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宏斌脱困 融创96亿美元境外债二次重组过关

未来城不落·2025年11月06日 10:07
融创将成为首家境外债基本清“零”的大型房企,这种化债模式也为房企化解债务风险、实现可持续经营提供了范例。

2025年是能够载入融创中国发展历程的重要一年。

从年初境内公开债重组方案顺利通过,到10月14日境外债重组方案获得所需大多数计划债权人批准,融创中国的“化债”之路,在2025年倒计时阶段再次迎来新进展。

据融创中国在11月5日晚间发布的公告,约96亿美元规模的境外债重组方案获香港高等法院正式批准,重组计划条件均已达成,即将生效。

这意味着,融创中国将率先成为境外债基本清零的大型房企。

落定的“最后一步”

今年1月,随着融创中国境内债重组方案的顺利落地,市场便将“境外债重组”视为其化解债务风险、回归常态经营的“最后一步”。

4月17日,融创中国正式公布了重组方案且与初始同意债权人签署了重组支持协议。此后近两个月时间,相关境外债务未偿还本金总额超75%债权人已签署加入重组支持协议的函件。

这次境外债务重组将上市公司发行或担保的债务全面纳入重组方案,覆盖了公开市场债券、私募贷款等不同类型。这也就意味着,上市公司层面的债务风险将能够得到彻底化解。

与此同时,“债转股”正是这份重组方案的核心,在现阶段及将来都不会占用境内任何资金和资源;并同步解决了股权结构和团队稳定问题,让融创可以集中所有的精力和资源,全力投入到境内保交楼、资产盘活和公司长期经营稳步恢复当中,提升长期股权价值,从而在根本上达成多方共赢的局面。

正因如此,在2025年中期报告中,孙宏斌明确指出,境外债务重组的目标是彻底化解境外债务风险并构建恢复可持续经营所需的资本结构和平稳局面,同时也最大化债权人的利益。

进入下半年,融创中国于10月14日宣布境外债重组方案获得超98%的债权人通过。

据当时公告,合共1492名债权人参与投票,1469人投票赞成了该份境外债务重组方案,占比约98.5%。按债权金额计算,1492名债权人合计持有的债权总额约84.3亿美元,赞成票所对应的债权金额79.6亿美元。

显然,该计划已获得所需的大多数计划债权人批准。从结果来看,也已超出香港法律中所规定的75%门槛。接下来的故事走向如无意外,结局已经确定。但从程序上,仍需获得香港法院的正式批准。

于是,融创中国再次面临“最后一步”。

直到11月5日,融创约96亿美元规模的境外债重组方案获香港高等法院正式批准。这尤为关键的“最后一步”终于真正落定,融创中国历时三年的债务重组画上句点。

据此,融创将成为首家境外债基本清“零”的大型房企,这种化债模式也为房企化解债务风险、实现可持续经营提供了范例。

等待驶离困境

据华泰证券研报显示,本轮房地产市场调整中,出现公开市场债务违约的房企通常在早期选择整体或部分展期的方式进行债务重组,延后短期流动性压力,期待市场回暖后能够还本付息。

但由于房地产市场表现不及预期,房企和债权人逐渐意识到,单纯展期已难以走出信用困境。

据了解,早在2023年11月20日,融创中国便完成了境外债务首次重组,涉及本金约90.48亿美元的优先票据及其他境外工具或债务,以及应计未付及违约利息等费用。

当时,融创中国将境外债务分为降杠杆、留债展期两大板块进行重组,为债权人提供了可转换债券、强制可转换债券、转换为部分融创服务股权、置换新票据等多种选项。

但后续受多重因素影响,企业仍未能转入正常经营轨道。

于是,包括融创中国、华夏幸福、中国奥园等在内的房企,开始推进更为彻底的带有削债性质的债务重组计划。

融创中国的境外债二次重组便由此而来。

华泰证券指出,进入2025年,削债逐渐成为出险房企化解债务问题的主流手段,从典型房企的案例来看,境外债削债重组进展相对更快,削债金额显著扩大,削债路径更加多元。

削债性质的债务重组对于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展望未来,若更多出险房企成功实施带有削债性质的债务重组,它们的有息负债和中短期流动性压力有望显著降低,真正实现“轻装上阵”。

也由此,出险房企有望更从容地开展保交楼和存量项目盘活去化,对于促进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融创中国来说,2025年是保交付的关键年,该公司全年计划冲刺超5万套交付,在年底基本完成保交付工作。

2025中期报告显示,于上半年,融创中国在23个城市完成了约1.49万套房屋交付任务,下半年将继续全力以赴,预计交付3.91万套房屋,基本完成保交付工作。

据统计,三年来,融创中国累计交付量约70万套,于今年末有望冲刺保交付的基本收官。保交付战役收官后,融创中国将正式回归项目开发-销售-交付的正循环模式,对公司脱困形成关键支撑,加速回归正常经营发展轨道。

然而,前行之路仍面临挑战。今年上半年,融创中国实现收入199.9亿元,同比减少41.7%;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约128.1亿元,同比减少14.4%。尽管亏损幅度有所改善,但收入方面仍然承压,距离增幅转正尚需时日。未来能否实现收入的正向增长,还取决于整体市场环境的持续修复与信心的实质性回暖。

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9月,融创中国实现合同销售金额约人民币12.9亿元,合同销售面积约7.9万平方米,合同销售均价约人民币16330元/平方米。

截至2025年9月底,融创中国累计实现合同销售金额约人民币317.6亿元,累计合同销售面积约100.1万平方米,合同销售均价约人民币31730元/平方米。

相较去年前九个月,融创中国累计合同销售金额约为364.5亿元,累计合同销售面积约179.2万平方米,累计合同销售均价约为20340元人民币/平方米。

以此计算,合同销售额同比降12.86%,合同销售面积同比降44.14%,相对应的,合同销售均价同比取得增长56%。

融创中国驶离困境的关键正藏在这组“量跌价升”的数据之中。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观点”,作者:观点新媒体,36氪经授权发布。

+1
3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IBM计划裁至少2700人,年底前完成。

2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