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辉,操盘一笔140亿退市

猎云网·2025年10月31日 11:30
又一场“改写”,拉开序幕。

一则公告,披露了“港股快运第一股”的最新走向。

10月28日晚间,安能物流发布公告称,由大钲资本、淡马锡及True Light三大投资机构组成的财团与安能物流联合宣布,拟以每股12.18港元的价格对安能物流发起私有化要约。

据此计算,安能物流估值约143亿港元,为安能自2021年11月中旬以来从未达到的估值水平。私有化价格较未受干扰日2025年9月3日每股8.2港元的收盘价,溢价达48.54%。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笔交易中,公司创始人兼CEO秦兴华不仅可以套现约11.83亿港元(约合10.8亿元),还将卸任CEO等所有核心管理职务,转任集团高级顾问。

这标志着安能物流退市后,创始人将彻底“放权”,正式进入由财团主导的新阶段。

而此次牵头的大钲资本,不仅是买方团成员之一,更是安能物流的最大股东,截至公告日,其通过旗下实体持股24.32%。

它身影的浮现,也让这笔交易更具玩味。

大钲资本创办于2017年,其创始人黎辉是VC/PE圈有头有脸的人物,早期曾在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工作,后是华平投资在中国的第二代掌门人,为私募股权投资领域经验丰富的“操盘手”,创办大钲资本后,更是投资并“翻盘”瑞幸咖啡闻名业内。

现如今,联手两大重量级机构,他带队的大钲资本,现身这笔140亿退市。

无疑是为安能物流的下半场,拉开“改写”的序幕。

“新三角”现身,安能以退为进

安能物流与大钲资本,颇具渊源。

2020年,安能进军快递失利,资金链紧张之际,是大钲资本携3亿美元入股,支撑其重回快运,扩张网络,随后一路陪跑,至港交所敲钟上市。

在安能IPO后,业绩不振及股价陡转直下的2022年,又是大钲资本又迎难而上,在原COO祝建辉辞任,公司管理层一致行动协议终止后,以持股24.60%成第一大股东。

次年1月,原董事长王拥军离任,安能创始高管“铁三角”彻底解体,只留下了秦兴华。

也就是这时,大钲资本合伙人陈伟豪行至台前,与秦兴华共同出任联席主席,在安能物流巨亏之际,深入对安能物流的管理,同年便实现了全年利润的扭亏为盈。

2023年至2024年,其营收同比增速分别为6.23%、16.73%,股东应占溢利同比增速分别为196.07%、91.08%,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190.43%、63.69%。

从财报数据来看,安能物流盈利修复能力正逐年提升。

然而,快运市场竞争依然激烈,也让今年半年报电话会上,公司首席运营官金云一句“通过积极应对策略重新拉开与中通等同行的差距”,给安能谋求一场更大的翻盘仗埋下了伏笔。

事实上,安能物流上市4年,一直苦于上市收益与成本的失衡。

自2021年11月上市以来,安能物流的股价一直承压,始终未能突破发行价,且大部分时间的成交量低迷,公司从股票市场筹集资金的能力受到严重限制。

从数据来看,安能物流在2021年11月于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发行价为13.88港元,随后股价曾一度触底1.663港元/股,较发行价最高跌近88%。

即便安能物流的股价有所回弹,至2025年10月24日恢复至9.4港元/股,呈V型上扬的态势,但依然处于破发状态。同时,对比行业来看,安能物流的市值也大幅落后于顺丰、京东物流、德邦快递等公司。

由此来看,维持上市地位对安能物流而言收益有限,但公司仍需承担为维持上市地位所产生的行政、合规及其他相关费用,管理层还需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履行上市公司义务。

