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集体觉醒,唯独少了本田?

汽车公社·2025年11月03日 14:20
本田的我行我素造就了本田,也给未来带去了发展高压。

这个夏天,中国车市所涌现的高强度竞争架势,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大量新车扎堆上市,连带着电动化进程的加快,几乎让整个市场都充斥着十足的火药味。

身在其中,对于习惯性谨慎行事的合资品牌而言,这场残酷的战争着实给他们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为求生存,或为了在缠斗中守住自己的市场份额,要想继续由着自己的性子办事,那断然是不可行的。

年初,由广汽丰田、东风日产牵头的合资转型反击战,在铂智3X和N7热销的状态下,显得势大力沉。那得此信号,要是还有合资再保持着过于冷静的思维方式,似乎就很不合时宜了。

这几个月以来,长安马自达乘胜追击,拿出了EZ-60这款有着很强长安味道的新能源SUV。上汽通用同样选择易边再战,赶在国庆假前,用至境L7向市场展现出自己誓要跟上中国步伐的决心。

细细数来,现存的主流合资品牌已经不多了,但就整个市场现有的格局来说,和大众、丰田、日产等相比,本田几乎缺席所有能和中国品牌互掰手腕的场合。

上半年,本田将P7/S7带到了中国用户的面前,GT轿车也在紧罗密布地推进量产落地。可就市场给予的反馈,我敢说,本田电动车的市场声量就是整个合资阵营中最弱的。甚至相较于起亚EV5和现代EO羿欧,本田电车都落不到些许正向反馈。

本田怎么了?怎么会在经过近5年的电动化转尝试后,依旧未能在中国做出一番成绩?

这个问题很尖锐,身在本田体系内的每一个人更是想不通。奈何,现实就是如此,本田要想逆转困境,加快推陈出新的速度只是首要条件。搞清楚什么样的产品才是真正适合中国用户,或许更显关键。就像,如果单纯以2025年东京移动出行展上的自信去对待中国,万万是要不得的。

01

本田的自信,由来已久

在汽车圈,本田一直都是一个很有意思,同时也极为个性的品牌。尽管和一根筋的斯巴鲁、铃木、大发等相比,本田还是圆滑了许多。可如果将本田和丰田、日产放在一起去比,那种独属于本田的味道可是太浓了。

在中国,经过20多年的市场调教,又尝试搞出了凌派、锋范等热销车型后,身上的中国味多多少少让那个固执的本田软了点。在挣钱和坚持自我之间,本田还是有不少时候拿出了适合中国的决断。

到了2025年,我们当然不会否认,在面对中国车市全面电动化的过程中,作为主流车企的本田,还是很清楚自己要做什么的。

起初,2016年,工信部发布《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设定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要求,对年产量或进口量超过5万辆的传统车企实施考核,2018-2020年积分比例要求分别为8%、10%、12%。 ‌

到了‌2018年‌,随着全行业正式实施双积分政策,明确燃料消耗积分和新能源汽车积分的核算方法,一切以政策为指导的行业发展趋势,推动车企承担推广新能源汽车的责任,自然也要求了身为外资的本田要在这场行业转型中,做出一个好榜样。

2019年10月,本田很识趣地将VE-1和X-NV这款纯电SUV带到了中国市场。彼时,从这两款车没有悬挂本田车标的举动就能看出,相比追求销量为自己赚点积分,可能还是本田的初衷。

往后,尽管全行业落实电动化转型的步伐越来越开,单就本田对于传统燃油车市场潜力的判断,要想让它好好造电车还是有点难的。更何况,当全中国都没有一家合资公司将造电动车当一回事,更不能要求本田当那个带头的了。

那一年,远在欧洲,本田事实上也拿出了以Urban EV Concept概念车的最终量产车——Honda e,并于9月在当地上市,可从本田对于电动化的态度去看,看着够精致的Honda e本质上和国内电动车一样,均为迎合政策的产物。

