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没空取代你,它正忙着拿诺贝尔奖——投资笔记第235期
当我们还在纠结AI会不会取代人类时,它已经在科学最高殿堂——诺贝尔奖上拿到了桂冠。
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AI作为研究方式登场,直接致力于实现现实世界的应用,获奖者也包含几位走在最前沿的年轻AI研究者;
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AI是核心与研究方向,获奖者也被称为“AI之父”,获得物理学奖的原因,更像是在AI的探索中借鉴了物理学原理;
2025年经济学奖,研究结果将与AI相结合,以更高效的方式,帮助人们了解和预测当今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话题——经济;
2025年物理学奖,研究结果将辅助AI发展,直接提升AI算力,让更多人的AI梦成真。
当AI for Science(AI助力科学)成为主流,在全球各国都在推进“科学AI平台”、努力让AI参与基础科学研究的今天,AI材料发现、AI药物筛选、AI气候模拟这些综合研究只会越来越普遍,而与AI相关的研究成果、获奖者与获奖案例,也只会越来越多。
诺贝尔奖的“失误”?
AI专家得了物理学奖
2024年诺贝尔奖明显成为了AI时代的分水岭——物理学奖和化学奖分别颁给了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者,这预示着AI已经从工具走向科学本身。
物理学奖颁给了Hopfield和Hinton,化学奖则颁给了DeepMind的Hassabis和Jumper,以及华盛顿大学的Baker。
两个奖项的路径各有特点:物理学奖奖励了AI理论基础的奠定,化学奖则奖励了AI在科学中的实际应用。
先看物理学奖。Hopfield网络(类似大脑记忆方式的神经网络)提出于1982年,是最早的人工神经网络之一,它的核心是“联想记忆”:给网络一个模糊或不完整的输入,它便能够恢复出最接近的完整模式。
之所以获得了物理学奖,源于Hopfield借助了物理学工具例描述神经元间的协作,用“能量最小化”解释网络如何自我修正。正是这种物理类比的方式,使AI的理论框架第一次可以用方程描述、用优化求解。
通常,诺贝尔奖会奖励于在一个理论脉络上奋斗的几位卓越科学家,他们由于研究成果被肯定,例如在理论科学中或现实应用中被认可,并且为后世带来巨大影响而获得殊荣。换句话说,同一届的获奖者更像是一棵藤蔓上的多个果实,与Hopfield一同获奖的是玻尔兹曼机之父Hinton。
Hinton将Hopfield网络思想进一步发展,创造了玻尔兹曼机——一种能够自主发现数据特征的生成AI模型。他用统计物理方法训练网络,让机器在给出的示例之下学习数据规律,进行分类、生成新样本。这就像是在很多猫图像中,自己找出“耳朵”“胡须”等共通特征,并且分析出它们与猫的关系。这套思路直接催生了深度学习,也为后来的卷积神经网络、注意力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后来,Hinton有了另一个称谓:深度学习之父。
在Hopfield和Hinton呈现出研究成果时,AI还不叫AI,甚至不叫“深度学习”。诺贝尔物理学奖委员会为此还特别强调,Hopfield和Hinton的研究奠定了现代AI的基础,使计算机能够自主发现数据模式,从而推动了AI全面发展。这也是首次AI研究以物理学奖的形式获奖,历史上此前从未有“AI奖”,AI研究者通常拿到的是计算机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图灵奖。
再来看202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与物理学奖截然不同,它奖励的是AI在科学中的落地应用。获奖者中,Baker的工作属于传统计算生物学,通过Rosetta系统进行蛋白质设计;Hassabis和Jumper的AlphaFold2则是纯AI成果。
AlphaFold是一个AI圈大名鼎鼎的名字,它解决了50年来困扰科学家的蛋白质折叠问题:从氨基酸序列预测蛋白质三维结构。在传统实验方法下,这个过程可能耗时数月到数年,而AlphaFold2在几分钟内即可完成预测,准确率接近实验结果。
诺贝尔奖授予的都是“过去式”,不会有人当年推出成果当年就得奖。AlphaFold2在2020年发布,获得诺奖是在2024年。在诺奖史上,从发布到获奖,即成果被充分验证只用了4年,已属罕见。AlphaFold2出现的前两年,虽然震惊科学界但仍被人们质疑,第三年开始,它的数千个实验室验证准确率超过90%,接着它在医药研发、新材料设计等领域开始被重度依赖,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的青睐。
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双奖同时拥抱了AI,其实消解了很多人的猜想:人们曾认为AI只能是工具,不能是方向,更不能像个“科学家”那样被真正尊重。
诺贝尔奖与AI的“间接”牵手
2024年物理学奖与化学奖与AI的直接牵手,其实引起了很大的争议。2025年的诺贝尔奖看似没有奖励于将AI作为方向或作为研究核心的科学家,但其实经济学奖与物理学奖也已经悄悄地打上了AI的烙印。
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Mokyr、Aghion和Howitt,以表彰他们在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理论方面的开创性研究。他们的课题是揭示技术创新如何推动经济发展,尤其是在“创造性毁灭”的框架下:旧技术被新技术取代,从而带来生产力提升。
