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无所不能,你如何不可替代?

AI前线·2025年11月06日 15:46
近日,硅谷掀起新一轮裁员潮,多个科技巨头宣布要削减初级技术岗位

近日,硅谷掀起新一轮裁员潮,多个科技巨头宣布要削减初级技术岗位,Meta 裁撤 600 人,Salesforce 用 AI 替代 4000 个客服岗位,独立裁员跟踪网站 Layoffs.fyi 的统计显示,今年全球科技公司已削减近 10 万个职位,而人工智能的普及和经济不确定性是主要推手。

AI 浪潮席卷而来,各行各业无不笼罩在 “被 AI 替代” 的焦虑中 ,职场人如何在 AI 时代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带着这个关键疑问,本期《太稳不太稳》直播栏目邀请长期深耕 AI 技术观察的科学作家万维钢,与极客邦科技创始人兼 CEO 霍太稳展开对谈,共同探讨 “AI 时代人类如何保持核心竞争力?”

作为出版《人比 AI 凶》《拐点》等著作的行业观察者,万维钢曾明确提出:尽管当前 AI 的智能水平已超越人类,但人类所独有的主动性、直面后果的勇气与责任担当,恰恰是 AI 无法复制的稀缺价值 —— 这也成为本次对话的核心切入点。

下文为直播部分内容精选:

AI 时代,什么能力最稀缺? 

霍太稳: 万老师原来是物理学家,您认为在 AI 时代,物理环境有怎样的价值? 

万维钢: 这个问题很关键。现在,线上能轻易查到的、AI 能帮你总结的信息,其稀缺性正在下降。相反,物理空间中面对面交流、私下聊天才能获取的信息,其“含金量”会大大上升。

我之前去考察杭州六小龙公司,之前我也通过 AI 对公司有一些初步的了解。结果到现场一聊,发现虽然聊的都是一些公司的基本信息,但这些信息确实完全没有体现在任何公开的报道中,所以越是在 AI 的时代,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的价值就会越大。

霍太稳: 既然 AI 能整合全球知识,那专家的价值会被削弱吗? 

万维钢: 普通专家的价值很明显是被削弱了。比如今年有好几项研究都表明,在获得充分信息的前提下,AI 的医疗诊断能力已经远超人类医生。当然,最终需要人类专家签字负责,但我认为,现在如果医生不参考 AI 意见就做诊断,是不负责任的,甚至应该以 AI 的意见为主,医生需要跟着 AI 学习业务。

不过,专家会演化出一个新角色:成为人与 AI 之间的“翻译官”。比如,患者可能无法准确描述病情,医生就需要用更精确的语言向 AI 说明,让 AI 做判断,然后再把 AI 的专业判断“翻译”成患者能听懂的话。他的价值不再是垄断知识,而是精准地对接需求与工具。

霍太稳: 哪些职业受 AI 影响比较大? 

万维钢: 目前看,医生或编辑、记者并没有因为 AI 而失业,只是工作效率更高了。

目前受到最大影响的主要是 初级程序员,可能公司本来今年要招 100 个,因为有了 AI,只招 50 个了。硅谷大公司里,程序员近一半的工作已交给 AI,但岗位本身还在,因为程序员有大量时间花在开会、与产品经理讨价还价、理解需求上,这些事目前还得人类来做。

文科生不要慌:你的护城河在“人”身上 

霍太稳: 很多文科生很焦虑未来的工作被 AI 取代,他们应该怎么做规划? 

万维钢: 文科的本质是 影响人心,最重要的功夫是让别人认可你的观点。这不仅仅是措辞和写作,它还关乎你的 声望、人设、品味和风格。如果大家都认可你的风格,觉得你可信,你就会变得越来越有价值。

文科生需要在以下几方面提升自己:

1. 大量阅读,提升审美

首先,要继续加强原有的阅读和写作的基本功训练,不能因为 AI 的出现而有任何松懈。可以通过读小说加强对各种社交场景的模拟;通过研读历史,特别是当代历史作家的中文历史,加强真实的“社会演练”,这能够赋予你跳出当下、审视社会的宝贵眼光。

