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娜生物今日登陆北交所,真菌感染诊断迎来“资本时刻”
今日,丹娜(天津)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丹娜生物,证券代码:920009)正式登陆北京证券交易所。
这家专注于侵袭性真菌病诊断的“专精特新”企业,在2020年折戟科创板后,历经五年沉淀与调整,最终选择以更契合中小创新企业特征的北交所为新起点。
根据发行公告,公司本次发行价17.10元/股,共发行约800万股,募资总额约1.37亿元,资金将用于新产品研发及总部生产线建设,进一步强化其产研一体化布局。
01
从显微镜到血清学与分子诊断的真菌检测技术
在体外诊断(IVD)行业的庞大体系中,真菌感染检测是一个长期被忽视的“小而难”领域。
据全国真菌病监测网国家中心办公室,全球每年约3亿人罹患严重的真菌感染,平均致死率高达27.6%,其中侵袭性真菌病患者多为免疫功能受损人群,如肿瘤化疗、器官移植、艾滋病及糖尿病患者。一旦感染,病死率最高可达100%。
过去几十年,真菌检测技术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分子诊断不断演进。传统检测方法包括真菌直接镜检、真菌培养与鉴定,目前仍作为基础手段在临床使用,但其局限性显著:检测周期长达3至7天、灵敏度不高、操作流程复杂,难以满足侵袭性真菌病快速诊断与早期干预的临床需求。
近年来,血清学检测和以PCR和宏基因组测序(mNGS)为代表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为真菌诊断带来了新的突破。
通过直接检测病原体的核酸序列,分子生物学检测可在数小时内实现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定量检测,并能精准识别菌种甚至耐药基因型。然而,分子检测的应用仍受到成本、设备门槛和实验室条件的限制,目前主要集中在大型综合医院与科研机构,尚未形成广泛的临床覆盖。
相比之下,血清学检测因其高效、稳定、操作简便,成为当前侵袭性真菌病早期筛查的主流技术路径。通过检测人体血清中的特异性标志物(如β-D-葡聚糖、半乳甘露聚糖、隐球菌荚膜多糖等抗原、抗体或代谢产物),可在2小时内获得结果,大幅缩短了诊断周期。
侵袭性真菌病早期诊断技术对比
2021年6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实施《真菌(1→3)-β-D葡聚糖测定试剂盒》(YY/T 1729-2020)行业标准,标志着我国侵袭性真菌病诊断体系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这一标准的出台,填补了血清学检测在真菌诊断领域的监管空白,也推动了相关诊断试剂的规模化临床应用。
在临床应用中,(1→3)-β-D葡聚糖(G试验)是目前最常用的早期筛查指标。β-D葡聚糖广泛存在于多种真菌(除接合菌外)的细胞壁中,占细胞壁成分约50%以上。当真菌侵入人体并被吞噬细胞代谢分解后,该成分可释放入血液或体液中。通过快速、定量检测β-D葡聚糖水平的升高,可辅助判断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生,对早期诊断与疗效监测具有重要价值。
目前,真菌血清学检测主要包括抗原检测(如G试验、GM试验、GXM试验)与抗体检测两大类。前者用于早期感染筛查,后者则用于感染后期与复发监测。随着检测设备自动化程度的提高,真菌检测正从单一指标检测向“快速、定量、系统化”演进。
02
真菌病诊断试剂单项冠军,从原料到平台的技术闭环
在这一演进进程中,中国企业正逐步突破核心技术瓶颈。
作为这一细分领域的国内代表企业,丹娜生物成立于2014年。公司以免疫诊断技术为核心,构建了从抗原抗体研发到酶联检测系统的完整技术链。主打产品包括“G试验”“GM试验”“GXM试验”等血清学检测试剂,覆盖临床主要真菌种属,已进入全国多省医疗机构采购目录。
真菌(1-3)-β-D葡聚糖检测试剂盒(显色法)来自:丹娜生物官网
经过十年深耕,丹娜生物在中国侵袭性真菌病诊断试剂市场已占据约30%的份额,成为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公司产品覆盖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1300多家医疗机构,其中三级医院超1000家,并出口至东南亚、南美和中东市场,形成了稳定的国际渠道。
