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疆,进攻还是防守?
2025年“双十一”前夕,大疆创新的多款产品宣布降价,但从市场反馈的情况看,降价持续五天后,并未带来预期的抢购热潮,反而引发同行争议,消费者也不完全买账。
据公开信息,大疆的Mini 4 PRO无人机、Osmo Action 4运动相机降价幅度超过1000元,且全品类优惠覆盖,力度超常规促销。然而,线上线下保价政策不一,渠道拒绝补差价等,引发部分消费者不满。
针对市场争议,大疆回应表示,此次降价是“双十一”常规促销安排,已提前通过相关渠道预告,并非突发调整。对于线上线下价保政策差异,大疆解释称,因线上线下运营模式、成本结构不同,统一价保存在现实难度,目前正协调各渠道优化售后体验。
降价的背后,是大疆的核心业务面临新挑战。大疆的业务包括航拍无人机、手持摄影设备、储能及家居科技、行业应用等。其中消费级无人机和手持摄影设备是大疆主要的利润来源。
大疆以无人机起家。2006年,大疆创始人汪涛在深圳莲花村一家民房里创立了大疆创新,专注于航模飞控系统。2010年前后,大疆开始打造航拍产品,快速在无人机市场建立口碑。
据第三方数据机构Drone Industry Insights,2024年全球无人机市场规模约546亿美元。大疆在全球无人机市场的份额长期维持在70%之上,距离此前最高峰时的85%有所下滑,但龙头地位仍然明显领先,暂无企业可以真正挑战。
无人机市场中,消费级无人机市场规模约100亿美元。这个细分市场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竞争者,极飞科技用2999元低价机冲击大疆的Mini系列,小米、华为生态链品牌也在抢入门市场。
相比无人机市场,手持摄影设备市场规模整体较小。第三方数据机构Frost&Sullivan数据显示,2024年该行业全球市场规模约为424亿元,其中影石创新市场份额从2023年的28.4%增长至2024年的35.6%,成为增长最快的头部企业;GoPro市场份额从38.2%降至30.1%;大疆创新则从19.1%降至13.2%。
智能硬件的赛道边界逐渐模糊,竞争变得混乱。大疆跨界智能清扫赛道,挑战科沃斯、石头、追觅。智能清洁领域的追觅通过家电供应链优势,反攻无人机市场。影石从全景相机切入运动相机、再跨界无人机。手机厂商们也带着生态优势入局手持影像,试图在混战中分一杯羹。
大疆曾经稳固的业务,如今面临多重竞争。大疆的降价,是清库存,给新品让路,更是应对竞争的反击。这场智能硬件行业的无边界混战,才刚刚开始。
大疆降价的连锁反应
10月8日,大疆通过官方渠道预告开展促销活动。此次降价覆盖范围广泛,无人机、运动相机、云台相机、户外电源等多款消费级产品均在列;且降价幅度较高,Mini 4 PRO无人机直降1478元,Osmo Action 4运动相机最高降价1129元,Osmo Pocket 3全能套装降价900元,其他品类产品优惠幅度在200元—800元之间,整体力度显著高于常规促销。
这场降价只持续了五天,已于10月14日停止,但在消费市场、智能影像行业依然引发了连锁反应。
在消费端,降价消息公布后,不少大疆消费者在社交平台上表达不满情绪。争议主要围绕价保政策不一致:京东、淘宝等线上平台支持7天—30天价保或无理由退货,部分用户通过退货重买减少损失。而线下门店政策不一,北京部分门店提供30天梯度价保,广州、武汉部分门店仅支持7天内补差,在一些城市其保价政策仅仅是赔付小额度的配件补偿。
有消费者透露,在山姆会员店渠道购买的大疆产品被山姆拒退差价或退货。为应对大疆降价引发的退货潮,山姆而后推出了“特殊补贴”,为近期购机用户补偿差价。
大疆的竞争对手也纷纷对降价事件做出反应。
10月13日,影石创新CEO(首席执行官)刘靖康发文称:“部分因影石原因导致大疆降价”,并试图借此事件吸引近期购买大疆产品的用户:10月2日至8日期间购买大疆产品的用户,晒订单可领取100元影石无门槛代金券。