对于其而言,综合考虑相关成本与资源投入,退市将使安能物流立即节省成本,并将资源重新分配至核心业务,从而提升运营效率,更好地支持公司的长期发展。

与此同时,私有化后,安能物流将无须承受短期资本市场预期、股价波动及所负有披露责任之压力,因此可更灵活及更具效率地实施其战略重点。

简单来看,私有化这一步,于安能物流更像是以退为进。

事实上,近两年中国零担物流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已进入“巨头游戏”阶段。

2024年,顺丰系(顺丰快运、德坤物流)与京东系(京东快运、德邦快递)合计货量超3000万吨,占据行业半壁江山。

安能物流虽以1415万吨货量位居第三,但营收增速(6.4%)显著低于头部玩家,且需应对价格战压力——2024年Q2起,公司被迫下调单价以维持市场份额。

对比来看,2025年上半年,安能物流营业收入56.25亿元,同比增长6.4%;经调整净利润4.76亿元,同比增长10.7%;零担货运总量682万吨,同比增长6.2%。

顺丰旗下的快运业务上半年实现不含税营业收入195.7亿元,同比增长11.5%,货量规模同比增长28%。

可见,群雄逐鹿,安能物流面临的挑战不小。

故而,在股价长期低迷、维持上市成本高的压力之下,安能物流退市,或许是应对市场竞争、竭尽全力打一场翻身仗的更优解。

而这一次,大钲资本现身,也为安能物流带来了支持其下半场的“新三角”。

根据公告,要约人是一家由TopCo间接全资拥有、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的获豁免有限公司;而TopCo是一家由上述财团共同成立的公司,分别由大钲基金资本、淡马锡及True Light持有约52.40%、23.80%及23.80%权益。

此前大钲资本已通过多轮投资加码入股,不断支持安能物流网络扩张与数字化升级,为安能物流的长期和最大机构股东。

根据公告,公司创始人兼CEO秦兴华、首席运营官金云等核心管理层已作出不可撤销的承诺,不仅支持本次私有化,更承诺将其合计持有的约8.51%股份全部接受现金选择,并以投票方式助力交易通过。

而大钲资本持股TopCo约52.40%的权益,意味着通过此次交易,大钲资本将间接增持4.46%的股份,从而把持股比例升至28.78%,获得绝对的决策权。

这意味着,它此次牵头私有化,不仅是对安能物流长期价值的坚定看好,还代表着将彻底掌控公司未来的战略方向,扮演舵手角色。

再看淡马锡,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主权财富基金之一,其投资理念是“世代投资”,着眼于长期价值创造。

安能物流作为中国零担市场领先的快运网络运营商,公司通过超过38000家覆盖全国的货运合作商及代理商、直接运营的关键分拨及干线运输网络,服务覆盖中国超过99.6%的县城和乡镇的终端客户。

于淡马锡而言,参与安能物流私有化,无疑是瞄准中国零担物流整合红利,在全球物流基础设施领域的重要落子,其全球物流投资版图涵盖菜鸟、京东物流等,与安能的加盟网络存在协同空间。

而淡明资本(True Light Capital)作为淡马锡间接全资持有的独立子公司,成立于2022年,目前管理资产规模约40亿美元,专注于亚洲市场的长期结构性投资机会,其灵活性或为交易结构设计提供更多操作空间。

由此可见,三家机构共筑的“新三角”,无一不在凸显“长期价值”的投资主题,为安能物流私有化后的“价值再造”做充足的准备。

安能公告亦披露,退市后财团将保留现有业务与员工,深化业务协同并探索战略变革,不排除通过并购整合优化运营。

51岁“操盘手”,掀起PE投资新篇章

而大钲资本这些循序渐进的布局落子,于水火之中出手相助的动作,还得从黎辉的操盘经验谈起。

黎辉1974年出生于甘肃兰州,毕业后,曾就职于华尔街摩根斯坦利,负责过北京大唐、北京控股上市等重点项目,2002年,他加入美国华平投资集团,开创了华平的“黎辉时代”。

