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辉能源暴增977%背后:储能战争的幸存者与颠覆者
鹏辉能源Q3净利暴增977%,24年技术储备兑现——但扣非净利仅1572万、存货减值4亿,盈利含金量仍待提升。
第三季度净利润同比暴增977.24%,扣非净利润激增104倍——鹏辉能源的惊人三季报,不仅是这家公司蛰伏24年的技术爆发,更是储能行业从价格战走向技术战的分水岭。
全球储能市场正经历着残酷的洗牌。鹏辉能源这份逆势增长的成绩单,揭示了行业竞争本质的转变——从低层次的价格血拼,转向更高维度的技术对决。
在行业集体陷入亏损泥潭的2024年,鹏辉能源也曾交出亏损2.52亿元的成绩单。正是这样的背景,让其三季度的业绩爆发更具标志性意义。单季2.03亿元的净利润,不仅宣告了公司的强势回归,更印证了一个硬道理:在高端制造业,没有捷径可走。
01
24年积淀与三个技术壁垒
鹏辉能源的业绩拐点,本质上是一场技术红利的集中释放。
成立于2001年,这家公司用24年时间构建了自己的技术体系。5大研究院、1个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2200多名技术人员——这些数字背后,是鹏辉能源穿越行业周期的底气。
三季度业绩的爆发源于多个技术路线的同步突破。在户用储能领域,鹏辉能源推出的“3+N”产品布局,以方形、大圆柱和软包等多元化解决方案直击市场痛点。
大圆柱HOME系列历经六年技术深耕,集成30项专利突破,在安全、功率、温域等核心指标上建立起明显优势。
更值得关注的是POLAR系列低温户储电芯,基于LTSC低温超导通技术,突破-30℃极限充电温度,精准解决极寒地区电池应用痛点。
技术积累从来不会辜负坚持者。鹏辉能源从技术专家创业起步,24年来始终坚守“技术为根,向上生长”的理念。如今,这一战略定力正在市场上获得回报。
02
全场景解决方案与全球布局
鹏辉能源业绩增长的另一个关键,在于其精准的产品定位和全场景解决方案能力。
风鹏大电芯系列已成为其大型储能的王牌产品。其中,590Ah大电芯在行业内率先发布,与中车、阳光合作的600Ah+大电芯也已进入量产倒计时。
在安全性这一行业痛点上,风鹏600Ah+大电芯通过纳米盾技术、凝胶阻燃电解液技术、蜂巢碳冷技术三重防护策略,构筑了坚实的安全壁垒。
在工商业储能领域,鹏辉能源持续保持领先,稳居行业TOP2。公司打造的衢州仙鹤股份44.72MWh、河南金马能源34.4MWh等标杆项目,已经成为行业样板。
2025年全新发布的“擎天520户外液冷储能柜”,系统能效突破90%,占地面积锐减50%,交付效率达到15天以内。
鹏辉能源的全球化布局同样令人瞩目。公司已在美国、德国、日本等9国设立办事处,在越南基地投产辐射东南亚市场。入围BNEF Tier1全球一级储能厂商榜单,标志着其综合实力获得了国际市场的认可。
03
高增长下的阴影与曙光
然而,在亮眼业绩的背后,鹏辉能源的发展之路并非一片坦途。
利润的“含金量”值得关注。根据财报,鹏辉能源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为1.15亿元,但扣非归母净利润仅为1571.73万元。公司前三季度非经常性损益占归母净利润的比重高达86%,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仍待进一步巩固和释放。
存货跌价一直是困扰鹏辉能源的难题。2024年,鹏辉能源的资产减值损失从2023年的2.07亿元变成了4.12亿元。由于产品降价,鹏辉能源在期末计提了较大金额存货跌价准备。
行业层面的挑战也不容忽视。2025年第一季度,国内新增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为5.03GW/11.79GWh,同比-1.5%/-5.5%,出现了近年来少见的规模下降。
在收获当前技术红利的同时,鹏辉能源已经将目光投向更远的未来。
钠离子电池被视为其未来发展的关键落子。公司2025年钠电池产能预计达5GWh。鹏辉能源的钠电池产品主打-40℃低温性能和高安全性,明显是针对寒带储能及低成本车用市场的精准布局。
在更具前瞻性的固态电池领域,鹏辉能源的卡位同样果断。从2020年开始,公司就启动了全固态研究和工艺开发。2024年,公司攻克氧化物基固态电池的关键核心技术,发布第一代固态电池。
2025年以来,鹏辉能源固态电池技术持续迭代优化,能量密度由280Wh/kg提升至320Wh/kg。目前中试线设备已基本安装到位,正在调试和试运行。
鹏辉能源的三季报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储能行业的残酷与机遇。全球储能电芯出货量稳居前十,家用储能电池和便携电池位居全球前三——这些是市场对鹏辉能源技术的认可。
然而,这家技术驱动型企业的野心不止于此。从314Ah电芯的规模化应用,到590Ah/600Ah+大电芯的量产倒计时,再到固态电池的稳步推进,鹏辉能源正在构建一个更大的技术版图。
储能行业正在经历从政策驱动到市场驱动的转变。当潮水退去,只有那些真正掌握核心技术、持续创新的企业,才能穿越周期,持续享受技术带来的红利。
鹏辉能源的三季报,或许只是这家技术型公司爆发的一个序幕。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预见能源”,作者:赵嘉楠,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