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收到成立来最大罚单

楼卓昊·2025年11月04日 08:52
强监管周期
中国银行
定向增发北京市1983-10
股份制综合商业银行
我要联系

银行业正在经历一个强监管周期,从各家行收到的罚单金额上就能够看出来。

今年,笔者写过一篇《盘点这几年金监总局发出的罚单》,分析了一些千万级大单背后的原因。而在9月初,华夏银行因相关贷款、票据、同业等业务管理不审慎,监管数据报送不合规等违法违规行为被罚8725万元,成为年内最大罚单。

不到两个月时间,这个记录被中国银行“打破”。10月31日,中行收到9790万元罚单,不仅刷新了年内大单记录,更是“收获”行史上第一大罚单的尴尬记录。

1

巨额罚单凸显内控短板

金融监管的“高压线”正日益收紧,对银行业合规经营的底线要求不断提升。

图:中行收到成立来第一大罚单

10月31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的行政处罚信息公示列表显示,对中国银行罚款9790万元。同时,对陈梓、刘伶俐、张惠娟、何春耕、余荣刚警告并罚款合计30万元,涉及的主要违法违规行为包括相关公司治理、贷款、同业、票据、资产质量、不良资产处置等业务管理不审慎。

对此,中国银行回应称,此次处罚是基于2023年风险管理及内控有效性现场检查发现的问题作出的,中国银行高度重视、立行立改,深刻剖析原因,坚持举一反三,扎实推进整改,严肃追责问责,目前已基本完成整改。

中国银行表示,下一步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监管部门要求,坚持依法合规经营,不断提升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水平,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图:中行企百科工商信息

笔者认为,尽管中国银行在资本实力、风险抵御能力和公司治理结构上具有明显优势,但本次巨额罚单仍暴露出在日常经营中对合规细节的忽视,尤其在信贷资金用途监控、客户权益保护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

中国银行正式成立于1912年2月,2006年在香港联交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国内首家“A+H”上市银行。自2011年起,连续14年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

中行第三季度报告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银行实现营业收入4912.04亿元,同比增长2.69%;实现归母净利润1776.6亿元,同比增长1.08%。截至2025年9月末,中国银行资产总额375501.63亿元。

图:前不久,中行关停信用卡APP

此次集中披露的罚单,直指公司治理、贷款管理、同业业务、票据业务、资产质量、不良资产处置等多个核心业务领域的管理不审慎与不合规问题,不仅揭示了部分大型金融机构在内控机制与合规文化建设方面仍存在短板,也预示着以强化数据治理和穿透式监管为特征的监管新常态正在加速形成。

2

多家大行“同批次”被罚

据悉,除了中行以外,本次大额罚单还涉及农行、民生、平安、浦发等国有行和股份制行。

其中,农业银行因相关产品销售、服务收费不合规、信贷资金流向管理不审慎等,被金融监管总局罚款2720万元,1名责任人被警告并罚款10万元。

图:农行及民生银行罚单情况

农业银行回应称,该罚单为金融监管总局前期实施现场检查的后续处罚,主要是对其2023年以前相关业务进行的检查。针对监管指出的问题,农业银行高度重视,按照“标本兼治、系统整改”的原则,在检查结束后立即整改了大部分问题,其他系统性整改事项目前也已基本整改完毕。

此外,民生银行涉及相关贷款、票据、同业等业务管理不审慎,监管数据报送不合规等违规行为,被罚款5865万元;6名责任人被警告并罚款合计36万元。需要注意的是,民生银行在今年9月曾被金融监管总局罚款590万元,涉及系统使用管控不到位、基础软件版本管理不足、生产运维管理不严等问题。

民生银行称,该行高度重视监管意见,已按照监管要求及时开展整改、严肃进行问责。

图:平安银行及浦发银行罚单情况

平安银行和浦发银行涉及的违法违规事由相同,均为“相关互联网贷款、代销等业务管理不审慎”。

金融监管总局对平安银行罚款1880万元,对2名责任人处以警告并罚款合计10万元,对1名责任人处以警告;对浦发银行罚款1270万元,对1名责任人处以警告并罚款7万元。