产品端,影石同步启动促销,Insta360 Ace Pro 2降价300元,GO 3S 4K拇指相机降100元,精准对冲大疆的价格优势。另一家智能影像企业GoPro也迅速跟进,旗下GoPro13运动相机降700元,加入“价格战”行列。
过往大疆也有过多次产品降价的情况。
2016年,Phantom 4降价为新品让路,2021年Mavic 3上市半年后调价,在2024年年初以及“618”大促,大疆也曾调整数款产品的价格。不过大疆官方极少直接发布“降价声明”,多数降价通过电商平台价格变动、限时促销活动或渠道商调整实现,降价的产品也集中在老款机型和入门级产品。
大疆消费级业务面临挑战
在大疆的成长版图里,消费级业务是最重要的板块,包括消费级无人机到手持影像设备,这两大板块不仅撑起了大疆过半数的营收,更奠定了其“全球智能影像巨头”的地位。如今,大疆的消费级业务正被各路竞争者挑战。
智能影像设备是传统影像设备结合智能数字化技术演变而来,主要包括全景相机、运动相机、航拍无人机、可穿戴摄影设备等。
2012年,大疆推出全球首款无需组装的航拍多旋翼平台“精灵Phantom1”,将曾经专业的无人机变成了消费电子产品。2013年,大疆的年销售额8亿元,较2010年增长80倍。
此后,在无人机领域大疆先后发布Phantom系列、Mavic系列、Mini系列,获得了高速的增长。凭借在飞控系统、云台技术、图像传输等方面的优势,大疆在消费级无人机市场一马当先,其市场份额一度高达85%。
手持影像设备则是大疆的另一支柱。
2015年,大疆将无人机云台技术“平移”至手持设备,推出首款Osmo手持云台相机。而后在“Osmo”之下,分出了Pocket系列口袋云台相机、Mobile系列机云台、Action 系列运动相机等产品线。
多家媒体报道,Osmo Pocket 3在2024年销量已达500万台,为大疆带来了近200亿元营收。
自2018年开始,大疆不再公开经营业绩。据全国工商联发布的榜单披露,其在2022年的营业收入为301.4亿元。另据《中国企业家》《晚点LatePost》引用数据,2024年大疆营收突破500亿元,净利润率近40%。
大疆也将业务拓展到行业级无人机,如农业、安防、测绘无人机,也试着为自动驾驶提供激光雷达传感器等to B业务。它们在2019年后成为大疆新的增长引擎。
由于大疆不再公布经营数据,新业务的具体发展情况并没有官方的明确数据。根据历年来的公开报道,以及行业研究数据,大疆的消费级业务依然是大疆主要的利润来源。
在消费级无人机领域,由于市场逐渐饱和,以及受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等原因的影响,大疆在北美市场的销售受阻。与此同时,消费级无人机的技术门槛逐渐被竞争者跨过,大疆过去领先同行的避障、图传、云台稳定等技术纷纷被攻破。
极飞科技推出的Consumer2系列以“同配置半价”策略切入中低端市场,定价2999元的入门级无人机直接冲击大疆Mini系列的价格护城河——核心参数接近大疆Mini系列入门款,但价格低约21%。
在中低端市场上,依托于小米、华为生态链的一些无人机品牌,也在抢占入门市场。
据《晚点LatePost》引用数据,2024年,大疆掌握着全球消费无人机超过70%的市场份额。虽然仍占据主导地位,但市场份额距离巅峰时的85%已有所下降。
对大疆而言,更大的竞争压力或来自手持智能设备。
第三方数据机构Frost&Sullivan数据显示,手持影像设备市场当前呈现高度集中的竞争格局,在2024年CR3(前三名企业)合计占据78.9%市场份额,它们分别是中国的影石创新、大疆创新以及美国的GoPro。其中,影石创新增长最快,大疆创新市占率有所下滑。
2025年6月11日,影石创新在上交所完成了上市,开盘价182元,较发行价暴涨近300%。其股价最高时冲到了377.8元,截至10月21日,股价为277.25元,总市值1112亿元。
