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越忙越亏,谁在真赚钱?
一年一度双十一购物狂欢节即将来临。
各大平台补贴加码、直播间轮番开火,算法精准投放、履约速度竞速,流量再次被推向高潮。
最近,一则“电商税”通告为电商行业泼了一盆冷水。10月27日,国家税务总局披露:全国已有超过6500家互联网平台完成涉税信息报送。
这意味着,平台经济正式步入“数据透明化”时代。每一笔交易、每一笔分润、每一个账号,都开始被系统记录、被监管可见。
监管趋严、利润微薄、账目透明,税务合规性成为商家绕不开的门槛,而电商行业也第一次必须面对一个真实的问题:“谁,真的在赚钱?”
过去十年,中国电商跑得太快了。快到可以容忍混乱、牺牲利润去换增长;但现在,平台经济开始被要求“讲真账”。
而讲真账的时代,才是最考验一家平台底牌的时代。
01 真账时代,电商底盘重塑
“真账时代”到来,对电商而言,不只是税务合规的调整,更是一次底盘重塑。
在流量狂奔十余年后,平台与商家正在从“跑得快”转向“跑得稳”。
过去的电商逻辑是谁掌握流量,谁就掌握生意。而现在,随着监管体系的完善与数据链条的贯通,流量优势正在让位于经营效率与财务透明度。
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电商相关企业已超过378万家,其中注册在200万元以下的企业占比高达69%,这意味,在繁荣的电商生态背后,隐藏着庞大的“薄利多销”“小而散”的电商玩家。
过去几年,电商平台靠补贴、靠流量爆款、靠大促购物季,增长速度惊人。如今,增长的方式发生结构性改变,社交电商、直播带货、即时零售成为新战场。
根据《2025电商行业发展观察报告》,今年前三季度,全国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6.4%,但电商服务业的成本指数上升了近12%。
尤其在直播电商领域,主播佣金、退换货率、物流成本的上涨,让不少中腰部品牌利润率跌至个位数。
选品、直播、下单、履约、售后,每多一个环节,就可能增加一条流程、一次协调、一条审核。这些隐形成本原本被流量增长掩盖,而今在平台经济透明化的环境下开始显现。
与此同时,平台端的激励政策也在悄然收紧。
阿里降低了部分类目的返佣比例;拼多多将部分“百亿补贴”由平台让利改为商家共担;抖音电商则大幅收紧达人带货返点。
电商生意第一次被迫回归“真利润”竞争。而“电商税”的推行,让这种竞争的“底色”彻底公开化。
过去很多商家通过多账号运营、虚假发票、私账代收代付来优化账面利润,如今这些灰色地带逐步被系统穿透。
税务信息、交易流水、佣金结构、分润数据……都开始进入可核查、可追溯的闭环。
一位在华东地区运营多品牌的代运营负责人告诉我们:
“以前大家比的是谁更会玩算法,现在比的是谁的账更干净、财务更快、合规更稳。”
他所在的团队在今年8月就开始调整模式,减少低毛利SKU,强化供应链直采比例;同时引入AI财务系统,对分销佣金、发票归集、库存结算进行智能核验。
结果利润率提升了8%,同时节省了20%的人力财务成本。
电商竞争的核心,正在从“流量逻辑”转向“经营逻辑”。
京东集团在最新财报中提到,2025年将全面推进“低价策略+供应链提效双轮驱动”;拼多多的Temu业务则强调通过AI优化全球履约成本,核心目标是保持健康毛利率;阿里方面,则提出“健康增长”战略,强调利润质量和商家可持续性。
换句话说,平台们开始“算账”了。
算的不是GMV虚高的账,而是现金流、履约成本、退货率、税后利润的真账。
而算真账的能力,正成为电商新一轮的“护城河”。
在流量红利枯竭、监管趋严、竞争白热的背景下,能看懂“真账”的企业,才能看见真正的利润。能把“真账”算清楚的平台,才能获得真正的增长。
02 越忙越亏,电商“系统性疲劳”开始显现
电商行业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结构性反噬,表面上热闹非凡、货架爆满、直播高频,但账面利润却越来越薄。越忙,越亏;越卷,越疲惫。
过去,电商平台的增长动力来自流量的倍增效应。流量多一倍,GMV 就能多两倍。
但当用户规模趋于饱和,这一模式开始失效。
根据 QuestMobile 数据,截至 2025 年 9 月,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仅增长 1.8%,而用户平均日使用时长首次下降。
换句话说,流量已经见顶,新增流量成本越来越贵,留存用户越来越难。
而平台为了维持增长,不得不加大投流、补贴、内容投放力度。
这就导致流量增长的同时,单位流量的ROI却在下滑。投入越多,利润越薄。
