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安出发:XR电影的中国起点

36氪产业创新·2025年10月30日 17:42
未来的电影,不再只是“看”的艺术,而是“在场”的艺术。

十月的西安,虚拟与现实的边界被再次推向模糊。

10月22日,“虚实无界·智影共生——AI&XR电影技术创新大会”在西安XR电影产业基地举办。来自国家电影局、陕西省委宣传部、西安市政府及全国电影、科技、教育界的嘉宾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中国电影在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融合领域的一次系统跃迁。从“影谱·汉语电影AI辅助创作平台”上线,到全国首个“虚拟现实电影技术创新中心”和“西安XR产业创新中心”揭牌,再到“无界影院”的首次亮相,一整套从创作、技术到放映的完整体系在这一刻被勾勒出来,共同构成了一幅中国电影科技创新的现实图景。

电影工业重塑,发出了信号。正如国家电影局常务副局长毛羽在活动现场致辞所言,“电影的未来在创新,而科技为创新提供动能”。

虚拟现实技术,正在成为电影艺术与产业重生的引擎:从二维银幕的压缩,到三维空间的展开,观众第一次不只是“看见故事”,而是被邀请“进入故事”。

一、技术与艺术:当电影开始“长出空间”

在AI与XR的共同作用下,电影不再只是视觉艺术,而成为一场关于“空间”的再创造。

虚拟现实电影的出现,使观众摆脱了被动观看的姿态,开始以“在场者”的身份参与叙事。“行进式XR大空间”和“坐观式沉浸影院”,正成为这一新叙事体系的两种主要形态。

“虚拟现实电影打破了传统的二维压缩,让观众置身于真实的三维空间之中,从旁观者变成亲历者。”西影集团董事长赵文涛在交流会上指出。

这种变化的核心,不在于更强的视觉冲击,而在于叙事方式的转向:导演的“镜头语言”不再存在于画框内,而被转译为声音、光场、势能控制与空间构图的综合调度。观众的视线不再被动跟随剪辑节奏,而被引导在空间中流动。

随后的产业座谈环节,讨论了从“技术展示”转向“行业结构”的更深层问题。几乎所有与会者都达成了一个共识:虚拟现实不是电影的一条支线,而是电影工业体系的下一次重构。过去百年,电影的技术迭代始终围绕“画面”展开:从胶片到数字,从2D到3D,但XR让这种线性演进被打断。它不再是画幅的扩展,而是叙事结构的重组。

行业专家指出,XR的核心不是让电影“更真实”,而是让它重新被组织:导演的创作逻辑、演员的表演方式、观众的感知路径都将被改写。XR的叙事维度要求创作者理解空间、势能、光场与情绪的联动规律,这意味着电影行业第一次需要与算法工程师、交互设计师、硬件开发者共处同一张“剧组表”。在这个意义上,XR不是新技术的叠加,而是一次“工业分工的重新排列”。

西影“无界XR影院”的发布,为“坐观式叙事”提供了现实落地的方案。观众能够根据导演的设定控制座椅运动,在沉浸中体验叙事的方向感。定制化头显设备支持双目8K、超宽视场角和空间音频,还集成了手势识别与眼球追踪,实现了电影级的沉浸感受。

毛羽在发言中将这种体验形容为“引导式自由”,导演在空间中重新获得叙事权,同时观众也被赋予探索的权力。

这意味着虚拟现实电影正在完成从“新奇体验”到“成熟叙事”的转化。它既继承了电影艺术的情感深度,又开辟出新的表达维度,使技术真正成为艺术延伸的语言。

二、从理念到落地:一座城市的XR生态自画像

在这场新兴浪潮中,西影与西安市政府联手绘制出一幅产业生态图谱:一套围绕“内容、技术、人才、资本”四个维度构建的XR电影生态系统。

1.2万平方米的西安XR电影产业基地从蓝图变为现实;全国首个“虚拟现实电影技术创新中心”在西影园区揭牌,成为行业首家虚拟现实电影权威检测与服务机构;同时,“西安市XR产业创新中心”也同步成立,聚焦技术攻关与产业孵化,成为西安市打造虚拟现实产业先锋城市的关键支撑。

西安市市长叶牛平在大会上说:“事实证明,做XR电影不仅要有技术、有资源,更要有梦想与情怀。现在XR电影产业正与传统电影‘花开两枝’,我们要让小众体验走向大众消费。”