丹娜生物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原料—平台—产品”全链条的垂直整合。
在原料端,公司自建抗原抗体研发体系,掌握关键酶及抗体制备核心技术,摆脱了对进口原料的依赖;在平台端,公司形成酶联免疫、免疫层析、化学发光、荧光定量PCR等多技术平台,为不同临床需求提供检测解决方案;在产品端,则实现了以“试剂+配套仪器”一体化的商业体系。
其中,“5G+联合检测方案”融合多通道检测与算法判读技术,一次检测可覆盖90%以上的临床真菌种属,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这一方案已在部分省级三甲医院试点,并被认为是“后鲎血时代”真菌检测的潜在替代方案。
截至2025年,公司累计获得91项专利,发明专利48项,取得79项境内医疗器械注册证和102项欧盟CE认证。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持续保持在10%以上,是北交所同类企业中较高的水平。
丹娜生物研发投入比例来自:丹娜生物招股书
此外,在行业生态中,公司还是上合组织国家健康产业联盟的共同发起人,以及IVD及精准医疗产业与投资联盟的执行理事单位,并与全球真菌感染行动基金组织(GAFFI)、辉瑞中国等机构合作,推动真菌病防治与临床诊断标准建设。
03
高毛利与低增速之间,丹娜生物的上市选择
高技术带来高壁垒,但并不意味着高增长。
招股书显示,2024年丹娜生物实现营业收入2.40亿元,同比增长1.21%;同期净利润约8700万元,同比微降0.6%。不过,公司毛利率高达85.99%,远超国内IVD企业平均水平(约60%-70%)。这组数据组合,显示公司产品在细分领域具备稳定的议价能力,同时也反映出市场扩张受限。
营业收入构成情况表来自:丹娜生物招股书
疫情期间,真菌检测需求因重症病例激增而短暂放量。疫情后,临床检测需求回归常态,行业整体增速放缓。同时,医保控费、招采降价等政策压缩了利润空间。丹娜生物虽维持高毛利结构,但亟需找到新的增长支点。
丹娜生物的最大挑战来自其核心原料的供应危机。公司主要产品“G试验”试剂的核心原料为鲎血细胞。自2021年鲎升级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后,国内市场已无增量鲎血细胞获取渠道。尽管公司表示库存原料可满足5年以上生产需求,但长期来看,这无疑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为应对此风险,公司已开发出多款基于免疫诊断方法学的替代产品。然而,2023年这些替代产品的总收入仅为34.98万元,约占原有鲎血细胞产品收入的0.42%。如此低的收入占比表明,新产品要获得市场广泛认可并实现有效替代,前路依然漫长。
成本压力同样不容忽视。公司尝试从越南进口鲎血细胞,但这将导致相关产品单位成本上升,毛利率预计下降1.81个百分点。在医保控费、产品降价的大趋势下,成本与售价的两头挤压将直接考验公司的盈利能力。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产能利用率的不足。数据显示,2024年,公司三类主要产品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64.82%、60.78%和85.85%。在现有产能尚未被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募资扩产的必要性自然受到关注。
因此,丹娜生物此次上市主动调整募资策略。公司原计划募资5亿元,但在注册阶段主动下调至1.37亿元,降幅达72.6%,并取消5000万元补流项目。这一调整被视为对监管与市场关切的回应。
募集资金数额及投资项目 来自:丹娜生物招股书
也正是在增长见顶、原料危机与产能闲置的多重压力下,丹娜生物此次上市的核心诉求已不再是简单的融资扩张,而是旨在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为其突破技术替代瓶颈、开拓新增长曲线提供关键的缓冲期与资源支持。
04
真菌诊断蓝海市场浮现,本土企业加速破局