此外,还需要学习 审美,你得判断一段文字好不好,是什么风格。更重要的是,要对世界有基本的 世界观,读点历史、哲学,这对你未来的输出非常有用。

2. 加强实践,提升领导力

要通过实践去磨练。比如在线下与人互动交流,在线上写文章看读者反应。你得对这些互动很敏感,还不能玻璃心,从中不断打磨自己。

文科生需要有观察社会的眼光,能随时跳出来,看到其中各种各样的问题。特别是做企业家,最重要的本事就是能发现生活中各种不合理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文科生还得有点 领导力,能带领一帮人一起去解决问题。

霍太稳: 有粉丝问,您自己有 AI 数字人吗?数字分身能否代替真人呢? 

万维钢: 我没有数字分身。我认为数字分身未来的价值会随着 AI 普及而下降。因为现在大家 AI 生成的东西看多了之后,会对 真实的东西给更高的评价

哪怕数字分身能 100% 按你过去的方式输出,我也宁愿跟真实的人聊天。因为从数字分身被做成的那一刻起,真人和它就分叉了。你在不断变化,阅历每天都在增加,而数字分身只代表你的过去。我认为人们很快会对 AI 生成的内容产生某种反感,我们会 强烈地喜欢看真人的表现

举个例子,一位知名女歌手的数字分身可以做你的 AI 女友,把你服务得完美无缺,但你终究会觉得“不是那么回事”。你生活中的真实女友可能没明星漂亮,没她有才华,说话也没她动听,但她是 你一个人 的女友,有 稀缺性。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

高手如何用 AI 提效,避免被 AI 替代? 

霍太稳: 您在工作中,如何用 AI 工具提效? 

万维钢: 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用 AI 的习惯,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

1. 用 AI 激发灵感

随时随地跟 AI 交流。比如看到一个有意思的东西,就截图或拍照,直接“喂”给 AI 并向它提问。这样你会变得很敏锐,AI 的答案常会给你惊喜。

绝大部分金句是我自己想的,但我也有意识地让 AI 帮忙生成。它提炼的东西在风格上总是差一点,但能给你启发。有一次准备脱口秀没时间,我让 AI 根据主题写了 10 个笑话,结果都不能用,笑点很奇怪。但看到这些,我自己反而联想到了 10 个可用的笑话。这就是 AI 的启发作用。

2. 用 AI 调研抓住亮点

另一方面,在我写作时,AI 会全程参与。首先是 调研,给它一个题目,它会用特定方式调研并反馈。你需要从中抓住亮点,深入追踪,打开新世界,这步高度依赖个人。AI 是向导,但方向得自己定。

调研后,我会把所有有意思的材料整理成一个超大的文档,然后让 AI 整理成书面稿,我再来修改。AI 整理的东西 没有风格,最后一步必须加入自己的想法,调整成自己的风格,生成终稿,再让 AI 辅助编辑审稿。整个过程必须由人主导。文科生一定要确保你的输出有自己强烈的痕迹和风格。如果你的文章没有识别度,一看就是 AI 也能写,那就没什么意思。

霍太稳: 大家用了 AI 后,是更轻松还是更“卷”了?人的哪些能力可能在退化? 

万维钢: 我个人感觉是更“卷”了。没有 AI 时,我一天写 6 小时;现在一天写超过 7 小时,因为 AI 调研出的内容太多了。以前一篇文章可能只看一篇论文,现在 AI 给我找 10 篇,挑战变成了如何在巨量内容中,提炼出以前那样长度的故事,取舍能力变得至关重要

有研究显示,人们的 阅读能力在退化。因为现在很少长时间阅读,都靠 AI 总结。但读一本书本身就是对神经网络的训练,读 AI 摘要不是好方法。应该深入读书,哪怕书里有些内容不感兴趣,一字一句读下来也有好处。

有些人已经读不进去书,失去了深度阅读和思考的能力。所以,那些仍然愿意并且能够读书的人,会获得更稀缺的优势。尤其是小孩,应该从小读书,哪怕仅仅是对文本产生亲近感,看见大部头的书不畏惧,这就已经超过大多数孩子了。

AI 时代的生存法则:人类如何建立自己的职业“护城河” 

霍太稳: AI 正在冲击初级程序员岗位,大学计算机教育应该侧重什么? 