在经历后几年的市场教育,眼看大众、丰田在电动化上的态度有所改变,尤其是前者,当穆伦(Matthias Muller)到迪斯(Herbert Diess)将“All in纯电”当成企业未来的重心,对于本田来说,要说一点触动都没有,显然是不可能的。

只是,熟知本田的都知道,从懂得改变到战略落实,需要时间来过度。而在中国,寻求合资中国的帮助也好,还是继续以油改电的方式造高性价比电动车,本田总相信,自己的权宜之计足够应付中国消费者了。

在2022年这一年,以e:NP/S之名,本田曾分别借两家合资公司之手,交出了自认为划时代的电车作品。殊不知,在外界苛刻的目光中,油改电的原罪填补不了e:NP/S1的所有优点,再加上一个自信的售价,干涩的结局唯有本田自己吞下。

练习两年后,当e:NP/S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本田所有的不甘心,都汇集到了全新电动化品牌身上。带着社长三部敏宏对于电动化的理解,本田很是希望能在中国做出些成绩。只不过,本田终究还是那个本田。

02

再不改变,世界就要变了

2024年,4月16日,本田技研工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以“激发本真”为主题,向外界展现了自己未来将在中国执行的全新电动化战略。同时,本田正式发布专为中国市场推出的全新电动品牌“烨”和全新专属于新一代纯电动车的“H”标。

在中国新能源市场渐渐从无序中走出,本田的这番阳谋似乎和彼时的中国市场很搭。新一轮的产品攻势带着100%的自主电气化架构而来,总让人感觉,本田开始认真了。

当然,现实的残酷摆在面前,本田根本没有后路可守。为求生存,又不愿意交出灵魂,如此从0开始搭建新的战略成了是它唯一能走的路。

这两年,合资公司的处境堪称渡劫。大量二、三线合资接连退出中国,现代、神龙等尚存的合资公司也只能靠着对外出口守着这份尊严时,本田所经历的阵痛一点不比别人来得轻多少。

销量大幅下滑只是表象,本田于华的产品牌阵线集中被中国品牌攻破,才是其汗流浃背的根本。

短短三年,本田将旗下产品悉数换了代,但结果,终端市场上的销量全军覆没是否意味着,本田这一世代的产品焕新是不达预期的呢?

站在外界的角度去看,毋庸置疑。本田不像丰田和大众那样擅长发动车海战,从来就注定了,旗下产品走的不是普罗大众的路线。

因此,再具有普适性的雅阁、CR-V、思域也和同级产品相比,本应有着很强的个人标签,自从换代后,全面向家用、舒适贴近的产品打法不仅将本田的性格全面抹去,更使得其在整个合资阵营中显得很被动。

你看看,这两年来,还有多少人记得飞度、思域、雅阁等车型曾经的辉煌,一直是落子于由“地球梦”所带来的本田式年轻主义,而非沉闷的纯家用取向?

那什么又是蝴蝶效应呢?当本田选择保守风格以求扩大自己的领地,也就预示着,中国车市愈发年轻化的购车思潮,在过去的两年与之擦肩而过。

讲真,如今的中国车市,对于任何一家合资都不是一个好的战场。你看看,在各大品牌的一同操作下,中国用户谁还在讲所谓的品牌主张?只要价格便宜,产品够大,仿佛就首先具有了热销的潜质。但话说回来,这绝不意味着,合资车企可以自暴自弃。

在2025年的今天,骨子里自带性格的本田依旧非常自信。就像其在2025年东京移动出行展上的表现,从全新小跑车Prelude的热销到要官方叫停订单,到N-BOX始终带领着日本K-CAR市场向前发展的势头,本田可没有向任何人低头的理由。

但在中国,随着丰田、日产和通用,都给本田上了一课,执着很可能还真不是一个好的脾气和秉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汽车公社”(ID:iAUTO2010),作者:曹佳东,编辑:何增荣,36氪经授权发布。

+1
7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TA没有写简介,但内敛也是一种表达

下一篇

“首店战场”升温!德基“霸榜”依旧,新秀JLC紧追

6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