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何时迎来“ChatGPT时刻”?具身智能爆发前夜,行业人士的几点思考
从技术突破到商业落地,机器人产业正站在新一轮爆发的起点。在资本、政策和场景的多重驱动下,机器人是否已迎来自己的“ChatGPT时刻”?人形是必选还是可选?
这些问题背后,宏观数据给出行业一定参考。
IDC今年7月预测,到2029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突破4000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占近半。同时,2024年全球商用服务机器人出货量已超10万台,其中送货机器人和清洁机器人分别以38.4%和33.3%的份额位居前列,而中国厂商在此领域出货量占比高达84.7%。
针对人形机器人市场,IDC预测2025年中国商用人形机器人出货量约5000台,2030年将增至近6万台,年复合增长率超95%。种种迹象表明,从劳动力短缺到技术革新,机器人市场正在快速扩张。
围绕多个话题,界面新闻记者在ROSCon China 2025期间与多位行业人士聊了聊,共同探讨机器人领域关注较高的几个问题。
话题1:具身智能何时能迎来自己的ChatGPT时刻?
对于具身智能的ChatGPT时刻,几位行业人士的观点并不一致。
地瓜机器人开发者生态副总裁胡春旭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对具身智能和机器人行业未来充满信心。
“从大模型和AI驱动看,我们正在进入智能化时代,机器人必然会被AI重塑。我对具身发展非常看好,坚信未来会有机器人大规模落地。”尽管他也承认,目前存在通用性不足的问题,“一个场景里机器人做得不错,换到另一个场景却可能失败率飙升。”但在他看来,这是必经的过程。
深圳市机器人协会秘书长谭维佳也指出,前十年内机器人渗透率一直很低,“仅个位数”,原因在于每进入一个新场景都要进行高昂的二次开发,企业难以承受成本。而具身智能给产业“开了命”,缩短了开发和实施周期,让更多基础性能改进能用上AI算法。
她认为,具身智能有可能催生类似ChatGPT的涌现现象,也可能先在特定场景积累数据,“沿途下蛋”创造商业价值机会。
与之对应的是一些辩证的声音。
非夕科技创新业务技术负责人施丰鸣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提醒说,具身智能是实现通用人工智能的潜在路径之一,技术瓶颈和商业困境是真实存在的,“短期过度宣传要谨慎看待,长期则应保持理性乐观。”
他强调,更重要的是解决“智能”如何与真实物理世界进行有效可靠交互的根本问题。
那么,在政策与资本关注下,是否意味着正在“等待一个拐点”?多位行业人士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的观点更偏向“沿途开花”。
大湾区大学信息学院访问学者姚嘉俊认为,应当把“长远乐观”与“短期务实”并行起来:一方面,具身智能的真正突破需要底层架构的重构,当前主流VLA在信息流与控制流强耦合,设计偏简单,叠加本体通信与算力限制,难以在非标环境保持稳定泛化;另一方面,真实数据的获取本身也面临人因阻力。
“因此与其一上来追求通用机器人,不如先在招工难、风险高的工位做‘场景通用’,以点带面,沿途沉淀高价值数据与工艺know-how。”姚嘉俊表示。
话题2:人形,是必然形态还是可选方案?
人形机器人的未来之路在业内一直存在争议。麦肯锡今年6月发布的分析指出,一般用途机器人形式多样,不一定要仿人,但人形机器人的外形确实在适应现有环境上具有优势,它们可以在为人设计的空间中行动,无需大规模改造工作环境,这是人形机器人的独特卖点。
然而,从产业应用角度看,目前商业落地路径更偏向灵活多样。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具身天工事业部负责人刘益彰提到,目前国内人形机器人市场刚起步,去年销量仅数百台,今年预计增至约2万台,“这些机器人多数投向科研和教育领域,真正走入工业或服务场景还在验证中。”
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感知与自主系统技术专家Echo也建议,不必急于一次吃下所有场景,而应像互联网、航天技术发展一样,先在一些特殊、国家层面支持的场景中投入,积累经验再推广。
芝能智芯烟烟则从应用结构化的角度分析,家庭陪护等非结构化场景技术难度大,短期应先从半结构化场景起步再逐步过渡。她还提到机器人租赁(RaaS)服务模式,可以降低初期投入门槛,让企业先试用再扩展。
总的来看,业内更认可的是因场景而异的思路。人形机器人并非所有应用的必需品,但在与人类生活环境无缝衔接时拥有天然优势,替代方案可以是配合环境改造或选择其他平台解决方案。
话题3:成本与场景,ROI如何实现?
机器人能否真正走向市场,成本和应用场景的匹配至关重要。尽管市场前景广阔,但目前机器人的实际渗透率仍然很低。
谭维佳指出,制造业机器人渗透率仅为个位数,即使是在智能辅助方面也难有显著突破,原因就在于每进入新场景都需要昂贵的二次开发和部署。
实际上,企业需要明确ROI才能大规模采用,否则即使设备能24小时工作,由于效率达不到预期,也难以收回成本,这就要求厂商根据场景需求优化配置。
姚嘉俊也补充指出,在焊接等非标场景中,工人对数据采集存在排斥心理,担心被替代。他认为,与其追求一步到位的通用机器人,不如先在特定高危或招工难领域实现场景通用,逐步推动技术落地与效益回报。
古月居联合创始人顾强类比手机产业史,认为随着量产和技术成熟,机器人成本终会下降,但眼下核心还是先聚焦有效场景。
刘益彰则强调,人形机器人的真正价值来自“情感和服务”附加值,而不仅仅是硬件成本。他指出,目前不少企业为了拿单打价格战,价格已接近亏本,“这样的内卷不利于行业健康”。
几位行业人士普遍认同,在价格落地前,机器人需要首先证明自身能解决问题,出现实际使用场景再谈降价才更有意义。
话题4:数据与标准限制如何解?
数据采集与标准化瓶颈长期制约机器人发展。
胡春旭坦言,目前业界尚未形成统一的数据采集标准,各家对视觉、语言、力反馈等多模态数据的采集标准不一。而缺乏统一标准意味着现有数据多为脏数据,质量参差不齐,难以直接喂给VLA等模型使用。
他指出,与汽车自动驾驶相比,机器人缺乏数量级的数据样本,“路上跑几千万辆汽车就能获得海量真实数据,但机器人场景没有那么多样本,数据问题是最大的痛点。”
同样,谭维佳也提到,以往依赖单一机器人构型采集数据效率低下,迁移到其他结构需要大量重复工作,需建立通用方式或世界模型来实现跨平台迁移。
标准化方面,业内尚在建设早期。刘益彰透露,人形机器人从工艺流程到测试标准、性能指标乃至关键部件接口,目前都还没有定论。例如什么样的运动安全性才算合格、机器人的可靠性和耐用度如何评价,都没有统一的规范。缺少标准意味着各家各自为阵、难以规模化推广。
此外,企业对于数据共享也持谨慎态度,传感器厂商和算法公司担心核心数据成了自身商业秘密,不愿意轻易放开。几位行业人士向界面新闻表达了相似的观点:只靠单一机构或国家很难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更开放的开源平台和生态来协作制定标准。
按照多位行业人士的观点,通用人工智能虽然是终极目标,但产业落地的路径或许更像是在实际场景中“沿途下蛋”,逐步积累数据、优化模型、降低成本,才能最终释放生产力和生活潜力。
本文来自“界面新闻”,作者:徐美慧,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