万维钢: 大学计算机教育应该更侧重让学生独立完成项目。因为初级程序员是受冲击最大的群体。如果找不到大公司的工作,那就可以自己去搞个小创业公司,公司不一定成功,但通过这个过程,你就不再是初级程序员了,因为你有了实际项目经验。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把创业这个阶段挪到大学来做?关键在于,你需要有几个独立完成、从头到尾做出来的作品。把它放到 GitHub 上,看看社区的反馈。并尽量参与社区项目,构建自己的作品集。将来找工作,就拿这个作品集说话,这谁也造不了假。

AI 时代之前,你可能只专精前端、后端或数据库,参与分工的一环就好。但现在有了 AI,只做一环的“工具人”就很危险,你最好从前到后什么都懂一点。有了这种全流程经验,你就有了产品思维,知道怎么面对客户、翻译需求、上线后解决问题。如果你独立干过这样的活,就是非常有用的人才。而且你应该主动告诉别人,你正是用 AI 完成了这个大项目,任何公司都会对你感兴趣。这种上手能力非常重要。

我见过很多学生计算机课考分很高,但你让他做个软件,他不会。这种教育是有问题的。计算机教育应该把课后大作业作为评价的主要部分,大大淡化那些知识点的考题。

霍太稳: 还有一个悖论,如果大家都不要初级程序员,那么中高级技术人从哪来呢? 

万维钢: 我问过硅谷的人同样问题,他们的答案就是:创业。没人招聘你,你就自己给自己创造一份工作。干上几年,你就成了中高级程序员。这是唯一的办法。如果大学能提前完成这件事最好。大学面临的课题就是怎么直接把学生培养成中高级程序员,做法一定是让学生做真实项目,为最终用户负责。

关于湾区创业的人,我有两点很深的感触:

1. 创业的人非常多。

几乎每个工程师都考虑过创业,有大量的创业社区和活动。他们非常乐于分享,没什么保密意识。

有一次在分享活动上,一个还没毕业的斯坦福本科生,说他的创业项目是 AI 翻译耳机,已在东南亚打开市场。但这和苹果耳机很像,他问如果苹果来告你怎么办?现场几位资深创业者直接说“没事”。因为这种侵权官司要打很久,苹果首先不会轻易告你,不值得;但如果真告你,在这一年半的诉讼过程中,你早已获得巨大知名度,产品可能又卖出去不少。这种有点“上不了台面”的经验,他们都会直接分享。

2. 年轻人为主导,崇尚社区精神。

大量年轻人在主持工作,和资深前辈是非常平等的关系。大家坐在一起什么都聊,没有保留。我问他们为什么愿意把投入巨大的东西开源?他们说,这是一种社区精神

所以,搞技术的人绝不能闷头在公司里自己搞,一定要出来参加技术社区,乐于分享。分享本身就是对自我的总结,能捋清思路,并且能获得行业声望。如果大家都认识你,你的职业安全会非常有保障。

霍太稳: 职场人担心被 AI 取代,如何构建自己的护城河? 

万维钢:

1. 提升对业务的理解

对于职场老人,真正的护城河是你对业务的深层理解

比如一个程序员做过很多产品,他对用户的使用习惯、产品哪里易出错,有宝贵的经验。这些是新人不知道的。每个行业都有大量隐性知识没写在书上,只有在现场才知道。

再比如对公司的理解:公司在业内是什么位置?最挣钱的产品是什么?下一步的主打产品可能是什么?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新人不了解这些。如果你对这套业务有充分理解,就知道如何作为核心为公司创造更大价值。

2. 发挥主动性

尤其在 AI 时代,主动性 变得无比重要。公司高层可能不了解现场,但你作为现场的人,得知道高层的思路,知道你的工作如何更能符合公司战略。甚至老板没想到的,你能不能提供合理化建议。如果你能有这种纵向思考,再结合自己的处理经验,你在任何公司都是非常重要的人才。

3. 工作要留痕,通过社区提升个人声量

我们反复强调一件事:做事要“留痕”。如果你是程序员,你有代码在 GitHub 上吗?如果你是作家,有没有作品集?这些东西必须是公开可见的。这样,无论你对公司还是对行业介绍自己,别人一搜你的名字,就知道你做过什么。

本质上,一个人不是为一家公司工作,而是为整个行业和社区工作。有了行业声望,你的工作就非常安全。声望从哪来?一是你的工作成果,二是你要“能说”,比如写博客、分享技术课程。当你有了很高的声望,你的职业安全就非常有保障。

霍太稳: 像极客时间这样的知识服务平台和社区,未来还有价值吗?会迭代成什么形式? 

