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国产化”背后,3个被市场忽略的细节

大V商业·2025年11月05日 20:33
星巴克的品牌是优质资产,也是“历史包袱”

星巴克终于实现了“国产化”。

11月4日,星巴克公布和博裕资本达成合作成立中国公司。根据协议,博裕将持有合资企业至多60%股权,星巴克保留40%股权,并将继续作为星巴克品牌与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和授权方,向新成立的合资企业进行授权。

对于这场交易,星巴克中国市场的零售业务总价值130亿美元,博裕资本付出的成本是40亿美元。

星巴克中国市场的变化引发广泛关注,“国产化”后的星巴克,必然会和咖啡、现制茶等形成更加激烈的竞争,并且其未来的打法和策略也会更加的“本土化”。

未来星巴克可能会做出怎样的动作,我们更倾向于看看合资公司手里有哪些牌,可以调动哪些工具进行竞争,这里有3个公告背后市场忽略的细节。

1、星巴克合资公司,到底有多少权限?

作为合资公司,星巴克中国到底能做哪些业务哪些不能做,是我们需要确认的第一步。也就是,星巴克卖给博裕的到底是什么。

公告中提到,

星巴克预计其中国零售业务的总价值将超过130亿美元,总价值由三部分构成:向博裕出让合资企业控股权益所得、星巴克在合资企业中保留的权益价值,以及未来十年或更长时间内持续支付给星巴克的授权经营收益。 

合资公司主要经营的是中国市场的零售业务,重点提到了8000家门店。

其实星巴克的业务不止门店,我们简单分为三块来理解。

一是门店,就是星巴克在中国地区的8000家门店,商品就是门店销售的现磨咖啡、饮品。

二是即饮瓶,比如超市、便利店销售的瓶装星巴克咖啡。

三是咖啡豆等产品,包括速溶咖啡、咖啡豆。

重点来了,此次交易不包括第三项,不确定是否包括第二项。

星巴克的业务早已经分开出售、授权给其他公司,目前的状况是零散且复杂。

第二项的星巴克RTD(ready-to-drink)也就是即饮瓶,就由康师傅生产和铺货。

2015年的时候,星巴克和康师傅达成合作,中国市场的星巴克RTD由康师傅生产和销售。

注意,这里只是合作,就是星巴克提供原料、市场、产品,康师傅算是代工厂以及经销商。

如果只是这样还算简单,毕竟瓶装饮料也算是中国市场,按理说也会由博裕接手的星巴克中国公司负责。

但是在星巴克发布的公告里,只提到了门店以及未来十年的授权收益,瓶装饮料在中国市场的经营以及收益是否和中国公司有关,是合资公司负责市场还是仅仅享受授权收益,未提及。

第三项的咖啡豆、速溶咖啡等商品的销售,也不在这次合作范围。

星巴克的门店外产品全球分销权,在2018年的时候卖给了雀巢,而且是永久。

双方交易细节是,雀巢将被授权在其全球家用渠道与户外渠道推广、销售星巴克以下包装型咖啡与茶饮产品,包括Starbucks, Seattle’s Best Coffee, Starbucks Reserve, Teavana, Starbucks VIA与Torrefazione Italia。(不包括即饮咖啡、即饮茶及果汁产品)

那么博裕和星巴克合资的中国公司到底有哪些权限,这至关重要。

比如星巴克RTD业务如果在合资公司手中,星巴克就可以在未来的营销和市场活动中,调动更多的资源,比如用大量的瓶装产品铺货来进行商品宣传,比如进行代言活动,再比如瓶装和现制茶联动等等。

2、是否开放加盟?

博裕明确表态合资公司未来要在中小城市及新兴区域的拓展,将门店开到20000家,但是是否会改变原先星巴克的门店策略并未提及。

策略的改变,会涉及一连串的问题。

首先,是否开放加盟?

我们认为,星巴克一定会开放加盟。

原因有二:

1、20000家门店意味着要到下沉市场,而县镇级的下沉市场不再需要第三空间。

过去星巴克为了保持第三空间的体验统一性,并未开放加盟,中国市场8000家门店都是直营,以及特殊地区的授权经营,比如机场等。

2、庞大的增长目标,直营反而会带来效率低下。

20000家门店是原来80000的2.5倍,要增长1.5倍的体量,就要渗透到中国广大的县级体系中去。

中国的一二线城市以及下沉市场的格局就是这样的,全国区市级333家,县级2843家,这意味着一二线城市的容量是3000家左右,县级也就是下沉市场差不多每个县3个门店的话能有1万家的容量。

对比瑞幸,数量一度在1万多的时候开始缓慢增长,后来和库迪的竞争带动了瑞幸门店重新增长到2万多家。

20000家门店,必然要在四五线小城市开店,甚至要开大学城店。

在瑞幸加入到咖啡市场前,星巴克的门店数量也就是3000家左右,现在开到了8000多家,未来还能怎么开店,那可能就是开更多的星巴克lite/星巴克GO类型的门店。

3、第三空间的牌还能打吗?

不借助经销商的力量成本会极高,开放加盟又要涉及品牌、产品一致性的问题。

星巴克的品牌有两个无形的心智资产,分别是第三空间和咖啡在国内的第一消费者心智。

但是在星巴克未来扩张的过程中,这两个心智资产可能会给消费者带来困惑。

如果新开星巴克lite/星巴克GO类型的门店,那么原先直营门店的“第三空间”价值是不是会稀释。

即便是现在,城市第三空间的代名词依然是星巴克,尽管付出了众多的房租成本,但好处是没有第二家企业能取代星巴克的的第三空间价值,星巴克的咖啡能卖出溢价。

星巴克30元左右一杯的咖啡要比其他品牌贵不少,其中包含了一定的“第三空间”的费用,星巴克lite/星巴克GO店是不是要降价呢?

这对未来的星巴克产品体系会带来冲击。

另外,星巴克=咖啡的消费者心智,让星巴克成为了咖啡的代名词,也就是所谓的消费者第一心智。

扩张到下沉市场,那么对于星巴克来说就不能只卖咖啡了。

如果在星巴克lite/星巴克GO店加大非咖的产品,星巴克=咖啡的消费者心智是不是反而成了包袱?

其实饮品的市场体量比较固定,一般消费者一天不会喝两杯咖啡,或者也不会喝两杯奶茶、茶、果汁,那么门店扩张到2万家的时候,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要和谁抢用户?喜茶?霸王茶姬?或者是古茗等。

如何让消费者在想到果茶、奶茶的时候,能够想到星巴克,这可能是一个长期的工程。

否则消费者对星巴克的认知依然只是咖啡。

星巴克早已在产品体系上进行了储备。今年6月星巴克对星冰乐、冰摇茶、茶拿铁共计数十款产品进行过一波降价,被认为是对下午茶场景的进攻,而下午茶场景其实是中国现制茶的阵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大V商业”,作者:安畅,36氪经授权发布。

+1
1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中国创新药年内对外授权超1000亿美元。

1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