他口中的“花开两枝”,指的正是传统电影与虚拟现实电影的并行繁荣。一个继续深耕银幕叙事美学,一个开拓新技术带来的“空间叙事”边界。

XR电影的产业结构远比传统电影复杂。从制作、加密、发行到放映,几乎每个环节都需要全新的软硬件体系。

西影的做法,是在现有电影工业体系内重新引入创新力量,打造新生态。技术由中电云、小派科技、郦江椅业、比亚迪、硅基大陆等企业共建底座;内容端与影校共育人才;金融端设立产业发展基金;运营端依托“无界XR影院”探索商业化路径。

整个系统以“创新中心+产业园区+服务平台+应用场景”的配置,形成一个闭环。“我们不是在做一部电影,而是在构建虚拟现实电影的完整生态。”无界科技董事长翁超对36氪表示。

而作为此次大会的重要技术支撑方,无界XR影院背后的无界科技几乎贯穿了XR电影生态的全链条。它是西影集团重点孵化的科技企业,主导了无界影院的核心软硬件研发,承担了从内容到体验的“最后一公里”,让虚拟现实电影真正走向可放映、可复制的商业阶段。

在这座城市中,XR不只是技术,更是一种产业语言。它把硬件制造、文化艺术、影视教育、科技创新与资本流动整合成一个新的“文化科技产业体”,让西安成为中国XR电影产业的策源地,也让中国虚拟现实电影有了自己的产业支点。

三、产业标准:从“尝试”到“秩序”

技术的繁荣,前提一定是存在标准。

行业管理机构正在主持起草的虚拟现实电影技术标准体系,西影是主要参编企业。行业技术标准将在内容制作、硬件适配、播放规范、检测认证等环节建立电影级“品质标尺”。

“只有标准化、规范化,才能实现市场化、规模化。”叶牛平在大会上强调。

这一判断也得到了国家层面的回应。毛羽介绍,《国家电影局关于促进虚拟现实电影有序发展的通知》已推动全国近百部虚拟现实影片完成备案,10部通过审查;在贵阳、上海、河南等地,已有多家影院试点虚拟现实电影放映,国庆期间票房累计突破百万元 。

这意味着虚拟现实电影正在完成从“项目制”向“产业化”的跨越。

而由西影集团与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中央宣传部电影技术质量检测所)共建的“虚拟现实电影技术创新中心”,承担技术研发应用推广、标准制定与软硬件及内容检测评估认证等职能,不仅是国家级平台,更是行业首个权威认证体系,为后续市场化奠定了制度基础。

标准带来的,是秩序感,也是文化自信。当中国的电影人、工程师和政策制定者共同讨论虚拟现实电影的制作规范,这个行业第一次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话语体系。

四、从虚拟到现实:电影的下一站

如果说过去十年电影的竞争在于影像语言,那么未来十年,竞争的焦点将是“沉浸体验”与“智能创作”。

在AI领域,西影推出的“影谱·汉语电影AI辅助创作平台”成为中国电影工业化的重要突破。它让AI成为编剧、导演、制片的“第二大脑”,具备文本生成、场景构图、项目排期和成本控制等功能。

更重要的是,这一平台正在向XR叙事延展。据西影介绍,影谱AI的XR模块包括空间叙事脚本与三维预演系统,已进入开发收尾阶段,将实现从二维到三维、从线性到空间叙事的自然过渡。这意味着AI不仅能写故事,更能“理解空间里的故事”。

正如陕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大光在大会致辞中所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正在深刻重塑文化业态,成为推动产业变革的重要引擎。”

当AI成为创作的“思维中枢”,XR成为呈现的“感官外壳”,电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系统,技术与艺术、算法与想象、叙事与空间,重新汇流。

未来的电影,不再只是“看”的艺术,而是“在场”的艺术。它可能发生在影院,也可能存在于头显与沉浸空间中;它的创作者既是导演,也是算法。

当观众成为叙事的一部分,当算法学会理解情感,当一座城市用基础设施搭建起新的电影工业版图:电影完成了又一次进化。

电影的本质,从来不是“看见”,而是“相信”。

当技术不再只是工具,而成为叙事的一部分,当观众不再只是接受者,而成为世界的共建者,电影的生命力就被推向了更高的维度。

西安的故事只是开端。

在AI与XR的共同驱动下,一个新的电影时代,正在被拍摄、被渲染,也被想象。

+1
18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业务线全面超预期,究竟发生了什么?

9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