这期间,神州租车于2012年在美股上市失败,也是黎辉及时援手,用2亿美元投资了神州租车。

2016年,黎辉宣布从华平离职,更是加盟神州优车,出任副董事长负责战略和资本运作,助力神州优车完成了70亿元的战略融资。

这些动作,其实已经成为了大钲资本“投资驱动变革”理念的雏形。

黎辉曾解释过这一理念,用他的话说,就是要跟企业和企业家长期地去做资本合作,注重行业深耕,重塑行业生态,创造具有颠覆性和长期竞争优势的商业模式,将平台的能力赋予被投企业。

简单来看,相比传统投资机构的“袖手旁观”,大钲资本扮演的是企业参与者的身份,会躬身入局深入到企业战略经营。

而他本人,就是这个理念的最佳实践者,瑞幸咖啡便是典型案例。

早在2016年下半年,他就和陆正耀、钱治亚就讨论瑞幸咖啡的想法,包括商业模式的方方面面,包括市场策略、品牌策略、公司组织架构、融资战略以及可能的上市战略。

他曾对媒体表示,很难说清具体哪件事是大钲做的,但他能肯定的是,公司所有重要的决定,都有我们(大钲资本)的参与。

作为最早期参投瑞幸咖啡的投资人,黎辉几乎参与了瑞幸的每一个关键时刻,即便是伴随财务造假事件,瑞幸咖啡不得不黯然退市,一场多方派系之间的控制权争夺战中,大钲资本依然“不离不弃”。

在瑞幸的至暗时刻,大钲资本持续投入,先是出手2.4亿美元领投新一轮融资,随后又联合IDG和Ares SSG完成对瑞幸咖啡创始团队股份的收购,成为新控股股东,也由此改写了瑞幸的下半场。

自2022年1月大钲资本接手以来,瑞幸仅用2年就成为国内最大的咖啡连锁品牌,如今市值116亿美元,接近IPO上市首日的两倍。

而这一案例,从抄底控权+深度介入+价格重塑,成为了大钲资本驰骋创投圈的佳话。

顺着这一逻辑,在业内更多的交易背后,也开始陆续浮现大钲资本和黎辉的身影。

大钲资本以“控制型”投资为主导。

目前,其美元一期基金已有多笔投资落地,除瑞幸咖啡外,还包括国内最大的血制品企业之一泰邦生物、幼教SaaS平台掌通家园、新物流SaaS领军企业凯京科技,以及快时尚眼镜连锁品牌LOHO眼镜。

在这些项目中,大钲资本均扮演着被投企业中最大的机构投资方角色。

今年4月,大钲资本还收购全球领先的工业自动化装配系统集成供应商儒拉玛特,上演了并购型PE买下德国隐形冠军的一幕。

据悉,大钲资本计划通过资本和资源支持,加速儒拉玛特在德国、美国、墨西哥、马来西亚等地的团队扩展和服务能力提升,完善全球业务版图。

同时,这次收购也是大钲资本聚焦硬科技和智能制造领域的进一步布局,此前大钲资本已投资小鹏汽车等企业,可形成产业链协同效应。

更有意思的是,7月,在星巴克中国股权的30多名竞购者的队伍中,也出现了大钲资本,而它的进场,无疑不是在朝着扩大其在中国乃至全球连锁咖啡市场的控制力进发。

与此同时,大钲资本首支美元基金已成功完成资本募集,总金额超过20亿美元,远超原定募资目标。

而新资金的注入不仅代表着全球投资人对中国企业的认可,更意味着在股权投资市场的新环境中,PE投资也在面对转型升级,以“投资驱动变革”的大钲资本已经进入了中国投资市场的主舞台。

回想2019年初,黎辉曾在一次演讲中谈及《权力的游戏》第8季。

他说,“谁能成为铁王座的主人这是一个谜团,但是真正的独角兽是要能获得喷火真龙的支持,也就是资本的支持最后才能战胜异鬼的寒冬”。

大钲资本和黎辉正在做的,或就是这一件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猎云精选”,作者:孙媛,36氪经授权发布。

+1
14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聚焦科技创业创新,钻研产业趋势,用心服务创业者。

下一篇

ABN Index 2025年9月榜单发布,为文旅大住宿商业决策赋能

5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