万维钢: 如果是促进交流的平台,未来只会越来越重要。但纯课程平台就不一定了,因为现在学习技术,直接和 AI 交流是最高效的方法,它能根据你的个人进度定制。在 AI 时代,传统一对多的授课方式并非最优,古代私塾那种一对一教学才是最好的,而 AI 让我们回到了这个局面。

这给知识服务者带来了巨大挑战,他们必须注意这几点:

1. 必须创新,形成自己的品味

首先,每天新知识那么多,用户没时间关注。如果你有自己的品味,能帮用户筛选出值得学的东西,你就提供了价值。如果用户认可你的眼光,哪怕你什么都没做,也提供了价值。

所以,知识服务者一定要有自己的风格,用自身的眼光把东西解读得让读者更感兴趣、更容易接受。这方面 AI 也能做,但人会有一种“和自己人说话”的感觉,那种亲密关系和默契是 AI 暂时无法提供的。所以,知识服务要做更强的 社区,做有温度的服务

2. 敢于表达立场

很多时候,敢于表达立场本身就很重要。AI 会尽可能中立,很难提供情绪价值。比如,面对两个技术路线,你敢不敢说“我认为这个方向最有前途”?将来如果错了,你再回来找我。你敢不敢用你的声望下判断?可能你说错了,但给人的情感感受就完全不同。

像我作为专栏作家,在专栏里说的很多话是有风险的,可能会掉粉。在这种情况下你敢不敢说?一件事有 50% 的成功可能,你做不做?做了如果失败,损失能否承担?这些事 AI 终究不能做,必须由人来做。

我文章选题时,当然知道读者大概喜欢什么,什么符合我的风格。但你最终还是无法百分百预测哪个内容一定受欢迎。我们每天面临很多这样的决断,正是这些选择塑造了你。于是你有了自己的风格和声望,这就是你的核心竞争力,因为别人没有做过这些选择,就没有你这样的核心竞争力。

霍太稳: 为什么您的书名叫《人比 AI 凶》?“凶”指什么?人怎样才能比 AI“凶”? 

万维钢这个“凶”不是指人比 AI 有能力,而是体现在人拥有 主动性 ,AI 是被动的,而人的主动性背后是 勇气和对责任的担当 **。我非要干某件事,是因为我要承担它的后果,这是 AI 永远做不到的。

AI 活在服务器上,没有实体,不承担任何损失。它做错决策赔了钱,赔的也不是它自己的钱。所有后果都是人在承担,所以人有主动性,比 AI“凶”。

人要变得更“凶”,就是要勇于做各种决策。很多事情,哪怕你不在领导岗位,也面临着各种微决策。做好这些决策,一方面你在塑造世界,让世界因你的决策而不同;同时你也在塑造自己。这是一个不断自我塑造的过程。

结   语 

AI 时代,当知识触手可及,效率飞速提升,真正稀缺的,是面对面交流中的深入洞察,是做出决策并承担责任的勇气,是那些无法被算法压缩的个人风格与行业声望。

我们与其焦虑被替代,不如更坚定地深耕人类的优势:保持深度阅读与思考,在线下交流中获得真知,在社区贡献中建立连接,在独立项目中锻造产品思维,并敢于用你的品味和立场,为这个世界提供有温度的判断。

记住,AI 是强大的工具,是高效的向导,但它没有要去的远方,也不承担决策的后果。人类的“凶”,正在于我们能主动选择方向,并为之负责到底。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AI前线”(ID:ai-front),作者:朱红羽、王强,36氪经授权发布。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低仿大牌泛滥,消费者无辜“被装货”。

1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