在9月,金融监管总局更是连续开出6张千万级“天价罚单”,这在过往监管动作中堪称罕见。据监管数据披露,今年三季度银行业罚单规模呈现“量价齐升”态势,数量与金额同比均增加显著。

作为国有大行,其业务规范度不仅关乎自身发展,更影响着整个银行业的合规生态。若大行在合规上“打折扣”,中小机构很可能跟风效仿。

图:9月初,华夏银行同样收到近亿元罚单

如今银行业早已告别“野蛮生长”的年代,这张罚单清晰传递出一个信号:合规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不是“附加项”,而是“必修课”。罚单背后揭示的正是银行业在规模扩张与质量管控、创新突破与风险防范之间寻求平衡的永恒命题。

3

强监管周期下的行业透析

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大背景下,监管层近年持续释放出从严监管、依法惩处违规行为的强烈信号。

今年以来,银行业合规经营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考验。巨额罚单频现,处罚范围覆盖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等各类机构,罚款金额与数量均呈现显著增长态势。

图:中行前十大股东情况

毕马威10月30日发布的《金融业监管2025年二、三季度数据处罚分析及洞察建议》显示,2025年二季度和三季度,人民银行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向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共开出罚单735张(其中二季度279张,三季度456张),处罚金额7.96亿元(其中二季度1.60亿元三季度6.36亿元),涉及447家法人机构。

较2024年同期(二季度和三季度)相比,罚单数量上涨10.36%,罚款金额上涨49.34%,其中以2025年三季度的涨幅最为明显。

这不仅是财务上的损失,更是对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能力、内部控制体系及数据治理水平的全面检阅。合规成本显著上升,合规要求已深度嵌入业务全流程,成为金融机构稳健经营与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此次“五连罚”并非简单的风险出清,而是监管逻辑深刻演进的体现,合规正逐步演变为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在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业务边界不断拓展的今天,风险管理的复杂性远超以往。银行若仅满足于被动应对监管,将难以适应日益精细化、前瞻性和系统性的监管要求。

这不仅是对涉事银行的惩戒,更是对整个银行业的深刻警示:任何忽视内控、漠视监管规则、以短期利益牺牲长期稳健的行为,终将付出沉重代价。

全行业必须清醒认识到,监管的尺度不会放松,问责的精度将持续提升。

图:中行在海外分支机构情况

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李云泽表示,金融监管总局将坚定履行防风险首位主责,积极识变、应变、求变,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和资本补充力度,丰富处置资源和手段,保障金融体系稳健运行。

总局将持续提升金融监管效率,加快金融法律和监管规制立改废释,健全导向鲜明、精准有效、分级分类监管政策。强化科技赋能,优化资源配置,为“五大监管”提供有力支撑。

笔者认为,未来监管方向或在三方面调整:一是强化穿透式监管,继续聚焦信用风险隐患、金融科技风控漏洞及跨行业资本违规输送;二是深化分类监管,对中小银行、城商行及村镇银行实施差异化合规标准;三是推动合规体系数字化与智能化建设。

4

结束语

中国银行的整改成效尚需时间检验,但有一点已然明确:金融机构的“压舱石”作用,从来不是靠规模堆出来的,而是靠每一个业务环节“不打折扣的审慎”筑起来的。

对大行如此,对全行业亦是如此。本次罚单以后,几家大行是否会有进一步动作,值得全行业关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楼卓昊Fintech”,作者:楼卓昊,36氪经授权发布。

+1
14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深耕金融科技,聊聊银行那些事儿

报道的项目

中国银行
我要联系
股份制综合商业银行

下一篇

掌权娃哈哈不足400天,宗馥莉丢掉女首富宝座。

5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