同大疆相似,影石的崛起同样靠的是错位竞争。面对消费级影像市场激烈的竞争,影石切中了全景相机这个领域。Frost&Sullivan数据显示,2019年开始,影石在全景相机领域市占率连续六年位居第一,其全球市占率达67.2%。影石凭借全景相机的优势,顺势向运动相机、拇指相机渗透,直接分流大疆Action系列用户。
从整体规模来看,2024年的影石营收为55.74亿元,与500亿的大疆相比相差甚远。但两者交叉角逐同一市场,并且在资本的助力之下,影石在一些领域也有了与大疆掰手腕的能力。
当前,手机厂商也挤入了手持摄像设备市场。据界面消息,vivo在2024年底立项手持云台相机产品,其首款产品已完成开模,预计明年发布。OPPO也确认启动该品类的立项,其产品将对标GoPro、大疆等产品主导手持智能影像设备。
无论是原有格局中的竞争压力,还是这些跨界玩家的入局,都在促使参赛者们跨界。
今年8月,影石官宣并公测全景无人机“影翎Antigravity A1”,以“全景+飞行”为卖点,创造了一个全新品类,直接挺进大疆核心业务领域。该产品预计2026年初上市。
大疆的处境,是消费级市场从“一家独大”走向“多强竞争”的必然。
竞争边界消失
大疆也在积极跨界。
今年7月,大疆发布首款全景相机Osmo 360,直接对标影石的基本盘。从价格上看,其单机身售价2999元,比影石Insta360 X5便宜800元。随后影石X5将价格下调500元。
到9月底,大疆再次发布轻穿戴的运动相机Osmo Nano,64GB版本1998元、128GB版本2298元的定价,不仅低于同规格的传统运动相机,也明显低于多数主打“轻量化”的竞品。
不仅如此,大疆还有一个重要动作:做扫地机器人。
早在2021年,扫地机器人就在大疆内部立项,并最终于今年发布了DJI ROMO系列产品——DJI ROMO S、DJI ROMO A、DJI ROMO P。截至2025年10月21日,三种机型的扫地机在大疆京东自营旗舰店的销量均超过了1万台,在淘宝官方旗舰店也卖出了超7000台。
大疆的跨界并不是没有方法论和逻辑,其核心是“技术迁移”——以无人机业务积累的“视觉感知+运动控制”能力为原点,在不同场景中实现技术复用与适配。无论是全景相机延续的影像处理与防抖技术,还是扫地机器人搭载的无人机同源环境感知系统,本质都是将成熟技术模块进行场景化改造。
与此同时,无人机的电机、传感器等硬件又可直接适配地面设备。这种硬件复用不仅缩短了新产品的研发周期,更借助成熟供应链体系降低了生产成本,让跨界产品能快速实现量产,并具备市场竞争力。
但不能忽视的是,其技术在非影像相关领域的复用价值存在天然瓶颈。并且,作为硬件出身的科技公司,大疆存在一定的“重硬轻软”的路径依赖。多线作战也容易引发资源分散以及消费者的信任危机。
扫地机器人市场早已是红海一片,既有科沃斯、石头、云鲸、追觅等公司在垂直领域争夺市场,也有小米、美的、安克创新等硬件公司跨界布局。
有意思的是,在大疆布局扫地机器人之时,智能清洁品牌追觅也官宣进军无人机赛道。而这只是智能硬件行业“无边界混战” 的缩影。
曾经泾渭分明的赛道边界正在加速消融,这场混战里,没有永恒的领地,只有不断延伸的能力边界——硬件公司们手握各自的“尖刀”:大疆的“视觉感知+运动控制”,追觅的“电机技术+家电渠道”,影石的“全景算法+场景创新”,每一次跨界都是一次精准的“尖刀对刺”,既刺向对手的核心优势,也倒逼自身突破能力局限。
而这场无边界混战的本质,是智能硬件行业从“单品竞争”走向“生态博弈”的必然。当技术迁移成为常态,当用户需求不再受单一品类束缚,“固守领地”便意味着被淘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半熟财经”(ID:Banshu-Caijing),作者:胡苗,编辑:刘义秦 ,36氪经授权发布。