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三年,群星涌动:大模型赛道的生死留存
对于所有幸存者而言,终极问题已不再是“你为何而战”,而是 “你究竟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
近期月之暗面完成新一轮数亿美元融资的消息不胫而走,而就在年初,这家曾经的“AI六小龙”之一还曾传出有意出售股份给阿里巴巴,却因阿里已将To C重任押注夸克而不了了之。
这是一个极具戏剧性的反转,从卖身未遂到融资在即不过数月。月之暗面的命运起伏,恰是2025年中国大模型赛道加速分化、震荡与重构的缩影。
风起三年,当2023年的“百模大战”已成往事,当曾经的豪言壮语渐次沉寂,当狂热退潮、PPT泛黄,一个更残酷的现实浮出水面,这不再是一场关于入场的排位赛,而是一场关于幸存的淘汰赛。
2025转折之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如果说2023年是有模型就行,2024年是有用户就行,那么2025年战场被清晰地切割为三块,AGI的圣杯之战、超级App的流量之战、B端的价值之战。
这场“大混战”的玩家,几乎囊括了所有巨头与新贵,且玩家们各自选定了截然不同的航向。
在C端战场,字节跳动与腾讯正依托流量入口和产品生态展开激烈角逐。豆包与元宝的竞争,本质是超级App时代用户心智的争夺战。而这两大互联网巨头展现出的不同战略姿态,也尤为值得深入探讨。
腾讯表现出明显的“焦虑”。汤道生曾在媒体专访中坦言:“危机来自于未知,你也不知道这一波会怎么改变用户习惯,对我们已有业务有什么冲击。”这种焦虑催生了“重兵投入元宝”的战略。他透露,腾讯总办会议中AI议题占比超过50%,既要“抓住新产品形态的机会”,又要“让已有产品演化成新形态”。元宝在微信与App中塑造不同“模格”的尝试,背后是“希望拿到AI时代的船票”的野心。
字节跳动则是最激进的变量。一张广为流传的架构调整截图显示,其基础AI研究团队Seed完全由吴永辉执掌,不再向CEO汇报。团队合并、股权加码、OKR精简,高层意图明确,押注AGI研究,而非应用落地。
新架构“三足鼎立”,Flow负责产品应用,Seed专注模型研发,Stone夯实基础设施。这种安排让Seed团队得以隔离于商业化KPI之外,成为真正的“登月计划”,即被允许失败,被允许追逐那个最虚无缥缈却也最可能颠覆一切的AGI梦想。
而在地面战场,豆包则不惜血本加大投入,沿用“大力出奇迹”的逻辑抢夺C端用户。据QuestMobile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豆包App月活用户超过1.57亿,其主要竞争对手DeepSeek月活约为1.43亿。更值得关注的是,“DeepSeek流失用户里,有近4成去了豆包”。
两家公司在AI生态构建上也展现出不同逻辑。字节跳动在AI战略上推行“一盘棋”式协同,腾讯则更注重依托现有优势构建护城河。
在另一端,百度和阿里则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径,构建从底层芯片、算力平台到大模型能力的全栈闭环,主攻企业级市场。在这个被视为“智能时代电网”的AI云战场,格局正在快速固化。沙利文最新报告显示,阿里云和百度智能云在国内AI云市场份额合计已超过50%,形成双强争霸的局面。
这种分化并非偶然,其背后是远高于其他赛道的基础设施竞赛门槛,从投入规模可见一斑。阿里宣布未来三年将投入超过3800亿元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百度近十年累计研发投入也已超过1800亿元。这种量级的投入,已经将绝大多数玩家排除在核心竞争之外。
“六小龙”沉浮录,谁在裸泳?谁已上岸?
当巨头们重新划定势力范围,那些曾在2023-2024年风光无限的AI创业公司们,正经历着冰火两重天的命运。
曾几何时,“AI六小龙”是中国大模型创业的代名词。智谱、MiniMax、月之暗面、阶跃星辰、百川智能、零一万物,它们承载着“中国OpenAI”的梦想,也一度在资本与技术上与巨头分庭抗礼。而如今,这个称号听来更像“前朝遗梦”,正在舆论场中悄然退场。
当巨头携资本与流量下场,模型本身的价值被无限稀释。C端被豆包、元宝、夸克的补贴战打成焦土,B端又需要极重的销售与服务能力,“六小龙”被夹在中间,进退维谷。
他们中的“领头羊”智谱AI,也开始“着急上市”。为什么急?因为这场仗太烧钱了。据《金融时报》此前报道,智谱2024年营收3亿元,但研发投入就超过15亿元,净亏损达20亿元。这种投入产出比的严重失衡,反映出大模型行业面临的普遍困境:技术迭代需要持续巨额投入,但商业化变现却步履维艰。
月之暗面的处境更具代表性。据业内人士透露,其明星产品Kimi虽然在国内长文本处理领域保持领先,但单月推理成本就高达数千万元。在用户付费意愿不高、广告收入有限的情况下,这种高成本模式难以为继。这也是其年初寻求出售股份的根本原因。
李开复的零一万物则选择将超大模型交给阿里训练,他的直言不讳道出了残酷现实:“大家都看得很清楚,只有大厂能够烧超大模型。”这也为零一万物放弃AGI路线写下判词。
其他的“小龙”也声音渐弱。它们没能在大厂的流量合围中撕开缺口,技术优势的窗口期又被DeepSeek这样的黑马迅速抹平。
然而,就在“六小龙”为们在为筹钱和挣钱发愁时,一家不在名单之列的公司却悄悄上市。10月28日,“中国版Palantir”滴普科技登陆港交所,首日涨幅超150%,市值突破218亿港元,成为今年港股主板IPO超购王。
这个在“百模大战”中几乎隐身的企业,为何受到资本狂热追捧?答案或在它的定位“企业级大模型AI应用第一股”上。
滴普的暴涨与“六小龙”的沉寂,形成了2025年最刺眼的对比。市场用真金白银投出了清晰的一票,资本不再为“AGI的梦想”买单,但愿意为“企业级AI的确定性”支付高额溢价。而滴普的上市,也为中国企业级AI开启了新的叙事篇章。
终局开启,大模型只能是大厂游戏?
