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只闻订单声,不见交付影”
机器人行业的“左手倒右手”订单现象,并非简单的“好与坏”的对立,而是产业发展特定阶段的复杂产物。从新能源汽车的经验来看,关联订单在技术验证、产能爬坡具有不可替代的“阶段性价值”,但当行业进入规模化商业化阶段,必须回归“真实需求”的本质。
动辄千万甚至上亿的订单纷至沓来,人形机器人等来了发展的积极回响。
订单潮不只是短期的账面提振,更是迈入良性发展循环的关键一跃。订单资金能用于进一步的技术迭代,其所对应的应用场景,也为技术的实战检验和优化提供了绝佳的舞台,推动机器人从“能做”向“做好”不断迈进。无论是对企业个体的成长,还是对整个产业生态的培育,这些订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正向意义。
不过,我们也需清醒看到,在这股看似一片向好的订单热潮中,并非全然纯粹。这其中夹杂着一部分“左手倒右手”的关联订单。
例如,联合其他主体开子公司,再由子公司采购自身的人形机器人等,说好听点叫“大额订单”,说不好听点...。甚至还有“值得推敲的订单”,仅为框架协议,迟迟看不到交付的影子,披露的信息中也丝毫不提交付时间。(甲方:买就行,我不用)
一时间,市场只闻订单声,不见机器影。
需要明确的是,产业早期不能一棒子打死所有关联订单,将涉及企业全都视为“关系户”。毕竟,现阶段人形机器人需要的是爬坡期验证,亟需场地大展拳脚,而关联订单正是双方试错成本都较小的方式,通过与关联方的协同,企业可快速收集运行数据、迭代产品方案,避免直接切入陌生市场面临的技术适配风险与市场教育成本,本质上是产业早期的一种“安全垫式” 验证路径。
但是,若关联订单占比过高、甚至成为企业订单结构的绝对主力,其潜在风险便值得警惕。一方面,过度依赖关联交易可能导致技术验证“偏科”,关联场景的需求同质化,难以覆盖多元化市场的真实痛点,容易造成产品市场化能力“钝化”;另一方面,关联订单的业绩提振可能形成“假性繁荣”,模糊产业真实的市场需求边界,引发低端产能盲目扩张的泡沫化风险。
总而言之,关联订单虽香,但不能上头。
阶段性需求,关联订单托起“死亡谷”
“在破坏性(颠覆性)技术发展的初期,主流客户从来不会选择使用破坏性产品”《创新者的窘境》纵观人类科技产业发展史,几乎所有颠覆性产品的崛起,都要经历一段“技术摸索-场景验证-规模爆发”的漫长培育期。从计算机的实验室原型到千家万户的桌面终端,从新能源汽车的政策依赖到市场化普及,新兴产业在早期往往面临“技术不成熟、成本高企、需求模糊”的多重困境,既需要持续的研发投入突破瓶颈,又需要真实场景的反馈完成迭代,更需要政策与资本的托举渡过“死亡谷”。如今的人形机器人产业,正是这样一个被寄予厚望却仍处于幼年期的战略级、颠覆性领域。但就产品市场而言,短时间内普通家庭不会选择,而工业场景尚不能竞争过传统自动化设备与机械臂,人形机器人只能挖掘零星的“边缘订单”。进而衍生出人形机器人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与产业发展的成熟度存在时间线上的错位,导致延缓产业发展脚步。
而此时,正是需要产业资方等非真实商业化牵引的订单,来带动人形机器人在岗位部署,在场景中学习。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我们可以先回顾新能源汽车产业起步阶段,“左手倒右手”式的关联订单曾是行业普遍现象。彼时部分车企早期订单中,不少来自集团内部采购(如车企向旗下出行平台供应车辆)或地方主导的关联交易(如公交系统采购本地新能源车型)。这类订单虽带着内部循环的印记,却在初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既帮助企业完成了早期产能爬坡,摊薄了研发与制造成本,也为技术迭代提供了真实场景的数据支撑。而这,与当前机器人行业的关联订单逻辑高度契合。
当前机器人行业正处于“技术验证-商业化初期”的关键阶段,关联订单的合理性,本质是为了解决产业发展的诸多痛点。
从市场需求来看,人形机器人的真实消费需求尚未完全爆发,普通企业若是仅依赖市场化订单,很可能陷入“研发投入大、营收回报低”的生存困境,而“投资+订单”的捆绑合作模式,相当于为企业提供了“续命资金”,让技术研发得以持续推进;
从行业特性来讲,机器人产品的迭代成本极高,单台研发投入常超千万甚至上亿元,当前的机器人产品又并非标品,直接投向需求不明的市场风险巨大,借助关联方的框架订单、协议订单,企业可通过协商调整产品参数与部署,大幅降低试错成本;
从生态卡位角度看,当前手握大额关联订单的企业,多是行业内已卡位或正在争夺头部地位的玩家。他们无论是筹备上市、承接地方产业需求,还是构建行业影响力,“订单-营收-估值-行业地位”的链条,都是企业实现长远目标的必经之路,关联订单则是这条路上的铺路石。
不过,我们也需清醒认识到,当前订单的核心流向仍集中在B端甚至G端,真正能让行业爆发的关键,在于C端订单何时能超越B端。而当前C端市场尚未打开,最本质的原因还是技术瓶颈,即机器人在“够用”“好用”上仍有差距,精度、续航、交互能力等尚未达到消费者预期。所以,短期内关联订单有其存在的阶段必然性。
警惕“温水煮青蛙”
关联订单的阶段性意义,是业内对机器人产业有着“风物长宜放眼量”的信心,但这不代表要忽视其背后的风险。当关联订单脱离“技术验证、产业铺路”的本质,沦为企业粉饰业绩、推高估值的工具时,对整个行业的系统性伤害便会显现。
新能源汽车中部分企业将重心放在“为拿补贴而造车”,把资金投入到扩大产能而非核心技术研发,最终在补贴期过后,因技术落后、缺乏市场竞争力而黯然退场。
如今机器人行业也显现出类似苗头。部分企业更关注通过关联交易做大营收、抬高估值,却在核心部件研发、自造血能力建设上投入不足,甚至出现“重订单数量、轻技术突破”的倾向,这与行业需要长期技术积累的属性背道而驰。
更值得警惕的是,若关联订单成为行业主流,可能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竞争环境。那些专注于市场化订单、高研发投入的企业,因营收增长相对缓慢,估值可能远低于依赖关联订单的企业,导致资本流向“擅长做订单”而非“擅长做技术”的企业,最终延缓整个行业的技术突破节奏。
我们必须警惕行业陷入“重面子、缺里子”的误区,明白企业自身的核心价值与优势远非几则关联订单的利好消息。
当然,虚假繁荣的危害还体现在多个层面:财务上,过度依赖关联订单可能导致营收“虚胖”,甚至隐藏造假风险,若关联方支付能力不足,企业还将面临现金流压力;技术上,轻松获得的关联订单会削弱企业的创新动力,导致技术迭代停滞,毕竟“饭来张口”不会培养出自力更生;市场判断上,虚假的订单数据可能误导行业对需求的认知,让企业陷入“订单惰性”,失去开拓真实市场的能力。
机器人行业的“左手倒右手”订单现象,并非简单的“好与坏”的对立,而是产业发展特定阶段的复杂产物。从新能源汽车的经验来看,关联订单在技术验证、产能爬坡具有不可替代的“阶段性价值”,但当行业进入规模化商业化阶段,必须回归“真实需求”的本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具身研习社”,作者:彭堃方,编辑:吕鑫燚,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