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小贷谢幕,网商银行扛旗?风控与合规是最大考验

刘旷·2025年10月29日 10:28
阿里小贷一则变更信息,为一段横跨十五年的金融创新史画上了句号。
网商银行
Pre-A轮浙江省2015-05
给更多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我要联系

阿里小贷一则变更信息,为一段横跨十五年的金融创新史画上了句号。

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浙江阿里巴巴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阿里小贷”)于2025年10月17日决议解散并正式注销。这家成立于2010年3月的机构,不仅是国内首家持牌网络小贷公司,更是马云等阿里创始人直接持股、开启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标志性产物。

它的落幕,标志着“阿里系”小贷牌照在监管指引下全面退出历史舞台,也意味着其衣钵继承者网商银行,将独自面对普惠金融的全新挑战。

扛起大旗

回顾阿里小贷的历程,其身上镌刻着鲜明的时代印记。

作为国内首家专注于电商生态内小微商家的贷款机构,它推出的“淘宝贷款”等产品,开创了基于平台数据和信用模型服务小微实体的先河,是蚂蚁集团金融版图最初的基石。然而,作为小贷公司,它始终受困于资本金和经营区域的限制,其服务范围和资金规模难以无限扩张。

随着2015年更高阶的持牌机构网商银行获批成立,阿里小贷的业务与使命便开始了一场有序的“交接棒”。相比前者,网商银行作为一家持牌互联网商业银行,实现了质的飞跃。

一方面,网商银行可以依法吸收存款,突破了小贷公司依赖资本金和外部融资的瓶颈,资金渠道和成本优势大大增强;另一方面,网商银行获得了全国展业的资格,彻底打破了地域限制,能够服务更广阔市场的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者。

然而,继承了庞大遗产和普惠愿景的网商银行,在“增利不增收”的业绩表现下,也面临着比阿里小贷时代更为复杂的挑战。

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上半年,网商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00.05亿元,同比去年上半年的100.76亿微降0.7%;资产规模达到4835.55亿,比去年同期增长8.35%,较年初上升了2.66%;发放贷款及垫款2945.84亿元,较年初下降了1.3%。这反映出其核心信贷业务的增长正面临瓶颈。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网商银行2025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20.47亿元同比大增41.86%。但这份光鲜的利润表背后,主要依赖投资收益的爆发式增长和信用减值损失计提的减少,而非主营业务的内生性增长。这种“增利不增收”的局面,为其可持续盈利能力打上了问号。

阿里小贷的谢幕,是一个时代的结束,更是网商银行新时代的起点。它无需再背负小贷牌照的枷锁,但也必须独自应对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全面竞争与严苛监管。

风控承压

十年时间,网商银行完成了一场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商业蜕变。

据了解,2015年至2025年上半年,网商银行营业收入从2.53亿元攀升至100.05亿元;从亏损0.69亿元到盈利20.47亿元;资产规模从302亿元飙升至4835.55亿;此外,十年时间,网商银行累计服务的小微用户数突破了6800万,相当于中国登记在册的小微经营者的1/3。

然而,在这条高歌猛进的增长曲线之下,资产质量的持续恶化和接连不断的监管处罚,如同两条沉重的枷锁,揭示了这家互联网银行在风控与合规道路上步履维艰的残酷现实。

一方面,规模扩张本不应以资产质量的牺牲为代价,但网商银行不良率持续高企,深刻反映了网商银行在风险控制方面的不足。

据网络公开数据显示,网商银行不良贷款率从2021年的1.53%,一路攀升至2024年末的2.3%,比年初上升0.02%。不仅远高于商业银行1.5%的平均水平,也大幅落后于主要竞争对手微众银行1.44%的不良率。

一个更具象的例证是,2024年,网商银行将约6.96亿元的不良资产包,以仅5900万元的价格转让,回收率不足一成。从侧面印证了网商银行底层资产质量的下滑压力以及现金回收的困难程度,为其风控实效敲响了警钟。