“电商不再缺用户,而是缺利润。”一位阿里系电商负责人如此总结。
如果说 2018–2022 年是算法驱动电商效率的黄金期,那么 2023 年之后,算法开始反噬平台本身。
推荐算法把注意力切割得越来越细、越来越贵。用户越精准,获客成本越高;广告越智能,预算消耗越快。
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5 年品牌方在抖音、快手、淘宝直播的平均投流成本同比上涨 28%,而平均转化率仅提升 5%。
也就是说,算法的“聪明”正在吞噬利润。
表面上看,平台看似在更智能地分配流量,但实际上陷入了“算法竞争”的陷阱。每家都在为提升短期ROI而烧钱,却共同抬高了行业整体的成本曲线。
这导致平台进入“越优化,越焦虑”的阶段,因为算法不再创造新增效率,只是在争夺存量注意力。
十年的高增长培养出庞大的组织系统:运营、直播、广告、客服、合规、风控……每个部门都有“忙”的理由,却很难真正降本。
在流量高峰期,这些结构还能被增长掩盖;但当流量放缓,庞大的组织反而成为企业的负担。
阿里在2025财年其销售与市场费用占比约 14.5%,而在2025 年6月季度则升至约 21.5%,为近五年来新高。拼多多方面,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其销售与市场费用达约人民币 334 亿元,同比增长约 43%,
“越忙越亏”,正是电商平台进入成熟周期后的集体焦虑。过去十年电商过于依赖流量、算法、补贴等外部变量,而忽视了系统效率、组织机构、财务透明。
当平台经济进入“真账时代”,唯有重塑经营系统,让流量回归用户价值,让补贴回归供给效率,让增长回归利润,电商才有机会走出疲劳。
03 电商的下一场战役:效率与信任
当“真账”成为新常态,电商行业将从流量驱动转向利润驱动,从投放赛跑到效率比拼,从追求规模到重塑信任。
在这个阶段,“算得清”“看得见”“跑得快”成为电商平台和商家的三项核心竞争力。
过去,财务系统是电商的“后台”;现在,它成为决策的“中台”。
天眼查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财务与合规类SaaS服务新增注册企业同比增长近40%,其中约六成客户来自电商与新消费领域。
越来越多平台开始用AI重新定义“算账”的方式。从订单识别、分润拆解到发票自动归集,AI财务让每一笔交易可溯、可查、可追。
这不仅降低了风险,更让企业第一次真正看清哪些环节在赚钱、哪些环节在漏钱。
一位杭州美妆品牌CFO表示,他们在今年初上线智能费控系统后,仅发票匹配一项就减少了70%的人力支出;供应链账期缩短,现金流周转率提升近15%。
“以前我们觉得降本靠裁人,现在发现降本靠算清账。”
在流量红利消失、补贴空间缩减的当下,供应链的速度决定了利润的厚度。
京东、拼多多、抖音都在强化供应链数字化体系,用算法驱动库存预测、物流调度与智能履约。
京东在财报中提到,其智能仓储系统已覆盖全国90%的核心仓库,仓配一体化效率同比提升22%;拼多多Temu则在北美通过AI预测物流波动,让跨境履约时间缩短至平均7.3天。
电商的竞争,已经从“谁能卖出去”变成“谁能更高效地交付”。当流量趋稳、税务透明、合规收紧,供应链的每一次提速,都是利润的再造。
同时,“真账”时代也让信任重新成为稀缺资源。一方面,监管穿透意味着“虚假销量”“刷单”难以为继;另一方面,消费者对平台与品牌的信任阈值在上升。他们不再只看最低价,而更看“是否真实”“是否可持续”。
据《艾瑞电商用户洞察报告》显示,2025年消费者复购意愿中,“信任感”已超过“价格优惠”,成为影响二次购买的第一因素。
这意味着,谁能在透明时代建立新的信任关系,谁就能掌握新的增长入口。
抖音、淘宝、小红书等平台也在悄然调整推荐逻辑,从“刺激消费”转向“陪伴消费”,从流量竞争转向内容信任。
品牌的长期价值,开始回归产品本身、服务体验与财务稳健。
“真账”时代并不意味着电商的黄金期结束,而是游戏规则被重写。
过去的增长靠流量堆砌,现在的增长靠系统提效;
过去的竞争靠价格出血,现在的竞争靠效率回血。
电商的下半场,不属于最会烧钱的人,而属于最会算账的人。
电商的黄金十年靠流量,接下来的十年,要靠把账算清楚。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
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蓝莓财经”(ID:ITparty),作者:蓝莓君,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