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车没打算退场
这些年,在全行业快速从“单纯的机械制造”向着“缔造全新生活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太多的故事在诉说着,过往所发生的种种都将成为历史。
尤其在中国品牌借着新四化的浪潮,彻底为汽车工业换上一层新的底色后,似乎整个汽车世界的背景都将向东方看齐。或以人机共驾的蓝图示人,抑或在华为、小米等科技公司的主导下,全面指向与历史不同方向的新时代。
2023年,始于1954年的东京车展正式更名为“日本移动出行展”。这是作为汽车强国的主动求变,自然也让所有人认为,日本汽车工业或将以新的面貌揭开未来的序章。但时至今日,两年的时间真的倒逼着日系车面露新生吗?
“旧秩序在被推倒重建,日本车企没有理由不紧紧跟上。”是的,这就是外界对于它们的期待。而眼看着铃木、三菱接连退出中国,日系豪华品牌仅剩雷克萨斯在华独自支撑,日本人势必会选择热烈地拥抱中国。
只是,熟悉日本企业的人都了解,要想让他们从心底认同行业巨变带来的破局之力,谈何容易。对于丰田、本田和日产们来说,百年汽车工业的基底都未曾被任何一个时代颠覆,那么,这场席卷全球的产业转型总是漫长的。
时隔多年,当我们再次踏上日本东京的这片土地,我知道,一个不同于中国的时代画风又将出现。
全民执着于燃油车,还是企业层面对转型就怀揣谨慎?不用多说,当回到主场,远离世界风云的日系车企就算再有想法,这会是它们的执着所在。
身为日系三杰的丰田、本田和日产,于中国尝到再多的苦涩,都将在故土的一声声吆喝中再现锋芒;对于“弱小”的三菱、铃木、斯巴鲁和大发,东京车展也好比自家的“客厅”,“给大伙儿表演一个”激发出的是骨子里的倔强和实力。
日本车不行了!?带着这样的问题,从东京街头到2025移动出行展,从当地消费者的日常到飘扬在会场的欢呼中,或许答案还真隐藏在内。
01
在东京,日系的主场狂欢
“一个渐渐被世界忽视,眼界只放在本土市场的移动出行展,哪还有一点国际展会的样子?”
两年前,当比亚迪第一次带着自己的宏伟蓝图卷到日本,日系车能拿得出手的电动车只有丰田bZ4X和日产艾睿雅,马自达甚至还在鼓捣着不知所谓的MX-30,说再多,这样的评价都显得很客气了。
而多年来,看尽北上广车展所展现的产业颠覆性,越来越多人会失去对“东京”的兴趣。叠加日系车近年来糟糕的转型表现,选择批判一切和日企挂钩的东西,就成了舆论场上的正确风向。
起初,在全行业都展露出吊打日系车的趋势时,再理性的人都不免产生了动摇。特别是在丰田都屡次表现出对电动车的不屑时,这个感觉变得尤为强烈。经历3年特殊时期的野蛮生长,也进一步加剧了身在中国的我们蔑视外界的心境。
但随着时间线拉入2025年,中国新势力造车所剩无几,电动化回过头来进入增混时代,大量外资公司开始放低姿态,我在想,日本汽车企业是不是不像人们臆测中的不堪一击?相比一味贬低,抱着互相学习的态度,是不是更贴合时代的主题?