究其原因,网商银行所深耕的小微企业及个体经营者客群,虽然社会价值显著,但其天生的“体量小、稳健性差、偿债能力弱”的特点,构成了信贷业务的高风险土壤。持续攀升的不良率表明,网商银行依赖大数据和平台模型的现有风控体系,在精准识别和有效管理这类客群的信用风险上,仍存在难以逾越的短板。

与之相对应的是,在新浪黑猫投诉上,有关网商银行的投诉日益增多。黑猫投诉显示,截至2025年10月27日,共有超过5598条投诉中包含搜索词“网商银行”,其中不乏针对其暴力催收、私自扣款、违规爆通讯录等问题的指控。

另一方面,如果说风控挑战是业务模式的“阿喀琉斯之踵”,那么接连不断的行政处罚则暴露了公司治理层面的深层危机。

据了解,2020年1月23日,网商银行一日连收两张罚单,分别因违反清算管理规定和重大关联交易未经审查等问题被处罚;2022年1月,网商银行再因多项违规行为被处以2236.50万元的天价罚款,创下民营银行罚金纪录;2024年8月,网商银行因未及时披露重大变更事项、重大关联交易未经审批、非洁净转让信贷资产等违规行为,被处以735万元罚款。

网商银行的成就值得肯定,但其隐藏的风险更不容忽视。对于网商银行而言,过去的十年是证明“可以做大”的十年,而未来的十年,将是检验“能否走远”的十年。

机遇与陷阱共生

随着信贷市场从增量竞争全面转向存量与残量竞争,网商银行在今年上半年开启了“拒量导流”业务。有媒体透露,目前网商银行网商贷“拒量导流”业务只接可以全国展业的银行,主流的城商行展业区域有限暂不考虑。

拒量导流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客户流量的精细化再运营。当用户在网商银行申请“网商贷”授信被拒绝后,在征得用户同意的前提下,页面会转而推荐如“车主贷”、“经营贷”、“房抵贷”等其他银行或持牌金融机构的产品,将这批“被拒客户”引导至第三方平台。

网商银行此举,是应对行业宏观变化的直接体现。

一方面,在经历了多年的高速扩张后,线上信贷市场的优质新增客户已基本被挖掘殆尽。机构间的竞争焦点,从争夺新客户,转向了精细化运营存量客户乃至争夺被同行拒绝的“残量”客户。

另一方面,传统银行收入严重依赖利息净收入,而“拒量导流”带来的转介绍服务费收入,则是一种轻资本、低风险的中间业务收入。这对于面临“增利不增收”压力、寻求利润多元化的网商银行而言,无疑是一个颇具吸引力的补充。

然而,“拒量导流”并非稳赚不赔的生意,其商业模式背后,潜藏着不容忽视的三大风险。

其一,该模式的前提是“征得客户同意”并确保信息流转的合规性,一旦越界,面临的将是巨额罚款和严重的监管处罚。如何确保用户授权是充分、明确且可追溯的,如何防止客户信息在推送至第三方后发生泄露或滥用,是网商银行一大考验。

其二,将信贷被拒的客户导向其他平台,一个直接的后果是可能促使该客户在多个平台间连续借贷,从而累积债务,最终陷入“以贷养贷”的过度负债陷阱。这不仅损害了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也与网商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健康普惠的初心相悖。

其三,网商银行作为流量入口和品牌背书方,其信誉已与合作伙伴深度绑定。一旦接收流量的合作机构出现暴力催收、高利贷、数据泄露等风险事件或大量客户投诉,极易对网商银行品牌造成负面影响。

总的来说,网商银行开启“拒量导流”,是其在存量竞争时代一场主动的生态进化,展现了其从单一产品思维向平台运营思维的战略升级。然而,这条新路上机遇与陷阱共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刘旷频道”,作者:刘旷频道,36氪经授权发布。

+1
5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报道的项目

网商银行
我要联系
给更多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下一篇

每一次浪潮中总有优秀的弄潮儿,实现了叫好又叫座

8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