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产品线拉出来吓我一跳,奥特曼不愧是YC出身

量子位·2025年10月27日 15:29
离巨头更近,离AGI(ASI)更远

OpenAI现在已经完全是互联网大厂的路数了。

顶级分发渠道(ChatGPT)+ 铺开多条产品线——人形机器人、Agent、个人AI设备、社交、浏览器、购物、音乐、定制化模型……啥都有。

而且,别家的产品需要AI+,GPT+AI自己就是产品。

不得不说,奥特曼这位来自美国顶级初创孵化器Y Combinator的CEO,真是擅长玩这种玩法:

先抓10亿用户,把所有可能的产品都铺开,看看哪些能坚持下来。

产品线上的Scaling law

事情是这样的。

风投人Deedy在推特上整理了一份OpenAI现在的产品线,他表示这让他想起了当年的FacebookGoogle

当你拥有了分发渠道(约10亿用户)时,就把所有东西都开发出来,看看哪些能坚持下去。

在表格中,他列举了OpenAI正在开发的一系列产品:

协作工具:让多个ChatGPT用户可以共同协作,并进行实时聊天。

新型AI:将传统大型语言模型与推理型AI相结合。

ChatGPT-agent:允许用户创建和编辑电子表格、演示文稿,并生成复杂报告。

AI浏览器:集成网页浏览器的ChatGPT(Atlas)

A-SWE:AI编程助手,可模拟高级软件工程师,完成原本需要人类程序员数小时或数天才能完成的任务。

机器人软硬件:可能是人形机器人。

AI驱动的个人设备:通过收购Jony Ive(设计了iPhone的苹果前首席设计师)和Sam Altman的初创公司。

ChatGPT-社交媒体:用户可以分享他们如何使用ChatGPT解决问题或生成图像,比如已经在Sora2上验证过的Cameo。

购物推荐功能:在 ChatGPT 中提供个性化商品推荐,并允许用户直接通过ChatGPT购买。

定制化模型:结合客户独有数据和业务背景,为内部AI工具提供定制化支持。

音乐生成AI:帮助用户从零开始生成音乐。

当然,还有一切的起点——聊天机器人ChatGPT。

挂一漏万,还有GPT版领英。

(如果你知道其他的产品,欢迎在评论区补充)

那么,铺开这么多产品,奥特曼到底要干嘛?

这其实是典型的先抓住入口,再扩张生态

首先,打造一个足够强的杀手应用,形成分发渠道的垄断。

以ChatGPT为例,据 OpenAI最新报告,其周活用户已达7亿。

有了庞大的用户基础之后,就可以在自家地盘上尝试各种产品:AI编程助手、浏览器、社交、购物、音乐……

目的很简单:就是试错+快速迭代,看看哪些能活下来,哪些不行就淘汰。

这种方式能把创新风险降到最低,因为失败的产品不会影响核心流量池的生存。

一句话总结就是先用超级核心产品抓住用户,再在自家流量池里疯狂试产品,找到能存活、能赚钱的那几个

由此,这份产品线就是:先赚钱,再把你圈进生态,最后把AI带入现实生活

变现:如AI编程助手、做PPT/表格的 Agent,这是最直接的收入来源,把AI直接转化为商业价值。

生态: 如浏览器、社交、购物、音乐,目标是让用户不再“用完即走”,而是在OpenAI的生态中沉浸,实现流量闭环。

未来:如机器人、AI个人设备,这是愿景,把 AI 从虚拟世界带入现实世界,扩展影响力到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

此外,结合OpenAI的背景,也有网友指出,这其实是利用分发渠道的优势来对冲创新风险——

通过不断“自我造血”,为GPT主线的开发成本提供补偿。

而这可能也间接塑造了未来几年AI领域的竞争模式——不再是单点突破,而是生态对抗。

当然,这多少有点“大力出奇迹”的感觉:有枣没枣,先打一杆试试。

而这一招,全世界都不陌生,玩法差不多都这样。

奥特曼打出这张牌,跟他早年在Y Combinator的经历不无关系。

Y Combinator专注于帮助早期创业团队通过紧凑、密集的三个月训练与种子轮融资来实现快速成长。

这种先铺开多点开花,然后观察那些能存活的逻辑,早已被奥特曼玩得炉火纯青,现在更是被他直接搬到了OpenAI的产品策略里。

2019年,奥特曼离开YC日常运营,成为OpenAI首席执行官,专注于AGI研发及商业化策略。

那么,商业化有了,AGI呢?

离巨头更近,离AGI(ASI)更远?

毋庸置疑,OpenAI早已不是单纯的学术机构,而奥特曼这一手,让这个大模型公司越发变得像一家——

AI驱动的互联网公司

十年前,OpenAI的使命是确保通用人工智能(AGI)造福全人类

(注:OpenAI于2019年采用了“限利”结构,即设立一个由非营利机构控制的营利性子公司OpenAI LP,以便能够吸引投资和人才,同时坚持其使命)

十年后,OpenAI要求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兼顾社会与环境影响

尽管OpenAI的非营利母公司仍然是公司的最终控制主体,确保其使命“确保 AGI 造福全人类”不变,但GPT研究的黄金时代,好像也跟着Ilya时代的落幕而远去了。

PPO、Scaling Law、CLIP、GPT-3、RLHF、GPT-4……依旧经典,但对于AI这种2年前论文都能被称为上古时代的领域来说,也多少有点老了。

换句话说,你现在还能立刻说出,OpenAI最近一篇有影响力的论文是哪篇吗?

——Why Language Models Hallucinate

从年初的吉卜力风格生图,到GPT找工作、GPT购物、GPT编程、甚至后续可能开放的GPT成人版、OpenAI似乎越来越不谈理想,只谈赚钱。

更别提,GPT-5刚出来时也是mua声一片。

说到底,是AGI(ASI)远了,新的Web2.0的近了。

无他,虽然很难说奥特曼这一手操作有啥毛病,但看到全球最顶级AI公司所展现的“想象力”,不过是把AI融进现有架构,而非重新开天辟地,多少有点……

不过如此吧。

参考链接:

[1]https://x.com/dotey/status/1982253499669766617

[2]https://x.com/deedydas/status/1982145106489827330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量子位”,作者:henry ,36氪经授权发布。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特斯拉发布世界模拟器,AI神经网络模拟驾驶场景,训练自动驾驶与人形机器人。

3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