10月初,从不同渠道就能获悉,一众日系车企都要在东京“亮剑”了。那真实情况是,这一届的移动出行展上,由丰田牵头,几乎所有日本车企的确都拿出了当下最好的东西。
东京国际展览中心很小,半天时间足够来回逛上几圈。在这其中,大量基于本土需求的K-CAR可能是中国消费者无法理解的产品,一堆以驾驶为主导的“玩具车”,亦脱离了彩电冰箱大沙发的属性,但这就是日企的作风。
很多时候,就像国内滞销的本田思域TR、铃木吉姆尼,面对刚发布的丰田酷路泽FJ、本田Prelude跑车等新车,带着电动化思维的我们实在难以看到它们身上的闪光点。很单纯地会认为,此类没有丝毫科技感的产品注定等不到消费者的认可。
奈何,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吧。在没有内卷、没有价格战的环境中,日系车可以天然地展现各自对于时代的解读,而不是受限于消费需求趋同逼着向销量妥协。
当然,在全球车市均打开电动化大门,说日系车依旧保持着过去几年行事慎之又慎的风格,倒也不然。从多年前拿出本田e这样看着不错却难有热销内核的花架子,到今天全体有了些想法去造一款好的电动车,这个改变是很具体的。
也许在中国人眼里,此刻被当地民众围观的日产聆风、斯巴鲁Trailseeker都不是一款能够在中国活下来的产品,可对比过去,在燃料电池技术被世界抛到脑后,日企还能回过神来投身电动化,也算是给自己扶了一把。
更耐人寻味的是,当比亚迪带着更具战斗力的纯电K-CAR车型——Racco前来踢馆,日产带头将中国风味电动车N7摆在展台的核心位置,说真的,主场自嗨不过就是日系车回到家乡的肆意狂奔。
毕竟,留在中国的丰田、本田和日产,仍在盘算着怎样拉开架势,和中国品牌面对面地再干一架。
02
当中国倒逼日系车
在全球汽车爱好者眼里,日本就是汽车工业繁衍的福地。这里不仅驻扎在世界范围内厮杀的汽车制造商,也孕育了最热血、最丰富的汽车文化。
眼下,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风向标插在中国,在新能源一波高过一波的浪潮下,行业链条内的每个人都将目光聚焦到了这里。对于日系车的发展,不看好早就成了常态。但还是那句话,2025年是一个节点。
在唱衰合资很多年后,大量合资企业又不断被斩断活路,对于残存的合资公司,要想不陷入被动,今年同样是即决高下又决生死的一年。
今年年中,于全球市场,三巨头丰田、本田、日产相继发布2025财年第一财季(2025年4月1日-6月30日)财报显示,三家车企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利润下滑。
丰田汽车第一财季营业收入12.25万亿日元,同比增长3.5%,虽然营收实现增长,但营业利润却下滑11%,只有1.17万亿日元,净利润更是跌到8414亿日元,同比下滑37%。
相比于丰田,本田和日产更是出现了营收利润双降的情况。本田第一财季销售额为5.34万亿日元,同比下滑1.2%,营业利润2441.7亿日元,同比下滑49.6%,净利润1966.7亿日元,同比下滑50.2%。
而后者,日产第一财季营收2.71万亿日元,同比下滑9.7%,净亏损1157亿日元,上年同期净利润286亿日元,同比由盈转亏,连续4个季度出现亏损。
很明显,鉴于如此盈利形势,就算单拎丰田的利润出来就能吊打整个中国汽车阵营的利润总和,你要说日系车没有一丝丝警觉那肯定是不可能的。
在东京,日系车有它们的执念在支撑;那回望中国时,相信日系车也该有低头的时候。
当大众还在酝酿下一代的本土电动车时,丰田率先将铂智3X投入了市场,日产紧跟其后甩出了N7这张王牌。很多迹象上都能看得出来,这些新产品一改丰田、日产的形象,有多少中国元素出现,就意味着,合资中方的参与度就有多高。
和这些新车相比,本田走了另一条路,发布了P7和S7,试图保留下一些独属的品牌血统。
最后,市场证明了,当前的中国用户要的是极致的性价比,而不是一些隐性的产品优势时,本田懵了,但至少,丰田、日产终究是摸到了门道。
长久以来,日系车的固执渐渐在中国演变成傲慢,短时间,要让这个秉性从身上摘除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可得此情形,不多时,整个日系车阵营悉数借中国力量完成电动化转型,也不是没有这个可能。
翻看2年前的东京车展,本田还在联手索尼打造又贵又没人缘的AFEELA,一堆所谓的电动概念车在为其他日系车企,遮掩着不堪的转型实况。从这样的自嗨状态走到今天,其实我们也该清楚,日系车企的固执在现实面前并不是不可软化。
生死面前,才愿低头学习。那此时此刻,不只是本田,即便潇洒惯了的马自达,在日本独自痴迷广岛风情,带着VISION X-COUPE和VISION X-COMPACT的设计浪漫在东京招摇,可是,当销量节节下滑的现实按压着马自达(中国)的神经,改变不过就在转瞬之间。
向合资方长安汽车寻求帮助又怎样,索性拿着深蓝的技术平台嫁接到自己的设计上又如何,通力协作本就是任何一家着眼于全球的车企该拥有的思路。
借力于汽车联盟内部的技术协作,本是日系车企过去解决研发和成本矛盾的捷径。曾经,马自达和福特,三菱和戴姆勒,不都是这样走过来的吗?直至今日,三菱还不是将雷诺旗下各级新车换标成三菱,在世界范围内销量。
那站着2025年这个转折点,只要日系车愿意,这个合作对象完全可以从欧美伙伴转移到中国合作方身上。
况且,在日本,拆解中国新能源车卖说明书已经成了常态,就足够说明了,中国汽车产业对日系车带去的教育意义还是有的。
03
日系车,正因中国重生
2025年十月中旬,时隔才半年,丰田就将铂智3X带到了中国香港,定价达到了国内市场的双倍之多。即便如此,这款中国血统的丰田电动车在当地可比bZ4X受欢迎多了。
出于这样的结果,就算日系车企的思维再顽固,靠中国模式就能挣到钱,哪有什么理由去排斥?