从市场趋势看,侵袭性真菌病检测正从过去的小众检测逐步成为临床刚需。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中国侵袭性真菌病诊断试剂市场规模预计从2018年的2.4亿元增长至2030年的30.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3.5%;全球市场同期预计从7.8亿美元增长至1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9.9%。
这一增长的背后,是重症医学、肿瘤化疗、移植手术的快速扩张,以及抗菌药物使用频率的提升。随着国家分级诊疗政策推进、病原学送检率提升,真菌检测正快速下沉至更多二级医院与基层实验室。
目前,中国市场拥有侵袭性真菌病检测注册证的企业约10余家,市场集中度较高。根据国家药监局(NMPA)官网数据梳理,该领域已获批的医疗器械产品超过30个,涵盖G试验等早期诊断试剂、配套校准品与专用检测仪器,反映出这一细分赛道正吸引越来越多企业参与,竞争态势逐步深化。
从参与主体来看,市场竞争者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
国际品牌以美国伯乐(Bio-Rad)、IMMY和ACC为代表,其产品线相对单一,主要以提供单项检测产品为主。例如伯乐仅主要提供GM试验产品,IMMY专注于隐球菌检测(GXM试验),ACC则提供G试验产品,但部分产品未在国内注册。
本土企业则展现出更加多元的产业生态。其中,专注真菌检测的企业已形成完整梯队:丹娜生物为专注真菌检测的代表龙头企业,已占据30%市场份额;天津一瑞生物提供G试验、GM试验、GXM试验等检测产品;湛江安度斯生物则专注于G试验和细菌内毒素检测。此外,厦门鲎生科、湛江博康海洋和福州新北生化工业等一批企业则在G试验细分领域深耕,也是该领域的重要参与者。
与此同时,平台型IVD企业如安图生物,通过将真菌检测纳入其“感染性疾病检测生态”,借助完善的检测菜单和自动化系统实现协同布局。这类企业并非专注于真菌赛道,而是将其作为整体解决方案的一部分,凭借强大的渠道和品牌影响力参与竞争。
从技术发展路径来看,产品迭代与创新正沿两个方向推进。在分子诊断领域,圣湘生物获批的“耶氏肺孢子菌、新型隐球菌、曲霉核酸检测试剂盒”实现了多靶标同步检测,将诊断时间从数天缩短至数小时;而在免疫诊断平台,透景生命基于化学发光法的G试验产品,通过全自动化操作和更强抗干扰能力,代表了主流技术平台的升级方向。
整体来看,行业竞争焦点正由产品性能比拼,转向技术整合、临床验证与学术推广等综合能力。随着检测场景多元化、下沉化趋势加强,行业正迎来技术创新与市场放量的“双曲线”增长期。丹娜生物虽具先发优势,但仍需在技术迭代、注册推进与渠道深耕上持续发力,方能守住领先地位。
05
上市之后,丹娜生物的成长考题
高热度之下,冷思考更显必要。丹娜生物的上市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早在2020年,公司曾申报科创板IPO,但两个月后主动撤回申请。转战北交所后,又因财务数据错报被监管口头警示。上市过程虽波折,但也在这一轮“自我修正”中完成了更清晰的战略定位——聚焦真菌检测,向多病原联合检测与分子诊断延伸。
面对新的市场格局,丹娜生物的未来增长主要寄托在三条曲线上:
产品迭代被视为最关键的突破口。免疫诊断替代产品正处于注册阶段,虽当前收入占比仅0.42%,但临床认可度提升后有望形成新增量。公司计划在2026年前推出两款新一代快速检测产品,加速技术迭代。
国际扩张是第二条增长曲线。2025年上半年,公司境外营业收入482.56万元,同比增长14.84%。东南亚与中东市场正成为重点布局方向,公司产品已销往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
产能释放构成第三条曲线。新总部与生产线建成后,年产能将从300万套提升至800万套,规模效应有望优化利润结构。但这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消化近三倍的新增产能。
北交所的流动性特征,也放大了这一过程的风险与机会。市场情绪反应更快、更直接,企业兑现能力将被更早检验。未来三到五年,丹娜生物能否成功化解原料危机、有效消化新增产能,并将技术优势转化为持续营收增长,将成为其登录资本市场后的核心考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动脉网”(ID:vcbeat),作者:陈茂雨,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