Mokyr侧重于经济史研究,Aghion和Howitt则发展了理论模型。但他们的研究成果将直接为AI应用提供理论基础。甚至,我们可以说,他们的研究成果是为了让人们真正驾驭,而不是屈服于AI。因为被视为当下推动“创造性毁灭”的核心技术,不是别的,就是AI。
这几位科学家虽然盯着人类经济,但其实最关注的还是AI。获奖者Aghion在获奖后立刻表示,准备将部分奖金用于AI研究,探索AI如何加速技术创新和提高生产力,并且处理AI可能带来的就业或垄断问题,让人类的AI梦,不会是一场噩梦。
而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Devoret、Martinis和Clarke,则希望自己的成果让人们实现AI算力提升的美梦。
他们的获奖成果,乍一看,与AI八杆子打不着。三位科学家通过超导电路实验,证明了即便是“宏观系统”——由大量粒子组成、可用手握住的电路——也可以表现出量子力学效应,如隧穿和能量量子化。
这一突破为可控量子比特(量子计算机的最小信息单元)奠定了物理基础,而量子比特是量子计算机的核心元件。量子计算机又是提升AI算力的关键平台,能够在特定任务上超越经典计算机(即人们口中的量子霸权)。换句话说,这个发现为训练大规模模型和解决高复杂度优化问题提供了潜力。
这项研究,归根到底,是AI时代量子技术生态的重要环节。其实人类如今对于微观世界的探索,对于量子计算的追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对AI的推动。
可以说,2025年的诺贝尔奖仍然体现了学术界对于AI的重视。或者,我们可以认为,AI的存在已经让人无法忽略,越来越多的理论、应用与基础科学研究都将与它形成互为支撑的循环。
被AI“改造”的诺贝尔奖
可以说,AI的进步也让诺贝尔奖完成了“自我突破”。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Hassabis本身是神经科学与AI博士,Jumper的研究方向也是机器学习/计算生物学。他们都不是化学出身。物理学奖获得者Hopfield博士为物理学背景,而Hinton的研究方向是AI/神经网络。
Hassabis、Jumper、Hinton这几个人是太典型的AI领域专家,而不是物理学界与化学界的泰斗。也因此,诺贝尔奖的“叛逆感”太强了。奖刚颁完,各国社交媒体出现很多质疑:
“两位大佬直到今天才知道,原来他们搞了一辈子的是物理。”
“计算机也算物理学的话,那能算上物理学的东西可太多了!”
“原来是化学奖是半个生物学奖(诺贝尔没有生物学奖),现在物理学奖也要被计算机分走一半了吗?”
这些质疑其实值得理解,因为AI研究者并非没有自己的奖项,他们有图灵奖。而且2024年物理学奖得主Hinton在2019年刚刚获得了图灵奖。
诺贝尔奖在AI的影响下,第一个创新便是“跨界”。第二个创新是,它使得科学家从推出成果到获得诺贝尔奖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短了。
AlphaFold2在推出之后选择了开源策略,而开源恰恰是当今AI业界极为推崇的行事风格:全人类成果共享,以最快的速度共同进步。以往科学周期是:发现→验证→应用→认可,需要十年到几十年。DNA双螺旋、量子点等发现往往在发布的几十年后才获奖。但AI时代的周期完全不同:发现=应用=传播,通常1–3年即可完成。AlphaFold2的两位缔造者从披露成果到获奖,仅用了4年时间。
而这就使得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年龄可以更小。Hassabis于1976年出生于英国伦敦,目前是谷歌旗下DeepMind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Jumper则是1985年出生于美国小石城,目前是DeepMind高级研究科学家,几乎是近70年来最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诺贝尔奖的第三个创新是获奖者不再局限于传统学科背景。传统上,诺贝尔奖获奖者大多属于学科内部,获奖者也只是小范围里面的名人。而如今,算法能力本身也成为了获奖的核心。在2024年化学奖中,Hassabis和Jumper均来自DeepMind;2025年物理学奖获得者Devoret是Google Quantum AI硬件首席科学家之一,Martinis曾长期任职Google的量子硬件团队负责人。
当然,谷歌并不能因此宣称自己“培养出”了诺贝尔奖获得者,因为Devoret虽然是谷歌出身,但其实在他获得诺奖的成果推出的时候,他还在耶鲁大学实验室工作。换句话说,谷歌之卓越,在于慧眼识珠,并且敢于招募真正手持硬科技的科学家。不过,但能够让诺贝尔奖与谷歌这个超级IP挂钩,已经使得诺贝尔奖“出圈”了。
当今科技圈,AI是配角也是主角。它辅助了科学家们的大规模数据处理、复杂模型训练、自动化特征提取、优化控制和自动化实验等。同时,杰出的AI领域专家也可以抱有希望,向着获得诺贝尔奖这一全球学术最高、知名度最高的奖项冲击。
AI也使得跨学科的合作更加频繁,计算机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经济学等界限变得模糊。AI正在成为科学的新标准,而诺贝尔奖,正在被AI改造,迈向与AI协同的未来。
*头图及封面图来源于“ivy”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纪源资本”,作者:投资笔记,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