不过,随着竞争进入一个相对制衡的阶段,在中国,从“谁还在买燃油车”到“合资必败”的极端评价,至今未有停过,但辩证地去看,如果市场给予的回应并不是一拍脑袋就形成的,就意味着,日系车在几十年的发展中所形成的品牌壁垒,供应链配套优势等外部因素,在现在这个特殊时期,仍是一笔隐性的资产。
丰田是世界第一大车企,其在全球布下的稠密产业生态圈,能量之大至今是所有人所艳羡的。中国新能源产业如此之发达,雷克萨斯在华的金山新能源工厂就拔地而起,何尝不是延续着丰田一直以来所坚持的企业发展观。
执着于短期主义,是要不得的。身在同一赛道,不求合作共赢,但求两两厮杀的商业运营逻辑,在日本车企内部更是大忌。
有人说,在这个快消年代,决定一款车型能否热销的,除了性价比以外,其他都次要的。可事实上,降价只是各个企业获取销量最简单的方式。任何一个在市场存续多年的企业,是不会毫不动脑地追随而去。
换言之,为了平衡地区的消费差异,在选择主动跟进价格攻势,又在新车研发上加入了本土化理念,最终,汽车产业的竞争还是会回到品牌这个看着最虚却最耗费心血的环节。
这些年,中国市场涌现的新品牌还不够多吗?
尽管在一些细分领域,尊界、小米等品牌的成功是我们喜闻乐见的,但不得不承认,丰田、大众、BBA等传统品牌的拥趸仍会大量存在,不见得是喜欢它们的人冥顽不灵,相反,他们在自我需求上,有着更为明确的诉求。
对于这一点,当日系车完全主掌着日本国内市场,有人会认为,日本车市太过封闭了,没有什么参考价值。那事实上,每一场落地在日本的汽车展会,无关大小,消费者前去的动力岂是奔着赶时髦去的?
现有的日本品牌,每一个都有着极强的品牌积淀和用户基盘,而由此催生的那种发自内心的品牌认同感,还是会潜在地影响着购车决定。
如今,中国已经有了很多人会因为对某某品牌的好感而买单,但有一点很有意思,不比日系品牌的拥趸,善变是很多中国用户的体质。我可以为那片刻的情感共鸣而买你的车,也可以因为舆论的一次挑拨而站到了品牌的对立面去。
这两年,蔚来、极氪、理想、小米,基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可在日本,荣登销量榜的那些车型之所以不会被后来者取代,最重要的就是,从产品到品牌,从渠道到服务,背后的日系车企,总是做着万全的维系工作。
全新第十三代卡罗拉概念车一亮相东京就引发热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实说到底。如今的中国车企不缺技术储备,不缺资源拓展市场边界,缺的是抱团进化的决心。
当人人都在蔑视当下的日系车时,其实只有日系车企自己知道,他的消费群体在乎什么,由此引申出的品牌好感度会无形中划分了消费人群。这个阵营中只需要一个丰田,那么,对于日产、本田、斯巴鲁、马自达等企业而言,在全球找到自己的发展福地,远比互相勾心斗角,来得重要的多。
切记,这个世界从来都是在合作中树立各自的人格魅力,而不是靠打压对手来成就自己的伟业。
从东京国际展示场走出时,我们总在感慨东京车展的秩序感是空前的。没有销售,没有网红,没有喧嚣,有的只是企业宣传自己的纯粹和理性,实在太让人印象深刻了。奈何,以产业发展的角度去看,或许这才是日系车经久不衰的关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汽车公社”(ID:iAUTO2010),作者:曹佳东,编辑:何增荣,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