如果说2023年是风起,2025年就是中场。
大模型赛道正无可挽回地演变成一场“大厂游戏”,一场只有极少数玩家能负担得起的资本游戏。创业公司的窗口期,正在快速关闭。
成本的无底洞是首要障碍。无论是顶尖人才,如字节为Seed团队合并、加码股权,还是持续饥渴的算力需求,抑或是C端获客的天文数字,每一项都让创业公司在巨头的无限弹药面前相形见绌。
价值的二元论同样致命。市场已经分化,要么像字节的Seed团队,彻底“上浮”到AGI研究,不问商业;要么像滴普科技,彻底“下沉”到脏活累活,解决具体问题。创新型公司的角色已经在发生改变,不再追求通吃,而是深耕垂类,智谱做政企、MiniMax做社交、百川做医疗……
巨头的生态位也难以抗衡。对腾讯、阿里、字节而言,AI是赋能与迭代,是庞大生态系统的自然延伸;而对创业公司来说,AI却是全部。腾讯的危机感,最终会通过微信、游戏、腾讯云等成熟的生态“熨平”。
“大厂可以亏钱做模型、做应用、做服务,因为背后有云、广告、电商的现金流支撑。创业公司不行,它们必须自己造血。”一位关注人工智能产业的分析师指出。这种根本性的不对称,注定了这场游戏的最终走向。
在可见的未来,牌桌上或将只剩下四类玩家,有钱有场景有耐心的巨头,玩的是生态保卫战和AGI未来战;背靠资源的“国家队”与“混血儿”,如正在冲刺IPO的智谱;必须用技术代差换取生存空间的黑马,如DeepSeek;以及最务实的B端实干家,如滴普科技这样的“卖水人”和“淘金服务商”。
而2025年的关键词也不再是颠覆或革命,而是存活与适配。活下去,等待下一个技术奇点;适配场景,找到自己的生态位。
前路何在,在幻灭的低谷中寻找价值的微光
大模型诞生之初,几乎每个玩家都怀抱着一个通用智能的梦想。它被期待成为一个颠覆性的交互入口、一个全能的生产力引擎、甚至是一个重构商业模式的底层基础设施。然而,三年落地历程,正是这些宏大幻想被逐一证伪的过程。
在C端,它未能成为新的超级入口。大多数用户仍将其视为一个高级搜索引擎或聊天玩具,难以形成不可替代的粘性。
在B端,它更难以成为万能大脑。通用模型在垂直领域知识薄弱、存在幻觉、决策黑箱等问题,使其在医疗、金融、工业等严肃场景中难以承担核心决策角色。
在成本上,海量算力消耗与所能创造的实际商业价值严重不匹配,高昂的推理成本让许多看似美好的应用场景在算账时变得毫无意义。
当技术的炫目光环褪去,行业的竞争逻辑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技术驱动”的幻想,过渡到“场景驱动”的现实。
这意味着,大模型的价值不再由其参数规模或榜单分数决定,而是由它在特定场景中解决具体问题的深度和性价比来决定。
行业的残酷筛选表明,能将技术“做窄”、深入特定工作流的企业,反而比那些标榜“通用”的企业,更快地触达了价值的本质。
“技术拐点未至”的共识,意味着我们可能将在当前的能力平台上停留不短的时间。在这个阶段,生存下来的玩家必须回答一个新的问题:在通用智能的奇点远未到来之时,你如何基于现有技术,找到并创造坚实的价值基点?
这要求玩家们具备一种新的能力:不再是追求技术的极致,而是追求技术与场景结合的精度。
这意味着,可能需要放弃对SOTA(领先指标)的盲目追逐,转而去深耕数据清洗、提示词工程、工作流再造这些“不性感”的苦活累活。这意味着,价值创造的叙事要从“取代人类”,转变为“辅助人类”、“增强人类”。这更意味着,商业模式的中心要从“售卖模型能力”,转向 “交付业务结果”。
当泡沫被刺破,浮华被洗尽,这项技术的真实价值,作为一种强大的信息处理与内容生成工具,在特定约束下为商业和社会赋能才可能真正显现。
展望前路,大模型行业依然面临核心矛盾,技术演进的不确定性与商业落地的紧迫性。一方面,真正的技术拐点尚未到来,AGI仍然遥不可及;另一方面,市场已经失去耐心,要求看到实实在在的价值回报。
对于所有幸存者而言,终极问题已不再是“你为何而战”,而是 “你究竟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能交出扎实答卷的玩家,才最有可能穿越周期的迷雾,等到下一个技术拐点的真正来临。
那些能够穿越周期的幸存者,必将是既保持技术敏感,又深谙商业本质,既胸怀远大理想,又脚踏实地前行的务实主义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正见TrueView”,作者:帝佬,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