人工智能领导力锚点

我的一位客户普丽雅是一位资深技术高管。当一位长期客户对新的金融交易协议表示不满时,她运用了这些领导力锚点。普丽雅提议召开会议,并借助人工智能辅助准备。和许多领导者一样,她面临压力,担心客户关系,决心妥善处理此事。

以下将阐述这些锚点的运作原理、每个锚点的关键意义、你应当自我审视的问题,以及普丽雅如何借助它们,确保自己依靠自身思考而非人工智能的输出开展领导工作。

1. 权威核查

人工智能在初步充实你的想法并形成工作成果方面可能很出色。虽然它可能 “创作” 了成果,但你才是对实际情况拥有权威的人。不要把人工智能的初稿当作你的终稿。

这个锚点关乎发挥你作为领导者的权威。把人工智能想象成一只兴奋的小狗,跑在你前面:小狗可能觉得自己掌控着局面,但其实是你在遛狗,而非相反。所以让人工智能先行,但不要把它的速度等同于质量。

在审核人工智能的输出时,问问自己:

- 我是否达成了预期目标?

- 我是否解决了已明确的问题?

-这符合我想要的语气、语义和语境吗?

- 人工智能遗漏或假设了什么?

普丽雅得知客户的不满后,让人工智能起草一封概述后续步骤的邮件。回复内容措辞优雅、策略得当,极具直接转发的诱惑。但普丽雅停顿了一下,向自己提出上述问题。然后她重新阅读邮件,专注于客户可能的感受。尽管语气看似中立,普丽雅却注意到邮件对客户观点缺乏关切。于是她在开头添加了一段内容,先认可客户的不满,再提出人工智能建议的解决方案。

2. 目的核查

人工智能受概率驱动,而你受目的驱动。

人工智能可以建议后续步骤,但它并不了解你真正的动机。它会根据其他人的做法给出答案,却不理解你的价值观、背景、人际关系或长期愿景。

这个锚点旨在防止众包智慧取代你独特的视角。在决策过程中确定一个节点,重新聚焦于对你重要的事情。问问自己:

- 我的短期目标是什么?

- 我的长期目标是什么?

- 人工智能的输出是否反映了这些目标?

在与客户会面之前,普丽雅利用人工智能准备谈话要点,但确保留出足够时间,花五分钟反思并重新明确自己的使命——既包括此次会议,也关乎所在组织。

普丽雅的短期目标是保住合同,但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途径是作为一名优先考虑合作关系的领导者做出回应——这是她的长期目标。人工智能建议普丽雅直接表明客户的要求不易满足,但普丽雅觉得自己的观点不应凌驾于对客户需求和视角的讨论之上。人工智能所认为的直率,在普丽雅看来却是关系脱节。于是普丽雅修改了谈话要点,以询问客户 “您能跟我讲讲,从您的角度来看,怎样才算是成功吗?” 作为开头。

3. 责任核查

无论工具多么有用,一旦出现问题,你都要对后果负责。当决策出现失误,坐在董事会会议室或接受绩效评估的不会是人工智能,而是你。在风险较高时,确保是你的思考支撑着你的决策,而非人工智能。责任无法委托他人。

即便人工智能在记录会议内容,真正在场的也是你。要根据当下实际情况实时调整回应。在分享人工智能的输出之前,问问自己:

- 我支持这些信息吗?

- 我乐于捍卫这个观点吗?

在普丽雅与客户的会议上,客户对她的一些建议提出了反驳。她意识到,其中一条几乎直接取自人工智能准备内容的建议,将新交易协议描述为保护自己公司,而非满足客户需求,这显得有些麻木不仁。

她承担了责任:“这个想法没有回应您的需求。让我提出一些更符合您刚刚分享内容的建议。” 面临风险的是普丽雅的信誉,而非工具的。

4. 事实核查

人工智能总是听起来很自信,即便它(以及你)不该如此。它是基于聚合数据进行训练的,这些数据可能包含过时、不完整或不正确的信息,而且它有时会完全编造来源和故事。

这个锚点关乎事实核查。对人工智能持怀疑态度,防止毫无根据的假设、错误信息和虚假信息渗入你的工作。只有靠你保持警觉并加以审核,才能维护自身权威。积极审视收到的输出内容。问问自己:

- 这些信息可验证吗?

- 对于这个问题,是否还有其他视角?

- 这些信息可能在哪些方面出错?

当普丽雅想了解客户的不满是否也可能是其他客户面临的问题时,她让人工智能 “总结关于这个新交易协议,行业内最大的担忧和客户痛点”。人工智能工具迅速给出了一份投诉清单。她以为自己发现了重要问题,准备汇报给老板。但在汇报之前,普丽雅查看了清单,发现其中一项投诉源于两年前的数据,另一项则出自一篇讨论传言而非事实的行业博客。如果她不假思索地相信了输出内容,可能会损害自己的信誉。

锚定你的决策

在运用每个锚点时,普丽雅都没有默认采用人工智能快速且完善的输出。相反,她利用这些领导力提示,为发挥自己的判断力创造空间,并带着明确意图进行领导。

面对人工智能日益强大的能力,我们很容易心生敬畏,甚至感到如释重负。人工智能如此迅速且自信,以至于我们很容易怀疑自己的思考,进而放弃控制权。但人工智能不是全知全能。人工智能工具可以辅助我们决策、挑战我们的假设,并帮助我们预见未来,但它们并不理解我们的背景、人际关系,或对我们最重要的事情。

人工智能是令人赞叹的工具,但并非万无一失的指南。不要让它主导一切。四条人工智能领导力锚点可以帮助你保持掌控,在这个过程中厘清并深化自己的思考。你将不仅凭借工具领导,还带着清晰的思路、好奇心和信念。机器通常只是重复或强化它们之前所见识到的东西,而人类才能构想出世界从未见过的创意。

谢丽尔·施特劳斯·艾因霍恩(Cheryl Strauss Einhorn)| 文

谢丽尔·施特劳斯·艾因霍恩是决策科学公司Decisive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Decisive提供数字工具、线下培训、研讨会、辅导和咨询服务。谢丽尔长期在哥伦比亚商学院和康奈尔大学任教,其调查性新闻报道曾多次获奖。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哈佛商业评论”(ID:hbrchinese),作者:HBR-China,36氪经授权发布。

+1
3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